為什麼端午節跳竹竿舞
1、跳竹竿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運動?
跳竹竿是我國黎族的傳統體育運動。黎族竹竿舞起源於對傳統砍柴活動的模仿,辭海中對其敘述為:「打柴舞,亦稱『打竹舞、『竹竿舞。 」它的起源,比較權威的說法是來自於黎族古代的喪葬習俗。
此外,關於打柴舞起源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古時候生產力不發達,山高林密,當地人用竹建造房屋,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船形茅屋文化。黎族百姓模仿造屋過程中在竹上滑動,在竹上跳躍等動作,並適當的結合富有節奏性的音樂,用竹子敲擊出動聽的節奏,從而形成了有獨特意韻的跳柴舞。
另外一種打柴舞起源說法是,黎族人上山砍柴,休息時將柴排放敲擊,跳來跳去,後來逐漸發展演變成為打柴舞。
(1)為什麼端午節跳竹竿舞擴展資料: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之一,。每逢過年過節,黎族同胞便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
跳竹竿時,8根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著音樂鼓點的節奏,不斷地變換著圖案,4-8名男女青年隨著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
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
2、跳竹竿舞有什麼好處?
竹竿舞發源於我國少數民族黎族,它是一種以下肢運動為主,結合上肢協調配合的一種好玩又健身的活動,它可以通過用竹竿控制動作的繁簡和動作的快慢而達到調節運動量的目的,適合不同年齡和性別,跳竹竿能夠促進學生下肢肌肉關節、韌帶的發展,對於發展彈跳力靈敏性協調性等都有顯著作用。同時跳竹竿是多人配合的運動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3、竹竿舞是哪個民族
佤族、苗族、黎族、畲族
竹竿舞 1、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緬、泰三國都有分布。中國佤族近三十萬人,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等縣和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中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兩縣的佤族人口約占我國佤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國境內的佤族分布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展布的地段。在這一地段里,山巒重疊,平壩極少,故又稱阿佤山區。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以碓杵擊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死,它到另一個世界後同樣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要唱歌跳舞歡送他。」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諸多的喪事舞蹈。
2、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羅甸縣董王鄉一帶苗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的一種自娛性舞蹈,主要是表現苗族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與理想,一般在重大節慶日與迎接貴客時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並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對簡單化。只要有一塊平坦的草地,就可以進行演出。一般是8對男女青年進行,演出時男子著短衣,腰系紅綢緞;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擺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節拍,和以一陣陣的歡呼聲,與紅綢緞、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種樸素灑脫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間偶遇、搭橋過河、相戀、抬新娘回家四個環節組成,各個環節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摯的情感與飽含著許多原生態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
3、黎族竹竿舞(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數百年前,當黎家人經過辛勤耕作,換得新谷歸倉時,村裡男女老少就會穿上節日盛裝,家家戶戶炊制新米飯、釀造糯米酒,宰殺禽畜,祭祀祖宗和神靈。酒酣飯飽後,眾人就會來到山坡上,點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聲叮咚,慶祝稻穀豐登,祝願來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從開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幾乎夜夜篝火通明,歡跳不息,熱烈氣氛充溢著山坡村寨。
隨著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在黎族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漸消失,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過去那種只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成「男女混合打跳」。現在,跳竹竿已經成為「三月三」黎寨山戀節中一項健康的活動內容。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增進情誼。小小竹竿為青年男女架設起了「鵲橋」。
4、畲族竹竿舞
據說畲族在立夏或平時亦會身著漂亮的名族服飾,跳竹竿舞。且、節奏為「開、合、開、合、開開合。」
4、竹竿舞是什麼民族的習俗,對歌又是什麼民族的,還有舞蹈呢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進入"姐妹隆閨"需要對歌,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5、竹竿舞活動目的、意義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發源於我國少數民族黎族,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得到黎族父老鄉親的「黎歌變舞祝公歸」的歡送,寫下了「蠻舞與黎歌,餘音猶沓沓」的詩句。可見,黎族的歌舞不但歷史長,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竹竿舞的動作是以人們的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狀態,增強人體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提高了人體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樂伴奏,能促進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諧運動,增強韻律感。
它是一種以下肢運動為主,結合上肢協調配合的一種好玩又健身的活動,它可以通過用竹竿控制動作的繁簡和動作的快慢而達到調節運動量的目的,適合不同年齡和性別,跳竹竿能夠促進幼兒下肢肌肉關節、韌帶的發展,對於發展彈跳力靈敏性協調性等都有顯著作用。同時跳竹竿是多人配合的運動能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為了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及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們和大八班的哥哥姐姐開展了「學跳竹竿舞」結對活動。
6、跳竹竿舞的好處簡單講解
跳竹竿舞的場合是豪邁灑脫的,氣氛熱烈的。竹竿舞還具有健身價值。除了有一定的健身意義之外,還能促進交流等等。那麼具體上說,跳竹竿舞有什麼好處?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跳竹竿舞的好處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跳竹竿舞的好處
1、跳竹竿舞的好處
1.1、培養了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我們利用結伴一起跳竹竿舞的 方法 和小組學習創編動作等活動形式,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會合作,與同伴友好相處,感受運動的樂趣,同時讓能力強的學生帶能力弱的學生,使能力弱的學生能較快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1.2、促進了身體的協調發展
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樂來活動的全身心的 體育運動 。首先,運動能使大腦發達。運動中的各種動作直接受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肌肉中的神經可將各種刺激傳到大腦,從而提高大腦的調節功能,使大腦對動作的反應更加靈活。
1.3、運動能促進學生生長發育
在機體組織和器官不斷發育的重要時期,學生不僅需要有足夠而合理的膳食營養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積極、科學的體育運動。
2、跳竹竿舞的健身價值
竹竿舞的動作是以人們的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狀態,增強人體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提高了人體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樂伴奏,能促進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諧運動,增強韻律感。
3、竹竿舞的特點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隨著時代的變遷,竹竿舞也逐漸演變。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漸消失,它已成為一種既是 文化 娛樂,又是體育健身的活動。過去那種只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之為「男女混合打跳」。過去,「三月三」為黎寨的山戀節,現今也增進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義的活動內容。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架設「鵲橋」,建立情誼。
如何訓練竹竿舞
節奏感的培養:
按照要求進行原地擊掌;聽音樂、口令進行擊掌或比劃打竿動作;聽音樂並伴有跺腳和跳躍動作,從而為掌握打竿和跳竿節奏打下基礎。
打竿練習:打竿者一般為8人,分兩排蹲著或坐著,按要求打相應的節奏,其他學生站在一旁跟著節奏擊掌或跳躍。例如:打2/4拍的方法:兩竿閉合打兩次,分開再打兩次;打3/4拍的方法:兩竿閉合打一次或二次,分開打兩次或一次;兩種節奏交替打竿也行。兩竿分開寬度50厘米為宜,並使兩竿閉合。
下肢動作練習:
在地面上畫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線,或者將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擺在地上,根據口令、擊掌聲和節奏明快的音樂節奏。
在平行線或平行竹竿之間進行各種跳躍,如:彈踢腿跳、後踢腿跳、分腿跳、單雙腿交換跳、單腳連跳等。
將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開,在規定節奏下打原地不開合的竹竿,學生在不開合的竹竿中有節奏的進行以上各種跳躍練習,提高竿間感覺。
竹竿舞種類
1、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
2、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並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對簡單化。只要有一塊平坦的草地,就可以進行演出。竹竿舞一般分山間偶遇、搭橋過河、相戀、抬新娘回家四個環節組成,各個環節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摯的情感與飽含著許多原生態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
3、黎族竹竿舞(打柴)
隨著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在黎族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漸消失,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過去那種只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成「男女混合打跳」。
4、畲族竹竿舞
據說畲族在 立夏 或平時亦會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跳竹竿舞。且、節奏為「開、合、開、合、開開合。」
猜你喜歡:
1. 跳繩運動的五大好處是什麼
2. 深蹲鍛煉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
3. 打乒乓球的十大好處詳細分析
4. 跳交誼舞的心得
5. 爵士舞是否屬於有氧運動
7、三月三三人跳竹竿的介紹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竹竿舞的動作是以人們的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狀態,增強人體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提高了人體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樂伴奏,能促進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諧運動,增強韻律感。
京族竹竿舞
勤勞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麗富饒的北部灣畔和北侖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頭三島(俗稱京族三島),這里是珠蚌之鄉,盛產馳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豐富,性格豪放,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跳舞。
瑤族竹竿舞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幾個省區的山區,是我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壯族竹竿舞
壯族竹桿舞是一種可以與客共舞的娛樂性較強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幾十個演員敲擊竹竿,在演員的領舞下讓客人參與,
壯族竹竿舞 (4張)
規模較小。從1985年起,在我國壯鄉——廣西武鳴縣,每年都舉辦「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數萬人參加,千名壯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桿舞來慶祝自己的節日,形成了千人齊跳竹杠舞的壯觀景象。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貴州省南部羅甸縣董王鄉一帶苗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的一種自娛性舞蹈,主要是表現苗族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與理想,一般在重大節慶日與迎接貴客時演出。
畲族竹竿舞
據說畲族在立夏或平時亦會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跳竹竿舞。且節奏為:「開、合、開、合、開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