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蘇州人要吃什麼

端午節蘇州人要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30 05:12:18

1、蘇州人端午節吃三黃是什麼

是五黃呢,蘇州人在端午節一直有「吃五黃」的習俗。所謂「五黃」,是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咸鴨蛋黃和雄黃酒。黃魚、黃鱔等都是時令食物,很有滋補功效,而雄黃酒則是有殺菌殺蟲,蚊蟲不侵的功效。但觀前街王鴻翥葯店的工作人員介紹,雄黃由於含有硫化砷類物質,有毒性,現在的中葯葯方中已經很少使用了。
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大人忙開了,包粽子、懸艾草、飲雄黃酒,給娃穿虎頭鞋、戴香囊……記憶中每逢端午節肯定會做「五毒衣」,五彩的粽子香囊,掛在胸前,可惜沒有留下照片,現在想想好遺憾也….還在額前用雄黃寫個王字……那時,每年端午大街小巷,滿城都飄著粽子的味道,香氣撲鼻,呵呵,現在的端午節越來越沒有那個傳統節日氣氛了

2、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風俗

1、粽子,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吉林省延邊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3、江蘇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江蘇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扒龍舟、掛艾草、端午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等。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

  2、掛艾草

  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3、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4、江蘇端午節吃什麼

1、食粽。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朱門半掩,廳堂里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鹹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里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2、喝雄黃酒。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5、端午節要吃什麼呢?

要說端午節吃什麼,最重要的是吃粽子,端午節也稱粽子節,各式美味粽子在這個節日吃更顯美味。其次,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還要吃面條,因為這時蔬菜品種最多,吃面條除了打鹵,就為了多吃蔬菜,這時可以吃到全菜碼,再配上三鮮打鹵美味爽口。再有就是根據個人生活習慣,隨意做些可口飯菜也很愜意。

6、端午節要吃什麼 端午節吃什麼有什麼寓意

導讀:端午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最常見的端午習俗就是吃粽子了,每年甜粽咸粽總能掀起一番討論,那你可知道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呢?除了粽子,端午節還要吃什麼呢?以下是我對端午節吃什麼有什麼寓意的介紹,快點來看看吧。

端午節要吃什麼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准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13、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並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端午節吃什麼有什麼寓意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此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吃蛋的寓意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瘟神每年端午時都要到人間散播瘟疫來害孩子,做為母親十分心疼,都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解救孩子。女媧就讓孩子在端午節這天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裡面裝有煮熟的鹹蛋,這樣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從此,端午節吃蛋的習俗就逐漸流傳開來了。

端午節吃雞蛋代表著人們的美好願望,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利於人們保持身體健康。其實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人們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

7、江蘇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你好,江蘇端午節的特色風俗有吃十二紅、喝雄黃酒、龍舟競渡、掛艾葉、佩戴香囊等,這些都是在江蘇的人們在端午節要做的事。
吃十二紅
江蘇揚州人端午宴的菜譜里必須要有十二紅,也代表一年十二個月里,月月紅火:燒仔雞、紅燒肉、剁老鵝、燒黃魚、炒長魚、炒蝦子、炒莧菜、炒蠶豆瓣、拌黃瓜、拌涼粉、咸鴨蛋……顯得豐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窮苦,也要在端午這天,燒一條黃魚,這樣才能預示今後的生活紅紅火火。
喝雄黃酒
舊時,江蘇蘇州端午節風俗照例要飲雄黃酒。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
龍舟競渡
江蘇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掛艾葉
在端午節,揚州人經常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江蘇端午節有什麼特色風俗 要做哪些事
佩戴香囊
江蘇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綉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綉、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等等的一些端午節的風俗。

8、端午有哪些習俗呢?是不是不同的地方還不太一樣啊?

年年有端午,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卻不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漢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時期楚國貴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楚國為臣,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聯齊抗秦。但受到排擠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滅楚國,屈原悲憤交加,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為的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大部分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屈原故里祭奠當歌
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也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即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相傳,屈原被放逐歸鄉後,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後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民間詩歌組織「騷壇」,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在端午節里,很多地方劃龍舟,但在劃龍舟前舉行游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傳說,當年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兒悲傷不已,劃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喲——回喲哦——」鄉親們也很感傷,紛紛操舟,隨她一道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靈魂回歸故鄉。此後,每到端午,悲愴的「招魂曲」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成為屈原故里為紀念屈原進行的保留項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棕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屍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在秭歸,粽子則寄託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稜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雲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西塞端午神舟會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村民都會自發組織參加一項傳統民間文化活動——西塞神舟會。該活動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主要是通過「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並憑吊紀念屈原。
西塞神舟會主要活動有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弔活動。
神舟會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載著108位舟神,他們來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爺、水神、十二花神、雞鴨虎馬四瘟神等。西塞人對神的信仰無分貴賤、沒有門戶。這些神祇自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扎制,直至農歷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終寄託著端午期間西塞人的各種心理訴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爺」。
「黑爺」是一位當地的保護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開山神。他從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當成土地之主、瘟疫剋星及農耕救主來供奉。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西塞神舟會都要舉行「收禁」儀式,將「春瘟諸穢百毒」盡數收入「黑爺」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爺」請入神舟宮供奉起來。到了農歷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禮拜、咒歌的饗禱中,將收盡「春瘟諸穢百毒」的「黑爺」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請上神舟。
農歷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農歷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農歷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著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諸穢百毒」就會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遠離西塞遠離人間,村民們則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禱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會活動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樓台亭榭、雕梁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極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長江中游地區有較大影響。
汨羅端午賽龍舟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是具有一整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的端午習俗,分布於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流域中下游一帶。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止,整個節日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性、廣泛的群眾性、豐富的多樣性、濃郁的文化性、狂熱的參與性和深遠的影響。除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雕龍頭、偷神木、龍舟下水、朝廟、祭龍、祭屈等都有神秘的儀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汨羅人造龍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稱龍骨)一定要偷。因為偷來的木叫神木,造舟則劃得快。每當物色到大戶人家或木材商人家裡貯藏著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間的上半夜,四個人一組,待主人不留神時,兩個人猛地將木頭扛上肩,第三個人即迅速在木頭中部栓上一紅布條,表示這木頭是拿去作龍舟,第四個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餘米後,則點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來追趕。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龍骨木,心中暗喜,跑幾步也就不追了。
雕龍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對空朝拜,選一個黃道吉日開始雕刻龍頭。雕匠動手時就要講究快、好。雕龍頭的地方屬禁區,不準任何人偷看。龍頭完工之後,就舉行慶祝儀式,之後由首司負責敬奉龍頭,擺設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斷香火。
制龍舟也要選一個吉日良辰,舉行發木儀式。發木時間一般選在子時,制龍舟不像雕龍頭神秘,但在發木之時,要封禁,除首司和幫手在場以外,其餘閑雜人員不準在場。制龍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過三天,有時一天一晚即可。參加制龍舟的人員,除掌墨師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餘人等一律不要工資,都要吃自己的飯,主動做事。鐵匠釘具都要捐送,體現了一種無私無畏、團結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龍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礙物頭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員也要迴避,保證暢通無阻。先由一個熟悉水性的年輕未婚男子背起龍頭快跑,一直沖到河中間,抱起龍頭五沉五起,參拜五方,稱之為龍頭洗澡。之後,背龍頭的人游回到岸邊淺水處,將龍頭安裝在龍舟上。劃手將舟用手提起,人舟沖入河裡,劃手重新坐在舟內,劃著龍舟去朝廟。
朝廟又叫朝香,在當地有兩層含義:一是祭屈,二是祭龍。只有參與朝拜的龍頭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劃船平安、競渡獲勝。
蘇州端午除邪氣
在江蘇省蘇州市,端午節是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之一,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日常生產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特徵相適應的民俗活動。雖然有些活動與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動並無太大區別,但其細節卻體現著蘇州特有的水鄉風情。
端午節前後,天氣轉熱「百蟲出,邪氣盛」。特別是蘇南一帶,正值梅雨季節,空氣潮濕,適於各種細菌和病原菌生長繁殖,傳染病也易流行。於是,端午節前後,人們用艾葉、菖蒲掛在門上以避邪,或用陳艾、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葯混合在室內庭院煙熏,也有的在牆壁角落潮濕的地方灑上石灰水,噴灑雄黃酒等,蚊蠅小蟲聞到此味就會逃走。還有些人家雄黃末調入酒中,塗抹在小孩子額頭及手足心,這種風俗稱為「畫額」,也是為了驅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會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
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花草瑞獸等吉祥圖案,各種不同形狀,香囊中常用雄黃,也會加入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葯,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蘇州端午節的另一代表性飲食則是「五黃」—— 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鴨蛋黃。
而說到蘇州端午節食「五黃」的習俗,也是因為這幾樣食材都是當令的食材:黃鱔、黃魚都是這個季節最肥美,本地黃瓜也是夏季剛剛上市最好吃的時候,咸鴨蛋黃是蘇州人夏天配稀飯最好的食物。而蘇州人歷來也有「不時不食」的習慣——如清明節,蘇州人要吃青團子,這也正是製作青團子的原料漿麥草最適宜打汁的時節;四月初八要吃烏米飯,此時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烏飯樹葉最鮮嫩的季節;冬至日要喝冬釀酒,因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備至,人要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對待美食也不例外。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