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端午節和城裡有什麼區別
1、競渡習俗不同:
南方河流眾多,船是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因此,南方很早就有端午競渡活動,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為盛。
但是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沒有競渡。個別北方地區也從南方引入了龍舟競渡,提高了節日氣氛
2、粽子的口味及形狀不同:
北方粽子一般都是甜味的,但是南方除了甜味粽子之外,還有鹹味的肉粽子。形狀也有差異。北方粽子都是三角錐形,而南方除此之外還有長條形狀的所謂「枕頭粽」。包裝的葉子也有差異。南方多用箬竹葉包粽子,它有一種獨特的香氣。而北方沒有箬竹,多採用蘆葦葉。
3、節令食品品種的數量不同:
端午節,北方物產還未全部成熟,所以應時的節令食品數量有限,主要是粽子、雞蛋、煮大蒜等。
相比之下,南方物產則豐富得多。江南地區普遍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五種原料。
而高郵、揚州等地竟然有所謂「端午十二紅」——咸鴨蛋、火腿、油爆蝦、紅燒鴨、莧菜、雄黃酒、黃魚、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基本都是紅色或黃色。
2、農村有哪些習俗?各個地方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嗎?
農村的習俗:
過年放鞭炮。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點,門戶人家都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鞭炮有長有短,長條的鞭炮就意味著來年更加順風順水。而且,大年初一後來訪的客人,都會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慶賀與祝福。
大年初一不能出村,只能呆在家中,大年初二可以走回到女方的家中拜年,大年初三和初四也不能出門,要在家中呆著等待客人們,直到初五才可以自由出入。
女人懷孕之後,若是家中有老人去世,孕婦是不可以接近的,還有家中的婚慶,孕婦也是不可以參加的。農村中的人們來說明這些緣由都是用神靈來作原因,其實科學上來說,孕婦確實是不適合參加婚喪嫁娶這些強體力的活動,會對身體不好。孕婦還不可以修眉紋身,是不可以在身上動刀的,否則就不吉利。
結婚後的女人也不可以隨意回娘家,就像那句“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結婚的女人回娘家就不可以過多參與娘家的事情了。
家中有老人去世,家中三年都不可以貼春聯,不可以穿紅色的衣服,衣服以簡單素色為主。孩子還會被繫上白色的繩線來保佑孩子不被神魂纏上身。
若是結了婚的女兒帶丈夫回娘家,是不可以和丈夫同房睡的。否則就是對婆婆公公不好,要不就會對娘家的人不好,會壓著娘家的士氣。
南方農村與北方農村的習俗也是差異很大,像是在端午節,南方的農村就會吃鹹味的粽子,糯米中包裹咸鴨蛋、醬肉、香菇等佐料。但是北方人就不吃咸粽子,他們會吃甜粽子,像是豆沙餡、蜜棗餡和栗子餡的廣受歡迎。北方農村的人們在過年時一定是要有素餡的餃子和炸丸子,寓意著來年平安,萬事如意。
3、端午節南北方的習俗有哪些差異?
原來南方北方過端午是有區別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也正常。在我國北方、南方習慣風俗上就有很多差異區別。這與南北地域不同,冷熱干濕不同,種作不同,飲食不同有很大關系。
飲食不同
就拿端午節傳統食品粽子來說,眾所周知,南北方平時飲食習慣最顯著的差異就是「南甜北咸」,而在吃粽子上,卻是正好相反,南方吃咸粽、北方吃甜粽。
南方粽子餡料豐富,鮮肉、火腿、臘肉、蛋黃等以咸粽為主打,在造型上更是多種多樣,有三角、火炬、錐形、方形,還未吃到嘴,就在外型上先吊足了吃貨們的胃口。北方的餡料多以大棗、蜜餞、豆沙,八寶青紅絲等為主,蘸著白糖食用,吃起來甜甜糯糯,入口即滿滿的幸福感,預示著美好和希望。
民俗活動不同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後又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每逢端午,南方各地均組織大大小小的賽龍舟活動,龍舟手吶喊舞槳豪氣在懷,岸邊看眾齊聲喝彩,場面一片恢宏。相比起來。
高大粗獷的北方人端午風俗反倒顯得清秀內斂,在古代,地方官府會邀請城中文人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時至今日,端午會詩的習俗雖然還小范圍存在,但大多數人早已沒有了吟詩作對的雅興,老百姓大多以更貼地氣兒的「踏青」來紀念節日。
辟邪的方式不同
在南方,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將菖蒲與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民俗專家介紹,南方端午掛艾條、懸菖蒲的習俗,相當於春節放鞭炮,目的是辟邪。除此之外,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在長沙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這一信息。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搶水,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發就會變得更好,洗臉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邪。
北方端午節則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綉著五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北方人端午辟邪的一種管道。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4、端午有哪些習俗呢?是不是不同的地方還不太一樣啊?
年年有端午,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卻不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漢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時期楚國貴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楚國為臣,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聯齊抗秦。但受到排擠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滅楚國,屈原悲憤交加,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為的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大部分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屈原故里祭奠當歌
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也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即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相傳,屈原被放逐歸鄉後,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後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民間詩歌組織「騷壇」,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在端午節里,很多地方劃龍舟,但在劃龍舟前舉行游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傳說,當年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兒悲傷不已,劃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喲——回喲哦——」鄉親們也很感傷,紛紛操舟,隨她一道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靈魂回歸故鄉。此後,每到端午,悲愴的「招魂曲」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成為屈原故里為紀念屈原進行的保留項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棕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屍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在秭歸,粽子則寄託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稜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雲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西塞端午神舟會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村民都會自發組織參加一項傳統民間文化活動——西塞神舟會。該活動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主要是通過「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並憑吊紀念屈原。
西塞神舟會主要活動有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弔活動。
神舟會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載著108位舟神,他們來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爺、水神、十二花神、雞鴨虎馬四瘟神等。西塞人對神的信仰無分貴賤、沒有門戶。這些神祇自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扎制,直至農歷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終寄託著端午期間西塞人的各種心理訴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爺」。
「黑爺」是一位當地的保護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開山神。他從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當成土地之主、瘟疫剋星及農耕救主來供奉。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西塞神舟會都要舉行「收禁」儀式,將「春瘟諸穢百毒」盡數收入「黑爺」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爺」請入神舟宮供奉起來。到了農歷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禮拜、咒歌的饗禱中,將收盡「春瘟諸穢百毒」的「黑爺」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請上神舟。
農歷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農歷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農歷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著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諸穢百毒」就會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遠離西塞遠離人間,村民們則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禱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會活動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樓台亭榭、雕梁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極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長江中游地區有較大影響。
汨羅端午賽龍舟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是具有一整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的端午習俗,分布於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流域中下游一帶。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止,整個節日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性、廣泛的群眾性、豐富的多樣性、濃郁的文化性、狂熱的參與性和深遠的影響。除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雕龍頭、偷神木、龍舟下水、朝廟、祭龍、祭屈等都有神秘的儀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汨羅人造龍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稱龍骨)一定要偷。因為偷來的木叫神木,造舟則劃得快。每當物色到大戶人家或木材商人家裡貯藏著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間的上半夜,四個人一組,待主人不留神時,兩個人猛地將木頭扛上肩,第三個人即迅速在木頭中部栓上一紅布條,表示這木頭是拿去作龍舟,第四個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餘米後,則點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來追趕。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龍骨木,心中暗喜,跑幾步也就不追了。
雕龍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對空朝拜,選一個黃道吉日開始雕刻龍頭。雕匠動手時就要講究快、好。雕龍頭的地方屬禁區,不準任何人偷看。龍頭完工之後,就舉行慶祝儀式,之後由首司負責敬奉龍頭,擺設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斷香火。
制龍舟也要選一個吉日良辰,舉行發木儀式。發木時間一般選在子時,制龍舟不像雕龍頭神秘,但在發木之時,要封禁,除首司和幫手在場以外,其餘閑雜人員不準在場。制龍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過三天,有時一天一晚即可。參加制龍舟的人員,除掌墨師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餘人等一律不要工資,都要吃自己的飯,主動做事。鐵匠釘具都要捐送,體現了一種無私無畏、團結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龍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礙物頭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員也要迴避,保證暢通無阻。先由一個熟悉水性的年輕未婚男子背起龍頭快跑,一直沖到河中間,抱起龍頭五沉五起,參拜五方,稱之為龍頭洗澡。之後,背龍頭的人游回到岸邊淺水處,將龍頭安裝在龍舟上。劃手將舟用手提起,人舟沖入河裡,劃手重新坐在舟內,劃著龍舟去朝廟。
朝廟又叫朝香,在當地有兩層含義:一是祭屈,二是祭龍。只有參與朝拜的龍頭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劃船平安、競渡獲勝。
蘇州端午除邪氣
在江蘇省蘇州市,端午節是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之一,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日常生產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特徵相適應的民俗活動。雖然有些活動與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動並無太大區別,但其細節卻體現著蘇州特有的水鄉風情。
端午節前後,天氣轉熱「百蟲出,邪氣盛」。特別是蘇南一帶,正值梅雨季節,空氣潮濕,適於各種細菌和病原菌生長繁殖,傳染病也易流行。於是,端午節前後,人們用艾葉、菖蒲掛在門上以避邪,或用陳艾、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葯混合在室內庭院煙熏,也有的在牆壁角落潮濕的地方灑上石灰水,噴灑雄黃酒等,蚊蠅小蟲聞到此味就會逃走。還有些人家雄黃末調入酒中,塗抹在小孩子額頭及手足心,這種風俗稱為「畫額」,也是為了驅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會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
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花草瑞獸等吉祥圖案,各種不同形狀,香囊中常用雄黃,也會加入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葯,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蘇州端午節的另一代表性飲食則是「五黃」—— 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鴨蛋黃。
而說到蘇州端午節食「五黃」的習俗,也是因為這幾樣食材都是當令的食材:黃鱔、黃魚都是這個季節最肥美,本地黃瓜也是夏季剛剛上市最好吃的時候,咸鴨蛋黃是蘇州人夏天配稀飯最好的食物。而蘇州人歷來也有「不時不食」的習慣——如清明節,蘇州人要吃青團子,這也正是製作青團子的原料漿麥草最適宜打汁的時節;四月初八要吃烏米飯,此時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烏飯樹葉最鮮嫩的季節;冬至日要喝冬釀酒,因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備至,人要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對待美食也不例外。
5、農村還分大端午和小端午節,小端午指的是哪天?
在有些地區,農村會過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指的是五月初一,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距今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是我國非常傳統的一個節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懸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等。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實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我們常常把農歷的五月稱為“毒五月”,因為這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個月,人們常說“物極必反”,所以這一個月也被稱為“毒月”,在這一個月中,各種毒蟲的活動也比較頻繁。
農歷五月的第一天,也被稱為小端午,很多家裡的老人會在小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五束”綁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和脖子上,而且在小端午的這一天還會用艾葉掃一掃孩子的手腳之處,並把艾葉裝在五束香囊里讓孩子佩戴,目的就是防止孩子被蚊蟲叮咬,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據說要等端午後第一場大雨的時候,才能把五束摘下,並讓它順著雨水流走,越遠越好,據說可以把孩子的疾病帶走。
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端午節,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棕葉飄香的季節,據說,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這一天跳江自盡,楚國人為了不讓魚兒吃掉他的身體,所以把粽子投進了江中,後來人們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會想起詩人屈原。
不過關於端午節,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地方是紀念曹娥,也有一些地方會舉行龍圖騰的祭拜活動。
在很多地方,端午是個很熱鬧的節日,這天往往會有很多活動內容,例如劃龍舟,喝雄黃酒,佩戴香囊懸掛艾草,人們的目的大多也是祈求全家健康平安。
6、端午節南北方的習俗有哪些差異?除了吃粽子,如何過得有儀式感?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活動。但因為自然風土與人文環境的差異,端午節在南北方也有著顯著的區別。
「南咸北甜」:端午食粽,幾乎是全國統一的習俗。可是對於粽子的口味,南北方卻存在著巨大差異。甜粽子好吃還是咸粽子好吃?這是每年端午節人們爭論最多的話題。在傳統觀念里,南北方飲食口味多是南甜北咸,而偏偏在粽子上是完全顛倒的——北方吃甜粽,南方吃咸粽。
「南舟北柳」:南方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水運交通非常便利,所以每逢端午都會舉辦一些精彩刺激的龍舟比賽。北方在端午節則常踏柳賦詩,現在逐漸演變為踏青出遊,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會舉行馳馬射箭或打馬球等活動。
「驅毒辟邪」:古人有雲:「午為陽,重午為至陽。」便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但南北方的方式有著明顯差異:南方人習慣把硃砂、雄黃、香葯等裝在漂亮的香囊里,然後掛在身上保保佑平安;北方則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些相同的習俗如:畫額、拴五色絲線、放紙鳶等。
7、南北方在「端午節」這一天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在端午節這一天南北方有著不同的習俗,而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接下來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南北方在端午節這一天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這一天是因為要紀念屈原,所以才出現的端午節。眾所周知,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吃粽子。南北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習俗首先就是粽子不一樣。南方吃的粽子一般都是咸粽,但是北方吃的粽子是甜粽,比如:北方人喜歡用粽子蘸白糖,原料一般都是豆沙,桂花糖漿等,偏甜味。而南方的粽子都是火腿,臘肉等,偏鹹味的,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粽子。還有,粽子形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南方的粽子形狀一般是三角形,長方形,錐形等。還有,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南方人民還會賽龍舟,一艘艘龍舟就在水上飛躍。
還有,南方人在端午節這天可能還會喝雄黃酒,給孩子的額頭鼻子等塗上雄黃酒,這樣做的目的是辟邪不生病。但是北方沒有這個習俗,北方的是踏柳賦詩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北方的地方官政府就會邀請城中士大夫騎馬到郊外,踏柳賦詩,紀念屈原。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南北方習俗差異,但是不管南北方習俗差異有多大,總的目的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拓展小知識
在端午節這一天,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會吃粽子。在這里想提醒大家,粽子是由糯米等一些食物所構成的,所以不要一次性吃太多的粽子,否則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最後,粽子含有的熱量比較高,所以不要在睡前當宵夜吃或者是空腹食用,否則容易出現上火或者是胃脹。胃酸過多等消化不良症狀。
8、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劃龍舟,掛艾草與菖蒲,吃粽子,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采葯、制涼茶等。不同地區的不同習俗如下:
廣東:廣東端午節習俗主要有扒龍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龍船、食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葯水、浸龍舟水等等。
江蘇: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浙江的端午習俗有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
河北: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
陝西:陝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