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端午節定為法定節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從2008年起,我國已將「端午節」明文規定為法定節日,有何意義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從2008年起,我國以將''端午節''明文規定為法定節日的意義在於:一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楚辭創始人--屈原.一是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做貢獻,二是為抵制外來文化,以防止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
3、我國將端午節定為法定日有何意義
從2008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又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中國傳統節日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種種舉措顯示,國家對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視與保護。從傳統節日到法定假日,不僅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改變,更讓人體會到傳統文化回歸的意蘊,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端午節按照傳統民俗,既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也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寓意。可是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的人們是否了解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很好地延續並尊重這些傳統習俗呢?
「端午節就是『粽子節』」
從今年起,端午節成為全民法定節假日。三天的小長假讓很多上班族欣喜,他們表示要在放假期間走親訪友、看書「充電」。在昆明一所中學工作的馬路紅,准備回大理老家過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媽媽都要包粽子給我們吃,她包的粽子可好吃了!」馬路紅美滋滋地說。
記者發現,許多人對於端午節不甚了解,認同感也不強。上班族孟先生說:「端午節不就是『粽子節』嗎?」當記者問及他端午節放假准備干什麼、知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時,他坦率地說不知道。
雲南大學大二學生堯晶說,班長用班費給每位同學預訂了兩個粽子。除了吃粽子,端午節的過法和平日里沒什麼不一樣,其實大家都很想知道端午節的一些民俗文化知識。
正在菜市場挑選粽葉的市民胡櫻告訴記者,一提到端午節就想起包粽子,自結婚到現在,一包就是20多年。端午節那天,還要吃鴨蛋、糖糕,但她幾十年來沒參加過和端午節有關的活動,更不知道過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被忽視和遺忘了」
說起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人們首先會想到詩人屈原。端午節當天,許多地方開展以「屈原頌」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以賽龍舟等水上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全民健身活動、以除舊布新為重點的全民愛國衛生運動。但不少市民表示,這些活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參與,覺得離自己很遙遠。
「在我看來詩人屈原就像個符號,僅僅在端午節這天拿屈原來對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在太泛泛了。」在一家媒體工作的張妮說:「相比於春節、中秋節全家團圓的美好意義和清明節祭奠先人的情感追思,端午節顯得單薄了許多。」
「端午節是我們民族的大節日,但被忽視和遺忘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說:「節日有著特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
蕭放說,端午節有三重內涵,一是農歷五月初五正值天氣燥熱,瘟疫流行,容易生病。因此,它蘊含著清潔環境、保健養生的意義,提示人們這個時候應該關注健康了。采葯、掛艾草、蘭湯沐浴以及飲雄黃酒等節俗也逐漸形成,體現的是對生命的關懷。二是端午節也是上古時期祭祀「龍」圖騰的日子。三是以吃粽子、龍舟競渡、誦讀經典的節俗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端午節便有了中國人傳遞愛國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意義。
民俗文化回歸任重而道遠
從今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民俗學家普遍表示,傳統節日被確定為法定假日是對復興傳統文化的一種號召。
民俗學專家、蘭州大學教授柯楊說,政府和媒體應積極倡導國人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提升國人的文化自覺。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回歸生活,光靠政府唱獨角戲是遠遠不夠的,應讓百姓感受到平民氣息。
「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已經被我們中斷了幾十年,傳統節日也被淡化了。現在我們要將它重新拾起,就需要政府、媒體等各方共同努力,幫助人們認識這些傳統節日。」蕭放說,媒體應提供給人們較為全面的節日民俗知識,讓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學校的老師以及知識分子也不妨適時向學生傳輸中國民俗文化的知識,政府應當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調節每個人的心靈。
北京市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認為,目前我們的很多傳統節日由於挖掘不夠,都成了一個簡單的「吃」的節日,其實裡面有很多文化內涵。文化的傳承應該把文化內涵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現代人關注生活、關注生命的質量、關注親情和友情,因此弘揚傳統文化應將文化創意更好地融入民族傳統節日。
4、端午節最初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是如何成為國家的法定假日的?
我們都知道社會主流說法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國家在2007年12月第一次將端午節定為放假節日,所以從2008年開始端午節成為了我們每年能夠享受到的一個假期,這應該算是我們開始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開端吧。
最初人們的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後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推翻這種看法,很多地方不同的習俗認為端午節紀念的是伍子胥,一方是湖南另一方是蘇州,從2006年開始端午節當天湖南汨羅江舉行紀念屈原,而江蘇蘇州則舉行紀念伍子胥的活動,一時間人們對於屈原伍子胥之爭傳的沸沸揚揚,同樣的也引起國人的反思,這樣的一個傳統節日能讓人們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端午節到底起源於什麼事件,提升我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到現在為止,到了端午節我們全國依舊是一片節日的氣氛,家家戶戶依舊吃粽子,各地仍然舉辦賽龍舟的活動,這就像過年一樣,早就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個重要節日,不管到底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此時此刻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從他們身上能夠學習到一種愛國精神,能夠給我們後人帶來的哪種維護民族正義的精神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而我們也能從這個節日里感受到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筆遺產,我想這就是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節假日的原因吧,讓我們時刻銘記那種愛國精神。
總之我們只要能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愛國心,能繼承我們國家最傳統的節日和精神,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