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艾蒿和葫蘆怎麼掛和扔
1、端午節葫蘆初一掛還是初五掛
端午節的習俗講究會比較多,掛葫蘆就是比較特別的一個傳統習俗,有些地方在端午節的時候流行在家裡面掛葫蘆,這樣可以驅邪避災,有很吉利的寓意。端午節掛葫蘆要看時間的,那麼端午節掛葫蘆是初一還是初五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一、端午節掛葫蘆是初一掛還是初五掛一般都是初一掛,要在端午節前幾天。
端午節掛葫蘆的時間、掛法,不同的地方習俗也不同。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掛的,五月初五後第一次下雨就扔到溝里。有些地方在五月初一掛柳樹。摘的話就是什麼時候不好看了就摘了!
端午節習俗,民間門插桃枝掛葫蘆。用艾葉綁葫蘆,慢慢演變成各種手工採摘的新鮮樹枝,綁葫蘆,再插在屋檐、門上。
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端午節有「剪絲帶葫蘆」的習俗。每戶彩紙剪成葫蘆狀,倒貼在門上,寓意「排毒」、「午後取之,棄之」的意思,是表達避災願望的習俗。在客家地區,也流行把柳枝紮成葫蘆,外面貼紅紙,掛在門上。據說這一習俗的起源屬於晚唐農民起義。
葫蘆和艾草可以隨時扔掉,但大多數人不會,因為艾草可以用來煮洗澡水,治療和預防乾燥後的皮膚病。
二、端午節掛葫蘆是什麼寓意1、葫蘆的主要風水功能是祛病。在古代,生產力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葫蘆主要是作為一個容器,經常用來裝「葯」,所以有「葫蘆里裝什麼葯」的說法。這也是葫蘆在風水調理中解病解災功能的由來。當然,葫蘆需要擺放在正確的位置才能真正起到解病的作用,比如,一般需要擺放在病床旁邊比較醒目的地方。
2、葫蘆的重要風水功能是辟邪。因為葫蘆是一個大胃小口的容器,裡面裝的是葯,所以古代的神仙們就用它來收妖降魔,讓那些妖魔鬼怪出入,並用葯物來對抗毒葯,從而降妖降鬼,恢復世界的和平。因此,它在風水調理中具有葫蘆的重要作用。同樣,葫蘆也需要擺在正確的位置,才能真正起到化解疾病和災難的作用。例如,他們需要被放置在一個地方與沉重的邪惡精神,並提出反對。
3、葫蘆的吉祥寓意在風水中的應用。因為葫蘆的形狀就像漢字中的「喜」、「吉」,如果把葫蘆掛在門附近,就有了風水調節中的幸福、吉祥、祥和的形象。呼嚕方言有呼嚕和「福祿」諧音,呼嚕只有兩個突出部分,所以呼嚕表示「福祿雙全」的意思。
三、端午節掛葫蘆的禁忌 1、葫蘆不應該放在樓梯上最好不要把葫蘆放在樓梯下,因為房子的結構不同,有些家庭喜歡把房子樓梯的位置整理一下,放上雜物。所以不要再把葫蘆放在這個位置了,它會擠壓葫蘆的光環,嚴重影響葫蘆的使用。
2、葫蘆不要磨損家裡掛葫蘆是一個禁忌,無論是掛葫蘆、放葫蘆還是戴葫蘆,都有同樣的禁忌,即千萬不要讓葫蘆磨損或污漬,否則就不會繼續起到積極的風水效果,甚至會因為長期磨損和污漬而導致人生病。另外,這樣的葫蘆也很難看,會影響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導致我們與貴族的關系不好,不利於我們事業的發展。
2、端午節掛的葫蘆和艾蒿何時丟掉?
葫蘆就和懸掛艾草沒有時間規定一樣,什麼時候取下來也沒有時間規定的。多掛幾天,少掛幾天也是無所謂的。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幹了以後,沒有了味道了才會把它們取下來的,因此艾草一般會在家門口懸掛一個月左右,然後才會取下來的。
艾草本來有香味,有較強的驅蚊防蟲的效果。因此當艾草乾枯了以後,也是有用處的,尤其是多年的陳艾葯用價值更高,所以會留著以後備用。但是多數都是在天黑以後,把這些艾草放在盆里燒掉,其所產生的氣味還能驅蚊蟲。
(2)端午節艾蒿和葫蘆怎麼掛和扔擴展資料
端午節掛艾蒿的寓意 :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掛艾草,起到祈福的作用。在古代,端午季節雨水較多,全國各地都已經進入汛期,古代人們把這種情況歸結為水怪的興風作浪,而艾草葉子形似寶劍,可以起到震懾作用。當然,這些都是迷信思想,但是人們祈福的美好傳統保留了下來。
3、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1、吃粽子
2、掛艾草
3、賽龍舟
4、吃五毒餅
5、鬥百草
端午節中掛艾草是為了驅瘴避邪,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4、端午節的葫蘆什麼時候扔
掛葫蘆在五月初一,扔葫蘆在端午節五月初五。
掛葫蘆其實是端午節的序曲,一段段綠綠的桃枝是它的音符,一個個色鮮彩艷的葫蘆是它的歌詞,一位位勤勞朴實的女人是它的表演者,家家戶戶的屋門口、大門口和窗戶上檐是它的舞台。
不過在故鄉小村,掛葫蘆也並非女人自己的事情。掛葫蘆的桃枝要由孩子們去折回來,踩站的凳子要讓男人來扶才感覺到踏實。
(4)端午節艾蒿和葫蘆怎麼掛和扔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5、端午節掛的葫蘆怎麼處理 端午節葫蘆下雨扔嗎
端午節會有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和講究, 有些地方在端午節的時候都會流行掛葫蘆,端午節掛葫蘆是比較傳統的一個習俗,有些人會直接將葫蘆掛在身上,而有些人會將葫蘆掛在門口,都有驅邪的作用。那麼端午節掛的葫蘆怎麼處理?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端午節掛的葫蘆怎麼處理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最好在下雨時扔到外邊。預示雨水將帶走你這一年的疾病和厄運。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因葫蘆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結實累累,籽粒繁多,中國人視作象徵子孫繁盛的吉祥植物。枝「蔓」與萬諧音,寓意萬代綿長。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應用。而民俗傳統認為葫蘆吉祥,所以佩帶在身上可避邪氣。
端午節掛葫蘆的寓意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在古代先民們認為五月為「惡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為「腰舟」。
由於葫蘆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後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的習俗。在北方即是家裡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歷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端午節掛葫蘆有什麼講究4、葫蘆最好是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吉日吉時擺放,做到時、空、人、事、物的高度協調一致,這樣方能達到最佳的風水調理效果。
2、葫蘆是否開口與葫蘆的風水功用有很大的聯系,一般來講,開了口的葫蘆起解災鎮邪的作用,而沒有開口的葫蘆則主吉祥喜慶之義;其次,葫蘆擺放的方向也與葫蘆的風水功用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地講,葫蘆斜著擺放或者斜著懸掛起解災鎮邪的作用,而葫蘆正著擺放或者正著懸掛則主吉祥喜慶之義。
3、葫蘆的材質務必與當事人的喜用神一致,比如,五行喜金之人宜擺放銅質葫蘆,五行喜水之人宜擺放水晶葫蘆,五行喜木之人宜擺放木質葫蘆,五行喜土之人宜擺放玉石葫蘆,等等。
1、凡事均有兩面性,正因為葫蘆有化解病災、鎮邪收煞的作用,故,胡亂擺放葫蘆也可能因此而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它等於向外人昭示你有「病痛」或者你家有「怪異」之事等等。因此,擺放風水用品葫蘆需要慎之又慎。風水講究的是化煞於無形,方舟周易建議,不在情不得以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葫蘆去解災鎮邪。
6、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7、端午節快到了,門上怎樣掛艾蒿,艾蒿是掛在院子的大門上,還是屋門上,分時間掛嗎?
端午節艾蒿要掛在院子的大門上,艾蒿要在端午節當天早上掛。
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了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此外,也有人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7)端午節艾蒿和葫蘆怎麼掛和扔擴展資料
端午掛艾蒿的講究:
一、挖艾趁露水:在挖艾草的時候要趁著有露水的時候就要去割,不能等到太陽都已經出現了,那挖艾草就非常的不合適。
挖艾草的最佳時間在6-7點期間,這個時候露水還沒有消失,假如挖太晚的話,那艾草的味道會相對變淡,對其功效的發揮會有一定影響,所以在端午的時候,人們就會起得特別早。
二、艾草不離根:在很多地方人們用艾草的時候都是割回去,艾草往往一年可以長幾茬,割艾草要相對簡單一些。但實際上艾草是需要連根挖回去的,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艾草具有趨吉避凶的作用,所以有跟會比沒根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