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什麼原因會有中秋節
1、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
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夏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的習俗: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2、為什麼會有中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3、為何會有中秋節?
節日的起源與歷法有密切的關系,中秋節的起源絕不例外。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是因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節,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謝土地等神靈的祭禮,也稱秋報。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節期的確定應該還與人們祭月、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夕月,是皇家於秋分時候祭月的禮儀。中秋的月兒最圓最亮,最堪清賞。後世的人們在這一天,將秋社及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饋食月餅等節俗活動融合,並逐漸賦予這個節日以團圓等新的意義,從此,一個極富蘊意的節日就形成了。
從純屬農事祭禮的秋社,轉而成為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耐人尋味。秋社與團圓,從心理層面說,自然也存有某種共同的追求。祈求農豐或舉行向天地神靈酬謝收獲之祭禮,其蘊含的無疑是對豐厚物質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願;而期盼團圓,不也就是對美滿、幸福生活的祈盼嗎?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也不難分析,前者似更關注於物質的豐足,後者則似尤矚目於對和諧的家族、人倫關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則中秋的團圓品格的形成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中國人對親情,對和諧的家族、和諧的人倫關系的追求是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的。反過來,中秋節俗的存在,又對中國人的重親情、重家族及人倫關系和諧的精神氣質起了潤物細無聲的熔鑄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謂破四舊時期,人們也不能忘情於中秋節,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它紮根於極為深厚的傳統倫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於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清代顧祿《清嘉錄》載吳地百姓中秋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十分難得的么,這不是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共處與和諧的表徵么?同時,暫時放卻勞作,闔家男女老少,歡聚賞月,一邊嘗食月餅、節物,一邊談談家常,這圖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體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與美,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人們親朋相攜,步出戶外,賞明月,嘗節物其樂融融。除了賞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觀潮之俗,唐宋之時,錢塘江觀潮就盛況空前,蘇東坡出知杭州期間,曾多次觀潮,還寫下《中秋夜觀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揚州之曲江也是觀潮的好去處。中秋前後還是金桂飄香的時節,賞桂之風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於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們的想像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吳剛的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秘氣息,使很多中秋詩文呈現瑰奇幽麗的面貌。中秋詩文之多,真可謂不計其數。有的作品,甚至唱徹中華大地。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著、提升著我們的審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近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就有一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畫了吳地走月亮的場面。婦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關,有些地方拜月活動結合求子儀式,是其證明。閩南及台灣地區的婦女,中秋節有聽香之俗,聽香人燃香禮拜後,或靜立或出遊,注意竊聽別人語言,以占卜吉凶。
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從前中秋節,更是兒童的節日,這天兒童的民俗活動很為豐富,從前有些地方,兒童要行拜月之禮。北方兒童,每於中秋之夜,拿著大餅邊吃邊唱: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好過來;唱月餅,念月餅,明年是個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們有摸秋之俗,孩子們手拿火炬,結隊到田野間,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還有兒童堆寶塔的習俗:在野外拾取舊磚瓦,堆成七層寶塔狀。塔前置小桌一張,上供果子餅餌。至夜間,塔之內外點上燈燭。胡樸安先生於記載此俗後贊嘆:一片光明燦爛,直與天上明月爭輝。兒童則坐於塔前賞月,並作種種游藝,以表示其歡娛,實一幅天真爛漫兒童行樂圖,惜無人繪之耳。(《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兒童中秋夜有提燈之會,孩子們提著燈籠,沿街遊行唱歌,興高采烈。廣西中秋的兒童燈會更具特色,孩子們用竹篾紮成蜻蜓、蝴蝶、蝦公、兔子等,塗色插燭,持燈上街,相互比美。燈與丁諧音,中秋節的這些關乎燈的習俗,所寄寓的是人們對家族繁衍、人丁興旺的祈願。從前中秋節的兒童習俗,很多並未得到傳承,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視傳統的當今時代,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如何讓兒童也在傳統節日中盡享游娛之樂並受到有益的熏陶,無疑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最後談談關於月餅的一個民間傳說:元朝末年,統治集團為了維持其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怨聲載道。張士誠為了號召人民起義,中秋節前,在每個月餅中夾一字條,約定起義時間。中秋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傳單,紛紛揭竿而起。明清時代吃月餅之風興起,就是為了紀念反元的人民起義。此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它讓月餅及中秋節包含了反壓迫、反暴政的內容,當然也是極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