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日子怎麼過
1、端午節在家都是怎麼過的?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的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多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比賽中,鼓聲急促,眾槳翻飛,刻成龍形的獨木舟你追我趕,不相上下 ,既是競渡游戲,亦是以祭神與樂人的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習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狀不盡相同,花樣繁多。如包成牛角狀的叫角粽,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稱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棗的叫大棗粽……統稱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有用大黃米(粘黃小米)的,還有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3、懸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黃酒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房檐下,或懸於堂中。端午節前後是一年中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智慧的古人通過這些方式來達到驅邪避瘟的作用,為健康保駕護航,具有一定養生意義。
4、吃雞蛋、撞雞蛋
因為蛋形如心,民間相傳吃啥補啥,吃蛋生心,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雞蛋,後來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種蛋,雞蛋、鴨蛋、鵝蛋。
5、掛五綵線、葫蘆、走馬芹、佩香囊
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會給小孩手腕、腳腕、脖子上戴五綵線,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綵線是用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編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徵東、西、南、北、中,民間認為它蘊涵著五方神力的庇護,稱為「五彩龍、」「長命線」。
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吉祥平安。後來便不再僅僅用這五種顏色,只要是五種線,越新鮮越好,小孩子更喜歡。
2、端午節怎樣過?
端午節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食五黃,如果有賽龍舟也可以參加或者觀看。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既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6、包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3、端午過節方式通常是怎麼樣的?
端午節人們的過節方式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
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有句古語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二是要拴葫蘆、掃把以及掛五毒圖。
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或者掛在門上。
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的習俗,這些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端午節的特色飲食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端午節是怎樣過節的?
一、吃粽子
端午節裹角黍(故宮博物院藏)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二、賽龍舟
端午節龍舟競渡(故宮博物院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三、觀競渡
端午節觀競渡《清史圖鑒》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三、掛菖蒲
端午節賣菖蒲草《太平歡樂圖》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端午節過節的過程
端午節在家包粽子、吃粽子。端午節去江邊看賽龍舟。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情侶傳遞香囊表愛意。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條。端午節去河裡洗澡。不會水不要去。端午節家人團聚。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6、傳統端午節怎麼過 傳統端午節如何過
1
7、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節習俗: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端午節習俗:寫符念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節習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蘇仙區坳上古村有著特別的吃烏米粽的習俗。坳上烏米粽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餚,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將其洗凈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裡面放有叉燒、鹹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濕,清涼解毒之功效。
5、端午節習俗: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6、端午節習俗: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忌惡日
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些地區,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的,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後,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8、端午節怎麼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