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為什麼准備柿子和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准備柿子和月餅

發布時間: 2023-02-08 08:15:06

1、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後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加上這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遊人涉及不多了。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中秋吃月餅的傳說(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有什麼故事嗎)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中秋吃月餅的傳說,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有什麼故事嗎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月...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中秋吃月餅的傳說,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有什麼故事嗎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

2、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3、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4、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5、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

6、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7、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

8、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9、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10、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

11、其實,情況並非如此。

12、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

13、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

14、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

15、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

16、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17、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

18、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

19、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20、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

21、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

22、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23、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

24、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25、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

26、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27、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

28、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29、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

30、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31、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

32、「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

33、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

34、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

35、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

36、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37、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38、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39、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40、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41、 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

42、《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

43、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

44、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

45、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

46、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

47、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

48、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

49、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

50、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51、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

52、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53、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

54、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

55、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後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56、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

57、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58、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59、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

60、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

61、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

62、「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63、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

64、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65、「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66、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67、「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68、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69、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70、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71、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

72、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73、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74、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75、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76、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

77、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

78、」加上這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遊人涉及不多了。

79、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3、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能做點啥?其實,作為古人過中秋比我們有儀式感多了,比如祭月、觀潮、猜謎、賞桂花飲桂酒、豎中秋、耍祿仔、舞火龍、玩兔爺等~

1、祭月:

古人對於月亮總是有不一般的情感,比如詩中寫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更有大家熟讀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為何那一點點鄉愁總是落在月亮身上呢?

這是因為古人在中秋節當天會准備瓜果月餅等祭品,在月下對月神許願,可以祈求福佑、家人團圓平安。甚至由此衍生了賞月、追月的活動,都是因為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與願望。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也會相約三五友人去觀潮,甚至直到現在觀潮這個習慣也依然被當地人保留著,錢塘江大潮盛景往往也在八月十五前後。不僅當地人,外地人也會慕名前往,但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觀潮是賀中秋的習俗之一呢?

錢塘江觀潮盛景

3、猜謎:

猜謎准確來講並不是中秋節獨有的習俗,但猜謎和古人認為值得大肆慶祝的節日逃不開,這也證明了中秋節在傳統節日中的重要性。

猜謎雖說是習俗,但其實也是古人為了男歡女愛而發明的一種文雅的談戀愛的方式。中秋節當天的長街上會掛滿寫著謎語的燈籠,參加的人往往都是年輕男女,通過猜謎來展現自己,有的人找到了愛情,甚至有的人因為猜謎的驚艷表現一舉成名,比如愛吃豬肉的那位~

4、賞桂花飲桂酒:

桂花一開香飄千里,在香氣的縈繞與節日的加成下,賞桂花飲桂酒簡直就是放鬆舒緩的美事,可桂花的妙用可不止這些!

因桂花葯用有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古人認為飲桂花酒可以有長壽的功效,女人飲用則能美膚養顏,並且由於桂花性溫,用桂花泡水有減緩痛經的功效呢~

5、豎中秋:

豎中秋其實為「樹中秋」,小孩子在家鄉的協助下,做自己喜歡樣式的花燈,點燃後豎立在高桿上,孩子們之間會因為誰掛得高而產生比賽競爭,燈火熠熠下是家人團聚的身影。

6、耍祿仔:

說起耍祿仔讓人不得不懷疑萬聖節不會有偷偷借鑒我們吧?

古時會用柚子殼刻花,中間放蠟燭或者燈油,小孩子們提著燈成群結隊的沿街而行,一邊唱著「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玩得盡興了,再回家吃月餅。

7、舞火龍:

舞火龍作為一個北方人是從來沒見過,這種慶祝方式主要在香港被一直沿用,銅鑼灣大坑地區會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大會,火龍可長達70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整個熱鬧的場面讓人非常震撼。

8、玩兔爺

大約在明末流行起來了中秋玩兔爺,主要流行在北京。傳說北京城鬧瘟疫,幾乎全城都得了,嫦娥便派了玉兔去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感謝玉兔,紛紛送上自己最好的東西,但玉兔都沒要,等消除瘟疫便回了月宮。最終北京人為了紀念她,便會用泥塑創造各式各樣的玉兔形象,便稱為玩玉兔。

北京城有沒有發生過瘟疫無法求證,但北京確實有玩兔爺這么個習俗。曾經去過北京的一個特色飯館,還有叫做兔爺兒的一道菜,主料是土豆泥做成的兔爺形象。整體來說,味道無功無過,但做得真的挺好看。

最後再聊一聊中秋最常見的月餅,仿照月亮形狀做成糕點用於祭月,隨著時代變遷慢慢演化成中秋節最獨特的象徵,提起月餅便知中秋。而月餅最早時期用於祭月,卻也不止用於中秋節。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隨後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宮廷,也稱「宮餅」。時尚流行的文化往往是自上而下傳遞的,直到在百姓之間流傳起來,便取了更加吉祥的意象,稱為「月餅」。

中秋吃餅最豪奢的還是要看王廷,比如清朝中秋宮宴宴請大臣,皇帝與天下同樂,准備的是月餅超級plus版本,據記載"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重達20斤的月餅,你還能一口吃一個嗎?



4、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如下:

1月餅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相結合,贈月餅、吃月餅,象徵人月兩團圓。

2、傳說唐高祖李淵與文武百官歡度中秋,他興致勃勃地看著吐蕃送來的圓圓的「胡餅」,指著天上明月說要以圓餅邀明月。後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開來,宋時還稱之為「月團」。

3、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遵循傳統,在八月十五歡度中秋,祭月、賞月、祀土地、吃月餅、燒斗香、點塔燈、舞火龍……盡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時節的滿月比喻人間的溫情與團圓。

4、古往今來,中秋吃月餅,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習慣,也代表著一縷情懷。月餅寓意團圓、美好,是大家中秋節探親訪友、節日餐桌消費的重要食品。

5、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後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加上這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遊人涉及不多了。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6、中秋節為什麼要獻月餅

如月一樣圓滿,寓意家人團圓!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節送月餅的禮儀

中秋節送月餅的禮儀十分講究,一般是晚輩給長輩送。新結婚的女婿給丈人家送節禮,至少要送四色禮(禮饃、月餅、煙、酒等四樣禮),丈人家招待女婿視家境情況擺宴席,和過紅白喜事一樣的體面。其他親朋的送禮,根據親疏關系、家境情況送禮,但都得有月餅,月餅是中秋節具有特色的禮品。

在中秋節,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有些地方要給外孫、外甥送禮。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7、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春節 後的第二大節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中秋節 ,並且在中秋節當中也有許多的傳統習俗活動,其中就是拜月,吃月餅等等,那麼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以下是我為大家准備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歡迎參閱。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傳最早還是在唐代,唐太宗在貞觀四年時,征討突厥得勝並生擒其頭領,八月十五凱旋迴京。為慶賀勝利,京城長安通宵狂歡。當時有個經商的吐蕃人向唐太宗獻餅祝捷。李世民接過華麗的禮盒,拿出胡餅笑指天上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之把胡餅分給群臣食之,這胡餅就是後來的月餅。

還有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我國東北地區,更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人們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諧成天下人們美好的心願。

中秋節來歷民間 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為什麼要供月

中秋賞月、祭月是中秋活動的重要內容,當明月在東方冉冉升起,人們便設案於庭院,祭拜月亮,供品以月餅為主,另加瓜果之類,特別是柚子是不可少的,祭品多具圓形,是取團圓之意。祭畢,家人團坐,飲桂花酒,吃月餅,賞明月,講述有關月亮的 故事 ,比如牛郎織女、吳剛伐樹等等。有些地方的青年男女,祭拜月亮之後,便乘著清亮的月光,成群結隊到夜色悠美的野外對歌,往往通宵達旦徹夜不歇,對歌後帶著露水成雙結對竊竊私語,有的從此結下百年之好。


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相關 文章 :

★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賞月

★ 關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8、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准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里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這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宋時人們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圓餅,這圓餅即月餅之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的詩句。南宋年間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競放水燈,燭搖月白,尤呈奇觀(後來,南京將放水燈移到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放水燈」)。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達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這一夜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

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據《正德江寧縣志》記載,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夫子廟前燈紅酒綠,八月十五達官富賈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戶苦不堪言。當時曾流行一首歌謠:「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樓下皺眉頭。」加上這時舊跡多湮,河水污染,遊人涉及不多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