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為什麼吃中葯

端午節為什麼吃中葯

發布時間: 2023-02-12 03:04:34

1、端午節的「五黃」指的是什麼?

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另外,也有其他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農歷五月,杭嘉湖地區稱五黃月,江南民間在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由來已久。白蛇傳中的許仙,聽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節這天,勸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黃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傳的故事,出於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不少人都知道端午要吃「五黃」,可是為什麼要吃,也許知道者並不多。因為雄黃是一味中葯,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諺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的當令食品。

2、端陽節為啥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是為了辟邪解毒、驅除蛇蟻。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

雄黃需在太陽下曬干,有的地區的習俗是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然後初五的時候倒入酒中。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葯劑、殺蟲劑。

3、端午節為什麼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的「夏至節」,殷商之歲首日。端午食粽的風俗,來源於上古於新年日以新麥、新黍祭祀祖神;龍舟競渡與龍圖騰崇拜祭祀有關。後來隨歷史之變遷,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跡因都死於「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漸豐富了這個古老的華夏傳統節日。
滿意請採納。

4、端午采葯的習俗是怎樣形成的?

在古代,人們療疾大多靠民間的驗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識好些草葯。因此每到端午節時,人們便採集各種各樣的草葯,以備不時之需,於是,就形成了端午采葯的習俗。

采葯,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夏小正》記載:

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

五月初五,競采雜葯,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癩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人們還常以癩蛤蟆的唾沫,煎湯過午給小兒洗澡,據說可以減輕痘瘡的發病。

在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癩蛤蟆之俗,如江蘇在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唾沫,製作中葯蟾酥。

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當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的傳說。

五月捉取蟾蜍的習俗,文獻上所見甚早。《淮南子》寫道:「鼓造辟兵,壽盡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說,漢代人捕捉蟾蜍,為的還不是蟾蜍,而是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這與古人的信仰有關。

漢人張衡在《靈憲》曾交代月宮中這只蟾蜍的來歷:

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由於蟾蜍被編入嫦娥傳說,於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了鉤。《抱朴子·內篇》介紹不死靈葯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

方術家所傳說的五種神芝,色彩各不相同,服之可以長生不死。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五芝為:

赤芝名丹芝,黃芝名金芝,白芝名玉芝,黑芝名玄芝,紫芝名木芝。

據說萬歲蟾蜍的神奇,來自頭上的角,即肉芝,葯力在靈芝以上,是長生不老的仙葯。不僅「服之長生」,而且神奇非常:

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有丹書八字,五月初五午時取之陰干,百日,以其足劃地,即為流水。能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矢皆反還自向也。

這就是《淮南子》講到的蟾蜍辟兵的來歷。在江南的許多地方,在端午節時有采葯、驅狼等傳統。俗話說:

五月端午草,百樣都是葯。

端午節前都是草,端午來到都是葯。

於是,民間有在端午節這天上山採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薊等葯材,以備單方土法治病之用。

湖南湘中一帶,在端午日偏重於採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葉、馬齒莧、蒲公英、苦秣菜、金銀花等,以便暑天備用。前三種是洗葯,能防瘡癤及痱子;後幾種是吃葯,能防痢、消炎、清肺熱。

從前,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地方,常有惡狼出沒,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災禍時有發生。傳說,每逢端午這天狼兒子出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這樣狼就難以大量繁衍。人們也乘狼之危,於端午這天,塞封狼窩,煙熏驅狼,以保人畜平安。

沐蘭湯是端午節的一種衛生習俗。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寫道:「五月初五,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在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很有好處。

舊時,紹興號稱錫半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端午節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黃酒宴請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錫箔師傅多善飲酒,往往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濃茶供他們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為不可缺少的「時令茶」,相沿成習。

端午習俗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反映出古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民間智慧,很大程度上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其樸素的衛生防疫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5、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插菖蒲

端午節喝雄黃,插菖蒲是為了驅邪避瘴除病。
1、喝雄黃酒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於,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2、插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6、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到了端午節,每家門口都插了菖蒲,既可以辟邪,也可以殺菌。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認為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針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7、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

端午節在門口插菖蒲即是民間傳說的驅邪壁障之功效,實際上也有防病的作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菖蒲是代表端午節氣的花,端午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艾葉之俗,可以辟邪驅痛.利用它直線的葉片,表現出初夏的清涼感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