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閩南端午節叫什麼

閩南端午節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17 05:48:39

1、七月十六是什麼節?在閩南,這天要包粽子,這是為什麼呢?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或十六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2、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有下列的節日習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民間最為重視的節日。人們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這天早餐閩南人一般不煮新飯,而吃除夕的「余飯」,討個吉利,祈望來年「有餘」。漳州人則吃「甜面線」,俗叫「長壽面」,以喻長壽。初一起床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要賞給晚輩「紅包」,即「壓歲錢」。正月初二,冰南人習慣在這一天「請女婿」,許多夫妻都攜帶兒女,回到娘家團聚。新中國成立後,春節三天(初一到初三)定為國家法定假日,機關舉行團拜,民間則舉行游園活動。漳州年年都舉辦「娛春園」里擺有各種商品,同時演出薌劇、木偶戲等文娛節目,游園者雲集,匯成人山人海。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歷史上叫「上元」節,也叫元宵節。閩南人每逢這一天,都要吃「元宵圓」。夜間公府街懸掛各種花燈,有雞燈、鴨燈、鵝燈、魚燈、南瓜燈、葫蘆燈那樣的固定花燈,也有風車燈、跑馬燈、雲龍燈、猴子燈、絞螺燈等會轉動的花燈。同時還放煙火和舞龍弄獅。漳州草花街是制燈啊場集中的地方,有許多名匠。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廟內拜佛,已得子女的在這晚謝佛,無子女的乘此機會求佛賜給子女。新中國成立後,元宵鬧花燈、放煙火和舞龍弄獅等漳州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活動,搞得更加熱鬧了。近幾年來,花燈都集中在中山公園,成為「燈海」。各式花燈如百花齊放,艷麗多采。

3,清明:清明時,閩南一帶要吃春餅,做清明果、辦酒茶或買糕餅祭掃祖幕。掃墓時要在墓地撒下長條紙箔,在墳地鋤草、植樹,並給墳堆培土,以表達對過世的親人的懷念。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機關團體都在清明節組織到烈士墓或烈士紀念碑掃墓、獻花圈,或種松樹,和舉行其他紀念活動,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懷念。

4, 端午:這個節日相傳是為紀念公元前四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在閩南端午叫「五月節」。這一天,農村裡家家戶戶要在門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黃酒,或飲雄黃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驅病祛邪。到了正午,人們要吃鹵面,品嘗鹼粽、肉粽或豆粽。這一天最熱鬧的是鬧龍舟。漳州一帶參加競賽的龍舟船 身長而窄、首尾高高翹起,船頭有巨大的龍頭雕飾,船身彩繪鱗甲。龍舟上插一枝「頭旗」作為競賽單位的標志。以往龍海縣賽龍舟時,都要在江中的浮標上縛幾只雞,讓參賽者奪標,現在則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標」。

5, 六月半年節:農歷六月十五日,閩南農村都要吃「半年圓」。這種圓丸只有「冬至圓」的一半大,不帶湯,多染成朱紅色。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添上豐盛菜餚,合家進行半年「小圍爐」。這「半年節」風俗始自明代。十五世紀明朝中葉,漳州月港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一個港口,市鎮繁華,倭冠海賊常伺機騷擾,尤其是夏糧收成後,賊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襲擊,見人便殺,見物便搶。於是,人們就安排在農歷六月十五日,提前過個「小年」蒸些小圓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有些家庭主婦在盤蝶上將圓丸疊成小山狀,並在頂端放上一顆帶殼的龍眼乾。這「桂圓」寄託著主人「富貴」、「團圓」的願望。

6,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節。閩南農村在節前,大都要買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陳列在廳堂,到這一天才剝開分給全家人吃,以慶團圓。城鄉居民在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門口或陽台上賞月、吃月餅。有的農村婦女叫女兒月下拜神,俗叫「請月姑」,祈求匹配良緣。現在這些古風已在新思想潮流的沖擊下逐漸消除。

7,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中國沿海一帶的人,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覽名勝,最普遍的是放風箏。到這一天人們處處都能觀賞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空中翱翔。舊時海澄民眾還在這天晚上把燈籠系在風箏上,那時滿天燈火,引為奇觀。

8,冬至: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糖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舊時農在這一天還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舊稱祭灶日。傳說家家戶戶都有個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來監視人間的神,每年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匯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表現,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來。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叫「祭灶」。祭灶時,要用酒糟塗在灶口,讓灶神飯飽,以求上天後多講好話。為了給灶神照明,香燈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9,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戶戶都要「圍爐」過年。家庭成員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設法回來團聚。如果有人沒回來,就要給他留一個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並在桌上擺一副酒杯碗筷。圍爐時,圓桌中間擺上一個火鍋,茶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同時,還講求寓意,如火鍋中滾燙的肉圓、魚丸,意味著合家團圓;一條完整的大魚,象徵「年年有餘」;豬腳芋頭,表示來年有奔頭;並把中蚶殼放在門後,用這人類最古老的貝殼錢幣,暗示錢財不外流等等。在舊社會,貧家和富家過年有天壤之別。現在過年,家家戶戶都能吃到這種豐盛的家宴了。「圍爐」過後,晚輩要向長輩「辭歲」,有的還要很秉燭「守歲」,直到天亮。

10, 婚喪習俗:舊社會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進行,議婚時用紅紙寫明男女雙方年庚八字,由媒人傳給雙方家長,雙方家長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後議定。議婚成功,即行擇日定聘。迎親前一個月,男方通知女家,隨帶糕餅等禮物,並送去聘金。婚前一日,女方要將妝奩吹吹打打送往男家。娶親當日,男家准備鼓樂花轎,由媒人帶領到女家迎親。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坐床沿,叫「坐床」。休息片刻後,拜天地,飲合巹酒。新中國成立後,推行新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男女婚姻自主,舉行新式婚禮,開茶話會,既節約又熱鬧。但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舊的風俗習慣。

11, 喪葬方面:舊社會死者家屬要延請僧人或道士做所謂「功德」,超度死者亡魂。開吊出殯之日,親友披白參加送葬。送葬時排成長隊,還要吹哀樂。死後過七日,要做「頭七」,請僧人道士念經。必須連續過七個「七」。這自然是很費錢的,所以,即使在舊時,也只有富人才認真弄這些事。現在,漳州辦理喪事逐步推行火化,廢除土葬和迷信陋俗,用送花圈、輓聯對死者表示悼念。對一些知名人士則開追悼會,表彰死者功跡。

3、閩南人節日習俗有哪些?

清明
在閩南,也有在清明祭祖的習慣,但一般不局限於「正日」,在時間上比較寬泛,約定俗成的掃墓時間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與後十日。這段時間,外出人員一般情況下都會爭取回家過節,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親人的墳塋上去祭掃、培土、植樹、獻紙。閩南有句俗語「清明不回家無墓(祖)」,意喻人們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
閩南的清明,人們一般有吃「嫩餅」的習慣。嫩餅,即把上墓祭祀的葷素菜式,如炒紅蘿卜、豆乾、豬肉、海蠣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細絲,配上香菇、生筍、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餅皮里捲成長圓卷,蘸上甜醬或辣醬趁熱吃。
中秋
斗狀元餅
中秋餅亦稱狀元餅,餅從大到小逐級分作「狀元」、「榜元」、「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總數六十三個者,稱「全盒」。玩時,以六枚骰子每人輪流擲彩,以「四紅」和最高點數類推而得彩,按等取餅。
猜燈謎
亦稱「燈猜」,有許多格調,如「觀梅」、「鞦韆」、「蝦須」、「卷簾」等。事前,請人組織謎語及徵集獎品,屆時把謎面分別粘貼在一盞盞燈籠上。射中謎底時,執事者即擂鼓報彩、給獎。
結「錦棚」
亦稱結「燈棚」,即中秋節由南音(或其他曲藝)自願結合,或個人或社團所舉行的大會唱和大合奏。一般選擇在宮口、廟前或打穀場等空曠地帶,搭一檯子,頂有遮陽,左、右、後三面,以布做幃幔,中豎雕花木屏風等,張燈結綵,甚為熱鬧。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2000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4、閩南傳統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閩南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 夢見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赤腳,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台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葯,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