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端午節楚國是被什麼國攻擊的
1、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而設立的節日。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
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團。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的來歷和傳說有哪些?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故事傳說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孝女曹娥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裡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著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游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說波濤洶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里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贊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3、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又有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一個非常傳統並且有著淵源歷史的節日,最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習俗,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民間傳誦最廣的就是用來紀念屈原,除此之外還有有傳說是用於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及起源於古代某個民族的圖騰祭祀四個主要傳說。
紀念屈原
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是楚懷王身邊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位推崇選賢舉能,力主聯齊抗秦的貴族子弟,後來由於遭到了小人的算計而遭楚懷王淑媛還被流放到了邊遠地區,在流放的途中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而且風格獨具,使得他在民眾的心目中影響深遠。
在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破,屈原得知自己的祖國被敵國侵佔之後,他寫下了絕筆,抱石投進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據說在屈原過世之後,楚國的百姓紛紛都到汨羅江邊去懷念屈原,後來人們害怕江中的魚兒損壞了屈原的肉身,就將手頭的飯團、包子等等丟進了江里,人們見此紛紛效仿,後來還有人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自此之後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在江浙地區關於端午節還有另一個傳說,據說端午節最初是用來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國人。由於他的家人都被楚王殺害了,所以伍子胥便投奔了吳國,幫助吳國伐楚。
伍子胥是一名為人忠良的賢臣,他想讓吳國徹底消滅越國,可是夫差卻不聽他的諫言,吳國的一名大將受了越國的賄賂,便向夫差進獻讒言陷害陷害伍子胥。夫差一怒之下就將伍子胥賜死,在他過世之前,視死如歸的伍子胥對鄰居說,在他過世之後,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之上,他要看著越國的軍隊入臣滅吳。之後便拿刀自刎,夫差聽此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骨裝在皮袋子里投了江。由於他自盡的那天是五月初五,由此人們也就將端午節用來紀念伍子胥這位英勇的能人賢臣。
紀念曹娥
關於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則是為了紀念東漢的一名非常孝順的女子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由於她的父親在一次外出時在江中溺水,曹娥聽此便到江邊尋找,怎奈數日都不見父親,,她在江邊不停的嚎哭,過了十幾天之後仍然沒有任何消息。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便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了江,將她的父親從江中抱了出來才斷了氣,由此便傳成了一段神話。
據說當時的縣府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就為曹娥立了一塊碑作為榜樣,讓後代的人學習頌揚她。曹娥的墓立在浙江紹興地區,相傳曹娥的碑文是晉王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順,在曹娥投江之處為她興建了一座廟,而所居住的村子如今也改成了曹娥鎮。
古時候少數民族的祭祀活動
雖然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屈原投了江之後才有的端午節,但實際上屈原當時自己也過端午節,從近代出土的文物以及大量的考古研究都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時就有一個部族,人們稱之為百越族,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自稱是龍的傳人,而他們日常就喜歡用葉子包裹著食物來吃東西,而且根據專家的推斷這是一個非常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
在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大量生產石器工具,還有少部分的青銅器件,生活中的各類瓶瓶罐罐也是他們這個族落特有的習俗之一,直到了秦漢時代,這一群百越人仍然會在端午節的時候開始祭祖活動,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發展,端午節漸漸的也變成了漢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而百越族喜歡用葉子裹著食物吃的習慣也成了端午節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