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回陸豐有什麼
1、海陸豐的民間藝術
1、正字戲,又稱正音戲,也有南下大戲之稱,以中州音韻官話(正音)唱念,系南戲遺響,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歷來被國內外戲劇界的專家、學者譽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正字戲有正音曲(雜以弋陽、餘姚、青陽、四平的一種腔調)、崑腔、亂彈和雜調,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珍稀劇種。2006年,正字戲被國務院公布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白字戲,歷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候)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
3、 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游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海陸豐西秦戲劇種。
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設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丑、婆等十個行當。主要聲腔是正線和西皮、二黃,還有少量崑腔與雜調,正線(以52定弦)為本腔,唱、白沿襲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噪。樂隊(素稱「後場」)分文畔(管弦樂)與武畔(打擊樂),原有打擊樂器八件,俗稱「八張交椅」;管弦樂器四件十一支弦索,俗稱「四大件十一條線」(統由八名打擊樂手兼作)。劇目一千多個,武戲(提綱戲)七百多出,文戲(曲戲)四百多出;有「四大傳」(本傳)、「八小傳」(草傳)、「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風格粗獷、豪放、激昂、雄渾,長於武打,習南派,宗支少林。西秦戲植根海陸豐,流行於粵東,到過閩南、台北、廣州、香港及東南亞。
4、 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2006年,陸豐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陸豐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獅王!據考,「蓋仔獅」即源於明代軍獅,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具有目大口闊鼻子短等面部特徵。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不用比」,指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譬如,不論哪個村若有蓋仔獅在表演,其它獅類是不敢進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結束離開方敢進村。反之,其它獅類在一個村裡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闖進,只有自覺中止表演,選擇離開。其它種類的獅班與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邊讓道等候「老大」的通過,有的乾脆改道避之,頗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陸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6 滾地金龍,「滾地金龍」表演時,由二人鑽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龍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吶按不同的表演情節吹奏不同的曲調,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頭】等曲牌。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陸豐滾地金龍主要在西南鎮青塘村、安雲村,大安鎮南溪村、頂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鄉)王厝村,城東鎮上神山村,潭西鎮深溝村,海陸豐區香洲街道和順村(鹽酸角)等村流傳。2006年,陸豐滾地金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麒麟獅象舞,海豐縣公平鎮的麒麟獅象舞,人稱之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鎮特有的動物舞蹈,象徵公平圩日興市各社團、族群和姓氏之間的團結包容、和諧相處的社會文化,因此被譽為祥瑞、團結之舞,主要在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上表演;公平麒麟獅象舞,是海陸豐「獅舞」中的奇葩,其象徵包容、和諧的意義,更是獨樹一幟、無與倫比,麒麟獅象舞鑼鼓隊吹奏音樂合拍動聽,以及舞獅人員的精湛舞藝,堪稱公平一絕,在海陸豐地區,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獅象」,因此名揚海陸豐。
8、五色獅燈舞,陸豐碣石於明朝初期設衛,建有碣石衛淺澳炮台,是明清時期我國的海防軍事重鎮,期駐軍由朝廷在全國各地統調。相傳在明洪武年間碣石衛城舞「五色獅燈舞」就已有之,並逐漸成為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威武雄壯的「五色獅燈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獅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當地民俗的傳統舞蹈。「五色獅燈舞」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片紮成骨架,裱上薄棉紙或娟布,獅身高2.8米、長3.2米、寬1.2米,內空,有安插火燭的裝置,分獅頭和獅尾,獅腰用軟繩連接,可以前後活動,獅頭和獅尾各裝竹桿一支。五隻獅分別塗上青、藍、紅、黃、深藍五種顏色,故稱「五色獅燈舞」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大安「八獸舞」,源於唐武德五年安陸縣奠基慶典,時人以「八獸」出賀。由於「八獸」造型逼真,氣勢非凡,被視為吉祥之物。之後,大凡大型慶典,必出「八獸」。大唐遺風,綿延千餘年,流傳至今。道教始於東漢,興盛於唐代,並延續於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視為漢人的宗教而受到壓制。「八仙」屬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傳說,但並沒有「八仙騎八獸」的出現,至宋時「八仙」才定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八仙騎八獸」的模樣了。「八獸」是指麒麟、獅、象、綿羊、青牛、老虎、鹿、馬八隻動物,是傳說中「八仙」的座騎,由六男二女八位兒童扮成八位仙人騎在八獸上進行表演,故也稱「八仙八騎」、「八仙騎八獸」。依據各仙座騎及表演時的出場順序分列如下:一是漢鍾離騎麒麟、二是呂洞賓騎雄獅、三是韓湘子騎綿羊、四是曹國舅騎青牛、五是李鐵拐騎猛虎、六是張果老騎駿馬、七是何仙姑騎福鹿、八是藍彩和騎大象。
10、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則指梁山泊一○八好漢,在智劫生辰綱中,喬裝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現有正義、有機智,不怕艱難,英勇奮進的精神,呈現梁山泊好漢的英雄氣概。英歌舞是陸豐市甲子鎮民間傳統節目,歷史悠久,據傳清代光緒年間,甲子地區人民為慶祝一次盛大的廟會,從福建活動形式引進入門,開啟英歌,由於英歌舞具有古老裝扮;武姿雄偉,氣勢動人,受到群眾賞識和喜愛,故此,年年活動,代代承傳,百賞不厭,流傳至今三百餘年,成為獨格英歌舞。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 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據考證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從蘇州傳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歷史,由當時的博美經商名人林廣神,字尚智,太學士,於蘇州經營紅糖批發生意時,適逢當地節日,舉辦文藝巡遊活動,有感於飄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裝,儀態優美的特點,深受感動;隨之拜請當地藝人為師,購回八套飄色道具,並聘請名藝人到博美傳授指導創辦飄色藝術、化裝技巧等。從此博美飄色每逢春節、元宵、三月二十三等傳統節日都舉辦飄色表演,至今代代相傳,並有所改進創新和發展。
陸豐博美飄色的表演特點:可分為頂樁和下樁二部份,每架飄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個長250厘米,寬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為小舞台,檯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稱為「屏」,也稱下樁,凌空而起歷史英雄人物造型稱為「飄」,也稱頂樁。兩者由一條精心特製鍛造各種不同規格和形狀各異的鋼條為景梗,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來表現飄色的特點,突出歷史英雄人物的愛國主義氣概。博美飄色現有隻辦五架,過去每架飄色需要八人抬著進行巡遊,現經改裝利用板車輪只需四人推進就可以外出巡遊。飄色必須嚴格挑選8—18歲男女兒童為扮演者,每架飄色需3—5人。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吹打樂。南塘慶興班為代表的《南塘吹打樂》是廣東省音樂之一,它以大小嗩吶「吹歌」為主,再輔於鑼、鼓、鈸等打擊樂組成吹打樂,有時輔於弦樂演奏,穿插有頭、手、腿頂著瓷碗進行高難度單吹或單人雙吹等表演形式。2006年7月代表廣東省隊到河北省北戴河參加全國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吹歌展演獲得「特別優秀獎」和「吹歌大王」榮譽稱號。
13、湖東旱龍船,又稱「山龍船」。是靠海的湖東人民每年端午節見慣了水上龍船競渡,模仿水上賽龍船劃行動作,在陸地上象徵性地劃龍船。相傳始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鎮內群眾始創。自清代以來,多在節日和慶典活動進行。長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員分成兩排,站立於船中。表演時,用腰帶系著船體,以步代舟,帶動龍船前進。在船內鑼鼓聲和指揮者的指揮下,執橈者有節奏的口呼號子作起落整齊的劃橈動作,集體操作劃行,掌龍頭和舵尾者也做相應的配合動作,觀之恰似船行水上,場面熱烈,構成一幅力爭上游,賽龍奪錦的動人畫圖,絲毫不遜在港池內溪上龍舟競渡的情景。特別是,當橈手們隨著嘹亮的哨音唱起優美的漁歌時,更造成了一個迷人的境界,漁歌有對唱、合唱。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龍船是本地群眾喜愛的文藝活動表演項目之一。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紫竹觀道教音樂。陸豐河西紫竹觀道教音樂源遠流長。遠在晉代道教盧循等起義失敗,部分余眾分散到海陸豐,散居於沿海港門及島嶼,史稱「盧亭」。從那時起,海陸豐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觀、道樂等。紫竹觀源於宋代甲子門的玉清宮,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遷於陸豐縣東海窖菜園仔稱「覺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間,又再遷於今陸豐市河西鎮湖口大峰山,改「覺生堂」為「紫竹觀」,俗稱「湖口庵」。
紫竹觀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60多平方米,整體建成前中後三殿,前殿供奉「王靈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呂純陽邱長春等道教祖師;後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屬全真教龍門派之法脈。紫竹觀道教音樂分為兩部分:一為道徒早晚課讀的儀禮配樂;一為神誕法事的法樂。其吟唱音樂全照經文,歷代相傳,一字無改,唱聲曲折,故俗諺稱「聰明戲仔,魯笨師公」。謂其故守傳統,不知變化。然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值得稱許。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5、錢鼓舞,又稱《踏錢鼓》,是一種歷史悠久,藝術獨特的民間歌舞。由二個角色或四個角色演唱,今人多編作群舞。演員為童伎,男女配對;身著綵衣,綠男紅女。頭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錢鼓,載歌載舞。原始形態,多穿插有人物、情節。今天流傳下來的故事,有《陳三磨鏡》、《郭華賣胭脂》、《裴航遇雲英》等。這些故事的本身或緣於《唐人傳奇》,或源於《宋元話本》,形態古老。演出時,有幫腔,亦有伴奏。幫腔襯詞用「啰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伴奏樂曲有《柳青娘》、《雙清》、《錢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錢鼓串》很獨特,其音樂語言可謂僅見。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綉花等。兩套動作,揉合一起,天衣無縫,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
16、城隍爺鬼節,三年一次,海豐陶河鎮楊鋪十三村每村派人組團巡遊,兩班社戲鬥彩等,期間有以下活動禮節:
迎神為各神明開光、走 午朝祭神、點睛儀式、會景巡遊、搶包山(晚上請鬼吃包、讓鬼打扮、凌晨開放村民搶包山。改為派發平安飽)、化神像等節目
17、 鮜門五月初九賽龍舟,鮜門龍舟賽是在端午節後四天比賽的,因為當天海水最為活躍,天氣晴朗,鮜門初九賽龍舟整個鮜門鎮人山人海,每一家都邀請親戚朋友觀看,在2010年的五月初九鮜門龍舟賽達到頂峰整個鮜門中心區擠滿的了觀看的人。
2、求一篇描寫端午節的作文!!!要廣東省陸豐市的!!!
一篇比較好的端午作文,僅供參考:
名字就叫做《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准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3、海豐的風俗·
1]海豐的端午節
海豐有一首耳熟能詳的童謠: 寒悲巡,叫勻勻
叫到五月節,人扒船
扒到我姐門腳過,過金卦
金卦索索赤,嫁後壁
後壁無多尼,嫁海乾 海乾無綠豆,嫁科鱟
鱟未爬, 嫁科蝦
蝦未跳, 嫁科鸚哥鳥
鸚哥鳥食酒檸檸, 會讀經
讀經文, 會做船
做船溜溜走, 會台狗
台狗步,會種芋
種芋肥,會擔瓷
擔瓷翹扁擔,會鉸衫
鉸衫長短龜,會台龜
台龜大細胚,會織綾
織綾子, 偷插老公仔三合米
科老公仔掠到貢死死。
………… 「寒悲巡」海豐方言諧音,指昆蟲「蟬」;而「五月節」就是我們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一、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外還有「迎濤神說」、「祭龍說」、「惡日說」、「夏至說」等,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二、端午節的習俗:
1、扒龍船:五月節扒龍船(後門是五月初九)是應節的頭等大事哦,以前是幾年一次,但隨著海豐各項事業取得全面地發展,在2005年成功舉辦龍舟賽後,今年也將繼續共舉這一盛事。到端午節那一天,海豐縣城萬人空巷,到龍津溪一睹海豐各地方代表隊的英姿。有海城的「牛踏稻」,各鄉鎮的「割索扒」,後門的則標青插成四角形,稱「四點金」。龍船由龍頭、船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新船下水要祭龍頭。比賽之前,要舉行開賽儀式:龍舟和槳手要祭拜伯公老爺,也有拜祭媽祖的,目的只有一個——「旗開得勝」。由於龍津河道所限,龍船長度有10米左右,7對槳手,一個舵手和一個擂手。往年主席台設在老橋頭到新橋中間位置,參賽奪標的兩船尾部相接在起點,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龍舟則聞聲起鼓,健兒們奮臂劃槳,力爭上游。鑼鼓手統率全船,劃槳的只管劃槳,掌舵的把穩方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都罩住,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雲龍」在江面飛奔。兩船在向相反方向前進了幾百米後各自到新老橋底轉彎折回,誰率先到達原先起點位置是為贏。得頭標者,嗩吶伴奏,遊河(海)、遊街,並演「頭標戲」慶賀。選手們開開心心互相道賀,民眾快快樂樂一飽眼福,政府更是借著這個機會打造了一個招商引資黃金平台。 2、接午時水:通常拿一個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葉等置於路邊,過了午時,據說這水能長久保存而不腐,備日後配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鍋內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 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在一些農村地區更是將端午節的水視為神水,那一天要到溪河邊打水洗澡、洗頭、煮飯。由於本人小時候周圍環境所限,只是當天正午從水龍頭放一點水來「食食順啊」。 3、食粽、桃李等。有稜有角的小粽子凝聚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便有史料記載,據說當時汨羅江沿岸百姓是為了保全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身軀,用粽子投喂河裡的蛟龍魚蝦。宋代《東京夢華錄》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淚羅之遺風也。」 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今天,在節前互送粽子拜節,許多家庭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鄰國,甚至近年打進歐美市場。 4、祭神祭祖,插抹草、艾(海豐讀輕聲「兄」)菖蒲、榕葉。抹草是海陸豐地區人民過年過節、紅事白事經常用到的神草,具有驅魔辟邪的寓意。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人們在五月節將抹草、艾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圓圈懸於門楣窗檯,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還有祭神祭祖等活動,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4、陸豐的過年習俗
每到接近年關的時候,差不多前五天吧,要做的事情就多了,在外面做生意的人要准備過年的開支,紅包數,禮品數,因為陸豐人的親戚多,這也是應當考慮的。年二五至年三十是回鄉的高峰期。
年二五的時候就開始陸陸續續買年貨准備了,如買糖,糯米粉,春聯,糖果,水果,酒,煙...,在老家每家每戶都要蒸年糕(除了懶人家),蒸年糕一般是在二六開始進行的,這個年糕說小十來斤,說大就有五六十斤的,年糕用的是糯米粉和糖,有的人家喜歡用白糖相對貴些,有的喜歡用紅糖相對便宜些,大部分是用紅糖的,因為顏色好!年糕是在家裡的老灶爐里的大鐵鍋里蒸,在這之前要准備很多乾柴如松木或其他干木頭,蒸年糕可要講究學問的像五十斤的要蒸8到10小時,每1小時攪拌1次,每2小時加一次水,直至不粘筷子為熟。這樣蒸出來的年糕再晾放3天左右就可以切片,口感非常好,常溫下其保質期30天左右!其用途可以做拜神貢品,也可以在拜年的時候拿到親戚家當禮物表示祝福。
年二七的時候會給全家做大掃除,洗刷家當,這樣做的意思就是辭舊迎新。
年二八的時候要做本地的特色米果,分為地區的不同南邊的陸豐人喜歡包大餡,東邊地區的則會包小餡的多一點(相對來說比較扁),這里的大餡如花生餡(鹹味),芝麻糖東瓜餡(甜味)...而小餡則是把花生磨細一點包(鹹味),如果要甜的一般會加入芝麻和糖變成甜味,在這里也有差別就花生餡而言半熟和香脆也是有講究的.包完餡之後會放到模子里印出各種花樣出來,然後再上鍋蒸。
除了米果之外還會蒸發果,是用麵粉和酵母,水,糖按比例攪拌,然後承到發杯蒸,大概蒸半炷香的時間就可以了,蒸出來的形狀有點像花的樣子,花開富貴加上點食用的血紅素就點在花瓣上就完成了.有些人家還會特意做點花生酥,芝麻酥之類的果點。
年二九的時候就各家各戶要張羅了,買鴨買雞,買香燭,鞭炮...自家有就不用了。
年三十早上,會殺豬(圍公豬),意思是誰家養的豬在今天就會有好多人合夥來殺豬,一般一頭豬會分四家人,這是農村的做法,像在城鎮就會少一些這種情況!殺雞殺鴨..如果村裡有魚塘的這一天會起魚分到各家各戶.開始貼春聯.老奶奶,婦女們會去還神,把去年求的願望,心願都去還拜神仙。
年三十晚14點左右全家人都會趁早洗個平安澡,洗完澡當家的就開始忙活做菜了,大概15點左右就要到祖廟去跪拜祖先了,親戚們會互相問候,祝福!大的會發紅包給小的老的,這段時間鄉里鄉外鞭炮是響連天。
17點左右全家人會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家人會互相祝福許心願.這是最幸福的一天。
18-....這段時間有很多節目,有些鄉村會在村前開戲,開辦娛樂節目等!很多地方會有一些開桌出現,手筆大小就不得而知了!相信吃完年夜飯的人們會聚集在一起,開心的談論開心的話題。
19-21點會有更精彩的節目開夜炮,放煙花,這段時間炮聲不斷。
22點迎財神,村民們會到村前的神廟里上香,求到好簽,保佑風調雨順,一帆風順。
23-0點辭舊迎新年,有些人會看電視的鍾聲,隨著鍾聲的敲響,每家每戶又開始放迎新炮,所以炮在本地是最為喜慶的東西了。
新年到來,陸續有人回家休息,不過大多都會在今晚成為夜貓子。
初一,一家人不會出遠門,只是在親戚家之間走動。
初二-初五,會到遠方娘家拜年。
5、2022年清明回陸豐有什麼規定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清明回陸豐的相關規定:
1、需要提前通過「善美村居」小程序進行報備。返鄉途中務必要做好個人防護,返鄉後主動電話向所在村(社區)報告,嚴格按照防控政策和要求,配合落實各項疫情管控措施。
2、外地來返陸人員要進行「三天兩檢」核酸檢測(抵陸後24小時內做一次核酸檢測,在完成第一次檢測48小時之後再進行一次檢測),並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監測。最好查詢當地官方網站獲得第一手權威信息。
6、汕尾地區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而此節日在家鄉汕尾海陸豐也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俗稱「五月節」,在這天,家鄉也有各種各樣的節日習俗。
說起「端午節」的來歷,最早接受的說法當然是紀念屈原說,而此說法至今也是根深蒂固的。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外還有「迎濤神說」、「祭龍說」、「惡日說」、「夏至說」等,端午節的來歷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在海陸豐家鄉,大約從五月初二這天開始,各家各戶便要開始為節日做准備,當然,除了采購好一些拜神祭祖的貨品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做棕子了。而到初五這天,節日氛圍籠罩著整個村鎮,各式各樣的習俗也將在這天一一舉行。 劃龍船
海陸豐俗話叫「扒龍船」,更有流傳已久的一首童謠:《含悲蟬》
「寒悲巡,叫勻勻
叫到五月節,人扒船
扒到我姐門腳過,過金卦
金卦索索赤,嫁後壁
後壁無多尼,嫁海乾 海乾無綠豆,嫁科鱟
鱟未爬, 嫁科蝦
蝦未跳, 嫁科鸚哥鳥
鸚哥鳥食酒檸檸, 會讀經
讀經文, 會做船
做船溜溜走, 會台狗
台狗步,會種芋
種芋肥,會擔瓷
擔瓷翹扁擔,會鉸衫
鉸衫長短龜,會台龜
台龜大細胚,會織綾
織綾子, 偷插老公仔三合米
科老公仔掠到貢死死。
………… 」。五月節扒龍船可以說是應節的頭等大事了。但由於受江河等條件限制,並不是每個村鎮都會舉行這一項活動的,在海陸豐,主要是汕尾主要城鎮、海城、東海等城鎮會舉行,而且場面也較浩大。
到端午節這天,橋邊以及河岸,人山人海,爭相觀看龍舟比賽。龍船由龍頭、船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據說新船下水要祭龍頭。比賽之前,要舉行開賽儀式:龍舟和槳手要祭拜伯公老爺,也有拜祭媽祖的,目的只有一個——「旗開得勝」。龍船長度有10米左右,7對槳手,一個舵手和一個擂手,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龍舟則聞聲起鼓,健兒們奮臂劃槳,力爭上游。鑼鼓手統率全船,劃槳的只管劃槳,掌舵的把穩方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都罩住,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雲龍」在江面飛奔。兩船在向相反方向前進了幾百米後各自到新老橋底轉彎折回,誰率先到達原先起點位置是為贏。得頭標者,嗩吶伴奏,遊河、遊街,等等。選手們開開心心互相道賀,民眾快快樂樂一飽眼福,全民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慶之中。
食粽、桃李
海陸豐俗語叫「粽稞」,但並不像其它地方的「粽子」一樣用粽葉包裹,而是做成柔軟的糕狀,可以切成方形。還有餡料也並不像其它的粽子那樣多種多樣,幾乎是不下什麼餡料的,似乎就是用糯米粉和麵粉加入些紅糖攪拌蒸熟而成的糕點。但是吃起來卻又有一股說不清的味道,至今仍記憶猶新。當然,人們最記得就是有稜有角的包裹著粽葉的粽子了,這小小的粽子凝聚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便有史料記載,據說當時汨羅江沿岸百姓是為了保全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身軀,用粽子投喂河裡的蛟龍魚蝦。宋代《東京夢華錄》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羅之遺風也。」 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今天,在節前吃粽子,互送粽子拜節,許多家庭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也越來越變得更為繁多。從餡料看,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鄰國。
至於五月節這天吃桃李,這樣的風俗似乎只在家鄉海陸豐地區才有的吧,具體原由就不得而知了,大概因為桃李正是五六月份的應節水果,剛好可作節慶,或者待客之用。 接「午時水」
五月節這天,各家各戶還要接午時水。通常拿一個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葉等置於路邊,過了午時,據說這水能長久保存而不腐,備日後配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鍋內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 所謂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小時候記得,五月節這天,村中各家各戶挑著水桶到井邊汲水,絡繹不絕,村中的各口水井的水都會被村民搶汲一空,甚至於乾涸,有的村民只好到鄰村去汲水供用了。按照習俗,所接的午時水,放上菖蒲、艾枝、榕葉等置於鍋內煮沸,用以洗澡擦身,可祛病去邪,這或許是可信的,中醫本就有葯草洗身的原理。而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在一些農村地區更是將端午節的水視為神水,那一天要到溪河邊打水洗澡、洗頭、煮飯。
祭神祭祖
五月節這天上午,村上各家各戶首先要祭拜家中各神以及鎮上附近的各處神靈,之後就是在村中祠堂祭祀祖先,和其它各大節日一樣,各家備好豬肉、雞、鴨等食物,拿上香燭,早早來到村中祠堂佔位擺放整齊,之後就是焚香禱告,祭拜先輩之靈。整個祠堂由內到外擺滿豐盛佳餚,場面尤其壯觀。
在海陸豐,五月節這天,各家各戶口還要插抹草、艾菖蒲、榕葉等植物,特別是要插在家中的各處神位上。記得小時候,端午節的前一兩天,就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到村上去採摘這幾種草,拿上長長的手制鉤竿,在村上的那棵百年老榕樹上鉤下幾枝榕枝來,捧著帶回家交給父母,一一的插放於各神位上。抹草可以說是海陸豐地區人民過年過節、紅事白事經常用到的神草,傳說具有驅魔辟邪的寓意。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人們在五月節將抹草、艾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圓圈懸於門楣窗檯,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拜神祭祖,插抹草、艾、菖蒲、榕葉。抹草是海陸豐地區人民過年過節、紅事白事經常用到的神草,具有驅魔辟邪的寓意。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人們在五月節將抹草、艾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圓圈懸於門楣窗檯,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還有祭神祭祖等活動,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