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節維族人過什麼節
1、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民族眾多,多達56個民族,自然傳統節日也不會少,下面就粗略的例舉幾個:
1、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時間為4月13日—4月16日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
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2、古爾邦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伊斯蘭歷12月10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
3、燈桿節: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
節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許多燈籠用繩子拴好,掛到桿子上,接著圍坐在桿下歡飲壇壇酒。除痛飲壇壇酒外,還在燈光下展開各種民族傳統游戲。
4、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廿二。
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闊魯節。當天,人們拾馬烙印、除壞齒、剪耳記、剪鬃尾;給羊割羊勢等。上述生產活動結束後,人們互相拜訪,舉行宴飲、歌舞等活動,歡慶豐收。
5、會街節:是德宏一帶阿昌族的宗教節日,時間為農歷九月初十 。
節期5天,每天趕一個街子。會街節過去以求神保佑為主,現增加了群眾娛樂,物資交流等內容。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
6、火把節:是雲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並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2、一些民族及相應的節日名稱
彝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艷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歷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歷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歷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歷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歷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歷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鋩鑼、牛皮鼓,巴烏、四弦琴 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節 爬花桿、蘆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桿節 爬刀桿、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納西族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農歷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歷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庫族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歷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歷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獨龍族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頗族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歷正月
怒族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歷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歷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節/藏歷年 賽馬、野餐、跳鍋庄 農歷正月
藏族「花兒」會 對歌 農歷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祭祀、歌舞 藏歷除夕
藏族賽馬會 賽馬 農歷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爾幫節 團拜、宰牲 回歷十月
回族開齋節 禮拜、頌經、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節 減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節 宰殺一些牛羊、祭祀 回歷的+月十二月
回族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
基諾族 基諾族特懋克節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諾歷法一月
瑤族 瑤族盤王節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乾巴」節 跳銅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瑤族「夕九節」 歌舞 每年農歷的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達努」節 歌舞、武術、球賽 農歷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歌堂」節 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 農歷十月十六
瑤族倒稿節 鬥牛賽 農歷十月十六日
瑤族掌肉待客節 紀念始母密洛院 農歷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趕鳥」節 對歌 二月初一
瑤族姑娘街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
壯族 壯族隴端節 戲劇、雜耍、歌舞 六月
壯族六郎節 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農歷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據地域不同)
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會 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節日 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農歷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潑水節 潑水、歌舞 清明節後7天
德昂族節日
滿族 滿族頒金節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魯班節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維吾爾族 薩依勒節 遊玩 五月間;六、七月間;八月
白雪節 娛樂活動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3、各民族端午節習俗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而且五月端五滿族還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葯攤,出售各類名貴葯材。婦女們則綉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傣族粽包節,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普米族轉山會,亦稱「繞岩洞」。流行於今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
彝族都陽節,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苗族龍船節,在貴州台江、施洞、松桃等地居住的苗族,五月初五有過「龍船節」的風俗。
在端午節這一天,苗家男女老幼,都穿上自己最心愛的節日盛裝,傾寨出動,湧向清水江邊。立時清水江築起了一道五彩繽紛的人的長堤。
年輕的姑娘們,挽著高高的發髻,佩戴銀晃晃的頭飾、項圈、耳環、戒指,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像是長堤上開出的朵朵銀花。快活的人們吹起了蘆笙,唱起了悠揚的歌曲,跳起歡樂的踩鼓舞。笑聲、歌聲,一直沖向藍天。
侗族浴蘭,貴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節前一天,婦女要上山採集草葯,回家煮成香湯洗滌身體和頭發。『洗完後,主婦走上竹樓,恭恭敬敬地包制粽把(粽子)。
包粽把時,禁忌成年男子上樓。到了節日這天,家家都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曹蒲酒,在祖婆的牌位上用粽把敬奉。婦女在小孩頭上纏上曹蒲葉,額頭上用雄黃酒畫「王」字。屋裡屋外,用小椒和葛蒲熬的水噴灑,還要做雄黃大蒜油澆灑在要吃的菜餚上。
沿河湖居住的侗族人有劃龍船、賽龍舟的習俗,在山區居住的則有上山挖草的風習。
彝族采葯賣葯,居住在小涼山地區的彝族有在端午節采葯賣葯的習俗。「佳節添茱萸,男女采葯忙」說的是端午節時,雨水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數中草葯根深葉茂,進入成葯期。人們三五成群地肩扛葯鋤,身背葯筐,穿行於高山、深谷、河邊,嘗遍百草,專心採集。
水族賽馬,水族在端午節時要舉行賽馬活動。賽馬活動在專用的馬道上舉行。賽馬之前,各村都要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著嶄新的長衫,頭戴氈帽,騎上披紅掛彩的馬沿馬道先走一遍,稱為「開道」,表示吉利。
騎手們在比賽之前先表演騰空躍馬等高超的騎技,將賽場上的歡樂氣氛調節一番方才開始比賽。水族傳統賽馬不是以速度快慢取勝,而是要比馬的耐力,比騎手精湛的騎藝。
布依族打格螺,貴族的布依族在端午節時有的習俗。格螺一般用青銅木製,也有用牛角製成。格螺的形狀頗似漏斗,上圓下尖,上端圓形的盤頂厚2至4厘米不等,便於用鞭抽打旋轉。格螺大小不等,做工極為精細。
4、端午節新疆人怎麼過
端午節新疆人和漢人一樣過: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新疆地區的端午習俗。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節日簡介: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5、56個民族各有什麼節日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
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台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願大家幸福快樂。然後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裡,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後,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4、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
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准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麵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6、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台,圍繞高台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後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曬干,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5)過端午節維族人過什麼節擴展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3]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參考資料:
56個民族-網路
6、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成吉思汗紀念節,農歷三月十七日。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敖包節,農歷七月十三日。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潑水節,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花街節,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
4、東鄉族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東鄉族有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布朗族的節日與農業生產和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西雙版納、瀾滄、雙江等地區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響,信仰小乘佛教,宗教節日尤其繁多。
如「考瓦沙」(關門節)、「奧瓦沙」(開門節)、桑堪比邁(新年)、嘗新節和以「賧」為中心的各種節日活動。
施甸布朗族與漢、彝兩個民族雜居,節慶多受漢、彝民族的影響,節日絕大多數與漢族相同,只有少數節慶還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點,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
6、怒族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
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
7、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
8、回族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9、滿族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清入關後,滿族的歲時文化與漢族文化結合,互相吸收,漸趨一致,其間仍然顯示出滿族歲時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滿族春節吃餃子、吃薩其瑪,滿族的端午節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等等。
10、黎族
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愛情節(每年農歷三月三日)。
11、納西族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還有棒棒會、三朵節、火把節、七月騾馬會、「燒包」節。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12、撒拉族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撒拉族人的三大節日。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有:轉「拜拉特夜」節、「法蒂瑪」節、「蓋德爾」節。轉「拜拉特夜」節在齋月前第15天夜舉行,各家各戶邀請阿訇到家誦經。
「法蒂瑪」節,在齋月的第12天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一般只有成年婦女參加,每7人湊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瑪」節。
「蓋德爾」節在齋月的第27日舉行,也稱「小開齋節」,以一個「孔木散」為單位製作麥仁飯、油香、包子等,請阿訇、滿拉到家中念經,准備開齋 。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14、獨龍族
獨龍族唯一的傳統節日就是過年,獨龍語叫「卡雀哇」。一般在農歷的冬臘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間舉行,沒有固定的日期,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選定。
節日的長短視食物的多少而定,或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里,人們祭祀天鬼山神、拋碗卜卦、共吃年飯、唱歌跳舞以至通宵達旦,而最熱鬧、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
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侗族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
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梁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
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
17、傈僳族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還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
18、毛南族
毛南族和鄰近的壯、漢族有共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還有自己獨特的廟節——分龍節。即使和壯、漢族過共同的節日,也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的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和復活節。
聖誕節在公歷1月7日,屆時,家家都裝飾聖誕樹,享用豐美的食品,由扮演的聖誕老人分發禮物,唱歌跳舞,歡度聖誕夜。復活節在每年4月間,節前49天為齋戒期,過節第一天即復活節。
俄羅斯族的復活節為節中之節。此外,還有「報喜節」(節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節」(節期在每年6-7月間)等,也過元旦、春節、國慶等全國性的節日 。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新火節是佤族的年節,充滿了「辭舊迎新」的色彩。還有播種節、新米節。
此外,耿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節,滄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貢象節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往,佤族也有端午、中秋、春節等漢族傳統節日。
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創了木鼓節。200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新創了司崗里狂歡節 。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
26、鄂溫克族
每年5月22日的「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民間傳統節日,流傳在內蒙古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當中。這天,人們要舉行賽馬、套馬比賽,還要給當年產的羊羔剪耳朵,作為記號。
按照傳統習慣,老人要送給後輩人母羊羔,祝福他們今後羊群如雲、生活幸福,還要設宴款待親朋 好友,宣布他們當年幼畜的數字 。
「奧米那楞」會,是牧區盛大的宗教活動和娛樂節日,一般都在8月舉行。此外,「敖包」會也是牧區比較大的宗教節日。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27、苗族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農事活動節慶、質交流節慶、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祭祀性節慶、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28、白族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繞三靈、石寶山歌會、本主節、蝴蝶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朝雞節、耍海會、葛根會。
29、畲族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30、土族
土族的節日主要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台會、三月三和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和二十九松番寺和吐渾村的「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台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
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
31、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
民族化節日有「四一八」西遷節和正月十六「抹黑節」。
32、德昂族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
33、彝族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主要的節慶有:彝族年、火把節、祭山節、祭龍節、插花節、跳弓節、護林節。
34、土家族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35、達斡爾族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阿涅節而忙碌,准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庫木勒節,庫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結隊的達斡爾族男女老少,深懷感恩之心,興高采烈地去採集柳蒿芽並歡歌勁舞。舉行傳統的體育競賽,其樂融融。
抹黑節(闊德格·烏都日),正月十六為抹黑日,是達斡爾族傳統節日之一,達斡爾族的「闊德格·烏都日」來源於達斡爾族春節,達斡爾族視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
36、阿昌族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
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
37、保安族
爾德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既是宗教節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節日。爾德節又稱開齋節、肉孜節。
38、珞巴族
珞巴族沒有明確的年月節令和周密的歷法,確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依據,並參照物候知識季節轉變確定月份和節日。有些地方的節日是由巫師來安排的。
「旭獨龍」:這是許多地區的珞巴族紀念和標志節令的一個節日。它的主要內容是祝禱豐收。月亮圓缺變化十二次代表一年,一般珞巴族在過完旭獨龍節以後,農時便到了。
「尼烏節」:「尼烏」意為「開始播種」,可譯作「播種節」。具體日期各戶自定。
尼波布節:「尼波布」意為「蓋田間小房子」。這是崩尼部落為夏收作物准備的節日。
安地若木節:「安地若木」意為「慶祝割完早稻」。
籠德節: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范圍內舉行的慶祝活動。三年左右舉行一次,具體日期由紐布殺雞看肝卜卦確定。
「洞更谷乳木」:這是一個隆重的年節,時間在藏歷的十二月十五日。經過一年辛勤勞動之後,有慶祝豐收的意思。
39、壯族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40、哈尼族
六月年(苦扎扎)、耶苦扎、活瑟瑟(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扎勒特、十月年、嘎湯帕節、新米節、母親節、老人節。
41、拉祜族
拉祜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
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閏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則只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43、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繞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有些地方也過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
44、基諾族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過年。基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好希早」,即新米節,亦稱「新米」。
45、布依族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46、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節日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主要節日除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外,還有「那吾肉孜」節。
「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雖然源於宗教,但已變成哈薩克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為國家法定的民族節日。
47、水族
水族的歲時節日有20多個,如端節(借端、吃端)、卯節(借卯)、額節(借額)、蘇寧喜(借寧喜)、敬霞節(敬霞、拜霞)、春節(借薦)、清明節(掛青、掛社)、端午節(借王)、銅鼓節、洗澡節(六月六)、黃飯節、花椒節。
二月二祭白龍、三月祭龍節、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節、重陽節、十月舂牛粑、拜廟(拜菩薩、拜哥善、拜善)、宇魎(韻娘)、吃新節(借咬里、借熬利)等等。
48、羌族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
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49、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以古爾邦節、肉孜節和聖紀節為三大主要節日。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肖公巴哈爾節(迎春節)、皮里克節(燈節)、祖吾爾節(引水節)、鐵合木祖瓦斯提節(播種節)等。
50、京族
京族的民族節日主要有「哈節」、「春節」、「中元」、「食新米節」等。「哈節」是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舉辦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
51、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鄒人、魯凱人、達悟人等,八月十五日)。
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
52、漢族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
春節是赫哲人最重要的節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餅、稠李子餅和稠粥分送與鄰居們。在除夕夜,還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為亡者「燒黃錢紙和包袱」。屋內西牆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鍋灶上方供奉灶神,後來房子西南外牆供天地神。
受滿、漢民族的影響,赫哲人也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二月二」節、清明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區的赫哲族還過「烏日貢」節,以文體活動的形式慶祝豐收,日期為農歷五月十五日。
54、門巴族
墨脫門巴族以十二月為歲首。從藏歷11月開始,人們就做過年的准備。大年初一早上雞鳴第一遍時,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問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乳酪、「邦羌」和雞蛋煮制的飲料。
從初二開始,門巴族以村寨為單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輪流去各家聚餐。這期間,人們除載歌載舞歡度佳節,舉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體育競技和游戲活動。
55、裕固族
春節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節前要包餃子(用作凍餃)、炸油餜子、饊子等,並有祭祖的習俗。節日期間放鞭炮,點酥油燈,互送哈達、禮品以示祝福。
56、景頗族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7、56個民族各過什麼節?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
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台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願大家幸福快樂。然後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裡,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後,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4、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
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准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麵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6、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台,圍繞高台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後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曬干,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7)過端午節維族人過什麼節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可能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中華民族在族群內涵及地理范圍上或有差異。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背景、大前題下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歷史卻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共產黨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不得益於華夏炎黃子孫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是泰山、長城一般壯麗的雄峙於世界的東方。
8、各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等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又稱盍司節;仙女節,祭穀神等
塔塔爾族: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聖紀節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節日與漢族相近,燈節,添倉節,鎖龍,蟲王節等
黎族: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
藏族:轉山會,採花節,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吉祥天母節
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
毛南族: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盤王節、達努節等。耍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仡佬族: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祭火神,米闊魯節等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進窪(關門節),潑水節
彝族:年節,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以趕年,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珞巴族:昂德林節
哈尼族:扎勒特,黃飯節,矻扎扎節,耶苦扎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仫佬族: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
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水族:端節
羌族: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
塔吉克族: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巴羅提節,亦稱燈節等
京族:唱哈節
巴羅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