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草坪與端午節有什麼關系

草坪與端午節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2-19 11:46:21

1、為什麼端午節門上要掛草呢?那叫什麼草?有什麼用?

掛菖蒲簡介
漢族端午節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清代已有此俗。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節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趕鬼除菌".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
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掛菖蒲的來歷一
每當端陽節到來之際,寧波的老百姓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口掛上一束菖蒲。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窮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她不但口才很好,而且會吟詩作對。有一年,天大旱,好幾個月沒下一滴雨,田地荒蕪,草木枯死。五月初四這一天,青英看丈夫還未回家,明天是端午節,又是自己的生日,可是家裡一貧如洗,那要如何才能使這兩個節日過得熱鬧一些呢?她在家裡坐立不安,就從屋子裡走出來。突然,看見房屋旁邊她阿公栽種的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綠青翠,青英心裡想,何不如挖幾棵菖蒲,過節來充喜?她持鋤過來,挖了幾棵菖蒲,用清水洗干凈了,掛在大門上。她覺得這下子,門庭好象充滿了生機、喜氣,便觸景生情,取出文房四寶,用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旁邊。詩是這樣寫的:
自嫌薄命嫁窮夫,明日端陽祭禮無。
莫叫良辰錯過去,聊將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丈夫)轉回家,看到大門旁妻子寫的詩,既羞赧又慚愧,覺得自己無面再見妻子,匆匆返身而去。不知走了幾百步,抬頭看見一隻老黃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牽去賣掉,弄一些錢回家,讓妻子高興高興。秀才不管三七二十一,牽了牛就往前走。可是才走不到半里路,牛主人就追趕上來,把他抓住,送去見知縣。
知縣問秀才:「你為何青天白日偷牽牛?」秀才無可奈何,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賢德、家境如何貧困,一五一十向知縣訴說。知縣聽了,不信一個鄉下的女子也會作詩,就馬上派人傳秀才妻子來。青英到公堂上,知縣問她:「你家大門旁的詩是你寫的嗎?」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詩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觸犯何法?」知縣摸了一下胡須,沉思片刻,便對青英說:「你作詩,無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牽牛,被人抓來見本縣,你看要如何判處?」青英聽後,淚如泉涌,馬上就表態說:「相公知法犯法,理應重判!」
知縣點了一下頭,對她說:「婦人言之有理!本縣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後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會作詩,本縣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本縣就賞你白銀五十兩,給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聽,就點頭答應。取過筆墨紙張,略加思索,當場就寫了這樣四句:
滔滔黃水向東流,難洗今朝滿面羞。
自笑妾身非織女,郎君何事效牽牛?
知縣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雖然不是織女,但本縣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出五十兩銀子,叫他們二人快回家。
青英因家道寒貧,端午節掛菖蒲,竟得到如此好運。此事傳開後,每年端午節大門上掛菖蒲的人家越來越多,以後廣為流傳,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

掛菖蒲的來歷二
民俗傳說徐天德是亭子人,白蓮教首領之一,達州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傳說,端午節掛菖蒲、艾蒿,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徐天德有一次外出傳教,很久才回來,因此,一些不良分子趁機混進白蓮教,打著白蓮教的招牌,到處姦淫燒殺,在大風、亭子一帶鬧得烏煙瘴氣。
有一天,徐天德從外地回來,路過大風,看見一個披麻戴孝的少婦在一座新墳面前哭得很是傷心。徐天德上前問道:「你這位娘子,為何哭得這么傷心?」那婦人抬起頭來,看見徐天德衣著人儉朴,氣宇軒昂,不象個壞人,於是說道:「大人有所不知,現在白蓮教不象以前的白蓮教了,他們口頭說殺富濟貧,乾的都是坑害老百姓的勾當,有一夥人經常到村時來姦淫燒殺,我的丈夫就是他們殺死的……」。徐天德聽了,心如刀割,安慰那婦人說:「娘子不要過份悲傷,我回去以後,一定要懲治這批魚肉百姓的壞人。」徐天德想出了一條計策,天是他對那個婦人說:「你回去偷偷地告訴村裡的窮苦老百姓,在五初五這天,在自己門邊上掛上一把菖蒲和艾葉,千萬記住,只悄悄告訴窮人,不告訴富人。」那婦人問:「這是什麼意思?」徐天德說:「我自有安排,你就不必再問了。」那婦人點點頭,表示一定照辦。
徐天德回到亭子,召集大小徒弟訓話:「明天上午我們一齊到大風去殺富濟貧。開倉分糧。」有些徒弟就問:「大風那個地方,我們人生地不熟,如何曉得誰是富人,誰是窮人?」徐天德說:「這個工已有安排,明天去到大風,你們看哪家門上掛的菖蒲、艾蒿就是窮人,大家就不必進去,凡是沒有掛的就是富人,你們進去。這個消息,絕對保密,誰走漏了風聲,滿門抄斬。」眾教徒一齊說「知道了」。
混進白蓮教的那伙人,他們想去通風報信,結果被徐天德派的下去瓣盯梢抓住了。第二天,又有幾個裝病,不想去大風,也被 徐天德識破了;還有一些開到大風後,不但不進富人的屋。反而闖進了掛了菖蒲、艾蒿的窮人家去胡作非為,也被當地場拿獲。這樣混進白蓮教的那些傢伙,一個個都現了原形。
從此五月初五掛菖蒲、艾蒿的風俗就在達州流傳下來了。

掛菖蒲的來歷三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屍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里,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裡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你為什麼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里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裡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後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你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你。」婦人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一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願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倖存。

2、我國少數民族怎樣過端午節

中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委員、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指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9個民族都過端午節,但不同地區風俗各異。

烏丙安指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盡管端午節有祭詩人屈原、祭伍子胥、紀念勾踐或孝女曹娥等不同「地區版本」,但實際上它是在酷暑之前一次全民性的避瘟驅毒、防疫祛病活動。

烏丙安教授說,漢族過端午的習俗相當豐富,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也別有趣味。四川小涼山彝族在端午節,人們紛紛進山採集草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過端午要抬著紙船到田間趕走害蟲,祝禱禾苗成長;貴州苗族端午節除舉行賽龍舟外,還舉行踩鼓舞、唱歌、趕山、遊方等活動;藏族民間過端午節,青年男女到郊野遊樂,進行賽馬、歌舞、游戲等活動。

烏丙安教授詼諧地說,一個端午節粽子,各民族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樣。漢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唐明皇還為此吟出了「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畲族將粽子稱為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瑤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形似枕頭。也有人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毛南族的端午節亦稱為「葯節」,他們用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葯作餡包粽粑食用。

烏丙安指出,端午節作為多民族的民俗大節,除了自古以來的避瘟驅毒、防災去病的積極含義外,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俗色彩。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民俗節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濃重了。

下列舉幾個少數民族的端午習俗:

【苗族的端午節】 在五月初五過「龍舟節」,除舉行龍舟競渡外,還舉行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等活動。男女青年在蘆笙、竹笛、月琴等樂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出嫁的姑娘,在這一天要帶上雞鴨、粽粑回娘家省親。

【水族的端午節】 水族同胞在端午節要舉行賽馬活動。賽馬之前,各村要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騎著披紅掛彩的駿馬,在跑道上走一圈,謂之「開道」。騎手們在比賽之前先要表演騰空躍馬等高超騎技,然後再進行賽馬。賽馬不以名次取勝,而是比馬的耐力,比騎手精湛的騎術。

此外,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布依族的端午節】 布依族在端午節有打「格螺」的習俗。格螺形似漏斗,上圓下尖,便於旋轉時用鞭抽打。格螺比賽有比凶、比久、比快三種形式。比凶,以撞倒別人的格螺為勝;比久,以發旋後最後一個停旋者為勝;比快,抽打格螺向斜坡上前進,誰先將格螺「活」著打上坡為勝。

【滿族的端午節】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者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納西族的端午節】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 」。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骯。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葯攤,出售各類名貴葯材。婦女們則綉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傣族的端午節】 傣族的端午節被當地人稱為粽包節,是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藏族的端午節】 藏族的端午節被藏(審核)民稱為採花節,是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帶。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期兩天。也叫。女兒節。俗傳很久以前當地荒蕪一片,是一位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教會了人們採花治病。後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採花時失足摔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採花節。採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採花和祝福。節日的早晨,人們要搶泉水洗身、飲用,俗說這一天太陽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飲用可祛除疾病。接著,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帶上美味佳餚,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採花。出發時,全村男女老幼歡歌送行,採花者則表達採花的決心和願望。到達採花坪,姑娘採花,小伙砍柴、支鍋、搭棚,傍晚開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時,姑娘頭上插鮮花、戴花環,背滿筐鮮花草葯。到村口時,全村齊聚村頭,鳴槍致意,送酒送饃,祝賀採花青年歸來;採花姑娘則向各戶贈送禮物(蔥花稠香柏),並祝福。

【彝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葯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葯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 」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彝族、仡佬族的端午節】 神仙坡節是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間節日。流行於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後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後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集中到這里來,紀念這位成仙的老人,並歌唱娛樂。後便形成神仙坡節。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

【彝族的端午節】 楊梅會是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新民區一帶和峨山彝族自治縣高魯山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道人路過高魯山一帶,在山路旁種下一片瓜,並在瓜地邊撤下一把細米。後來,瓜藤變成了山脈,瓜果變成了村寨,細米則變成了楊梅。這里的人們便守著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到農歷五月初五楊梅熟透的時節,人們便聚會到山上,一邊採摘楊梅,一邊盡情歡樂,以表對那位道人的紀念。這一天,人們除採摘楊梅,小夥子和姑娘們還聚集到一起,進行對歌和跳蘆笙舞等娛樂活動。一些小夥子和姑娘通過對歌交往,往往結下百年之好。

【普米族的端午節】 轉山會是普米族傳統節日。亦稱「繞岩洞」。流行於今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願。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3、各個民族過端午節的習俗

滿族的端午節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水族端五節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納西族端午節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骯。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

傣族粽包節

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藏族採花節

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期兩天,也叫女兒節。俗傳很久以前當地荒蕪一片,是一位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教會了人們採花治病。後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採花時失足摔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採花節。採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採花和祝福。節日的早晨,人們要搶泉水洗身、飲用,俗說這一天太陽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飲用可祛除疾病。

彝族都陽節

彝族把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4、在貴州畢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畢節的端午節習俗有以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在威寧,端午節,各民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彝族是根據陰陽八卦的陰升陽降而定的節目,是日清早,興放牲口,下午到百草坪集會,對歌、賽馬、喝羊肉湯;苗族的端午節最先是對戰爭的紀念。實指苗部落和沙部落之戰,苗族部落戰敗離開故地,次年為紀念陣亡將士,舉行祭祀活動,原屬悲憤節日,但經過遷徙轉入定居後,加上談情說愛色彩,稱為「花山節」。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族人民都同漢族一樣,把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稱端午節,俗稱端陽,相傳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習俗有吃粽子,懸掛菖蒲,菖蒲葉似寶劍意驅邪,塗灑雄黃酒,采葯,游百病。

赫章

在端午節前後,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其意是掃墓,後輩到祖先的墳邊除雜草,鏟一些新鮮的土在墳山,然後在墳上插上一株杜鵑花。

納雍

一年一度的端午時節,新房鄉神仙坡就會變得熱鬧非凡,大約有5萬多人將不遠萬里匯聚於此。其中黔西北、黔東南、滇東北的少數民族就有不少,他們從很遠的地方趕到神仙坡來尋親會友,同納雍縣的苗、彝等少數民族同胞歡度佳節。這一天,跳蘆笙舞、鬥牛、賽馬、對歌等各種娛樂活動會在神仙坡各展風采。

織金

苗族的花坡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個好去處,在苗族相對聚居的地方選取一座或一片大山,種上花樹,約定日子,紛至聚集一起,吹起蘆笙跳起舞,唱起深情的苗族山歌,花坡立刻成為歡樂、幸福的海洋。位於龍場鎮與化起鎮交界的以支,因於每年的端午節跳花, 故又稱五月端午坡。

大方

每年的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早早吃完晚飯後,便從東南西往北結伴而行,這種民間活動叫「游百病」。據祖輩們傳說這種活動可以祛除百病之災,因故為「游百病」。

大方「游百病」的過程是以各家各戶為起點,往北而行,一路上凡屬各自親朋好友、同事等都是一路邀約結伴而行,使游動的隊伍越來越大,蔚為壯觀。大方「游百病」一般從下午六點起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多才結束。

七星關

過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在自家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等葯草。另外,在飲食上也很特別,除吃粽粑之外,七星關區人還喜歡吃紅蔊菜、泡大蒜、煮雞蛋等。

5、端午有哪些習俗呢?是不是不同的地方還不太一樣啊?

年年有端午,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卻不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漢族人民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時期楚國貴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楚國為臣,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力主聯齊抗秦。但受到排擠並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滅楚國,屈原悲憤交加,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為的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2006年,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大部分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屈原故里祭奠當歌
湖北省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也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即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相傳,屈原被放逐歸鄉後,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後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民間詩歌組織「騷壇」,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樂平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在端午節里,很多地方劃龍舟,但在劃龍舟前舉行游江和招魂儀式,卻是屈原故里所獨有。傳說,當年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兒悲傷不已,劃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喲——回喲哦——」鄉親們也很感傷,紛紛操舟,隨她一道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靈魂回歸故鄉。此後,每到端午,悲愴的「招魂曲」總是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成為屈原故里為紀念屈原進行的保留項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節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但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個在游江時向江中拋棕子的習俗。相傳鄉親們在打撈屈原屍體的時候,將粽子紛紛投入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免魚蝦蠶食屈原的身體。在秭歸,粽子則寄託了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葉子寓意屈原萬古長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純潔如玉,分明稜角表示屈原剛正不阿。一顆紅棗,代表屈原愛國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歸當地會有稻場娛樂。末端午夜,家人團聚,親友雲集,同時喜慶夏收,由一家或數家牽頭,邀請全村鄉親鄰里自娛自樂,跳花鼓戲,唱山民歌,吹打樂合奏,劃旱龍船,玩獅子等,往往通宵達旦。同時,末端午還有「送神船」活動。至此,秭歸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
西塞端午神舟會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村民都會自發組織參加一項傳統民間文化活動——西塞神舟會。該活動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主要是通過「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並憑吊紀念屈原。
西塞神舟會主要活動有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從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再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弔活動。
神舟會的核心是神舟,舟中載著108位舟神,他們來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有屈原、娘娘、土地爺、水神、十二花神、雞鴨虎馬四瘟神等。西塞人對神的信仰無分貴賤、沒有門戶。這些神祇自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扎制,直至農歷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終寄託著端午期間西塞人的各種心理訴求。而神舟上最重要的一位舟神,是「黑爺」。
「黑爺」是一位當地的保護神、舟神中的第一位主神,開山神。他從四月初八起就被西塞人當成土地之主、瘟疫剋星及農耕救主來供奉。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西塞神舟會都要舉行「收禁」儀式,將「春瘟諸穢百毒」盡數收入「黑爺」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爺」請入神舟宮供奉起來。到了農歷五月十五,西塞人在香供、禮拜、咒歌的饗禱中,將收盡「春瘟諸穢百毒」的「黑爺」及其他107位神祇一一請上神舟。
農歷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農歷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農歷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著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而那些「春瘟諸穢百毒」就會在108位神祇的押解下,遠離西塞遠離人間,村民們則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禱一年幸福、安康。
神舟會活動期間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樓台亭榭、雕梁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極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長江中游地區有較大影響。
汨羅端午賽龍舟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是具有一整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的端午習俗,分布於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流域中下游一帶。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止,整個節日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性、廣泛的群眾性、豐富的多樣性、濃郁的文化性、狂熱的參與性和深遠的影響。除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雕龍頭、偷神木、龍舟下水、朝廟、祭龍、祭屈等都有神秘的儀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汨羅人造龍舟,船底那根主木(俗稱龍骨)一定要偷。因為偷來的木叫神木,造舟則劃得快。每當物色到大戶人家或木材商人家裡貯藏著的木材,造船者在夜間的上半夜,四個人一組,待主人不留神時,兩個人猛地將木頭扛上肩,第三個人即迅速在木頭中部栓上一紅布條,表示這木頭是拿去作龍舟,第四個躲在屋前的偷木者,等前面人走了百餘米後,則點燃手中爆竹,激起主家來追趕。主家知道自己的木被偷了做龍骨木,心中暗喜,跑幾步也就不追了。
雕龍頭要選一根優質樟木,龍舟首司請來的雕匠要沐浴焚香,對空朝拜,選一個黃道吉日開始雕刻龍頭。雕匠動手時就要講究快、好。雕龍頭的地方屬禁區,不準任何人偷看。龍頭完工之後,就舉行慶祝儀式,之後由首司負責敬奉龍頭,擺設茶酒果品,一天到晚不斷香火。
制龍舟也要選一個吉日良辰,舉行發木儀式。發木時間一般選在子時,制龍舟不像雕龍頭神秘,但在發木之時,要封禁,除首司和幫手在場以外,其餘閑雜人員不準在場。制龍舟的速度非常快,一般不超過三天,有時一天一晚即可。參加制龍舟的人員,除掌墨師收包封和一斗米之外,其餘人等一律不要工資,都要吃自己的飯,主動做事。鐵匠釘具都要捐送,體現了一種無私無畏、團結友好的精神。
五月初一龍舟下水,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礙物頭一天就被清除,所有人員也要迴避,保證暢通無阻。先由一個熟悉水性的年輕未婚男子背起龍頭快跑,一直沖到河中間,抱起龍頭五沉五起,參拜五方,稱之為龍頭洗澡。之後,背龍頭的人游回到岸邊淺水處,將龍頭安裝在龍舟上。劃手將舟用手提起,人舟沖入河裡,劃手重新坐在舟內,劃著龍舟去朝廟。
朝廟又叫朝香,在當地有兩層含義:一是祭屈,二是祭龍。只有參與朝拜的龍頭才能受到屈原的保佑,劃船平安、競渡獲勝。
蘇州端午除邪氣
在江蘇省蘇州市,端午節是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之一,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日常生產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特徵相適應的民俗活動。雖然有些活動與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動並無太大區別,但其細節卻體現著蘇州特有的水鄉風情。
端午節前後,天氣轉熱「百蟲出,邪氣盛」。特別是蘇南一帶,正值梅雨季節,空氣潮濕,適於各種細菌和病原菌生長繁殖,傳染病也易流行。於是,端午節前後,人們用艾葉、菖蒲掛在門上以避邪,或用陳艾、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葯混合在室內庭院煙熏,也有的在牆壁角落潮濕的地方灑上石灰水,噴灑雄黃酒等,蚊蠅小蟲聞到此味就會逃走。還有些人家雄黃末調入酒中,塗抹在小孩子額頭及手足心,這種風俗稱為「畫額」,也是為了驅除邪魅。有水井的人家,也會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
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花草瑞獸等吉祥圖案,各種不同形狀,香囊中常用雄黃,也會加入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等其他中葯,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粽子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要包裹粽子。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鮮肉粽、臘肉粽、蛋黃粽、火腿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蘇州端午節的另一代表性飲食則是「五黃」—— 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鴨蛋黃。
而說到蘇州端午節食「五黃」的習俗,也是因為這幾樣食材都是當令的食材:黃鱔、黃魚都是這個季節最肥美,本地黃瓜也是夏季剛剛上市最好吃的時候,咸鴨蛋黃是蘇州人夏天配稀飯最好的食物。而蘇州人歷來也有「不時不食」的習慣——如清明節,蘇州人要吃青團子,這也正是製作青團子的原料漿麥草最適宜打汁的時節;四月初八要吃烏米飯,此時也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烏飯樹葉最鮮嫩的季節;冬至日要喝冬釀酒,因為原料之一的桂花只有冬天才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天人合一」思想推崇備至,人要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對待美食也不例外。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