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端午節怎麼過600字
1、甘肅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甘肅的端午節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1)甘肅的端午節怎麼過600字擴展資料: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其中以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和湖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的「蘇州端午習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因此,2009年端午節將三省四地習俗「打包」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成為唯一入選的節日類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端午習俗
人民網-全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
2、甘肅蘭州,有哪些獨特的端午民俗呢?
端午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甘肅蘭州在端午節的時候會在門上插上艾草、柳條或者沙棗花,還會用艾葉熬水來洗澡,飲食上會釀制甜醅子。這些都是蘭州地區傳統的端午習俗。
在端午節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很多地方都會在這個節日里祈求自己身體健康,不生病。插楊柳艾草是蘭州地區特殊的端午習俗,艾草可以產生一種特殊的氣味,這種氣味可以驅除蚊蠅、凈化空氣。同時,在中醫上,艾草還可以作為葯來祛濕寒,所以插艾草就寓意著健康平安。也有人用艾草來熬水洗澡,洗了以後身上就不會招蚊蟲。除了插楊柳艾草以外,還會喝雄黃酒、灑雄黃水。由於雄黃可以解毒殺蟲消毒,所以喝雄黃酒也是為了殺菌防病。
在過去的蘭州,由於不生產糯米粽葉,也沒有機會從外地運進來這些材料,所以端午的時候不會自己包粽子,而是製作當地的特產甜醅子。甜醅子是用小麥做成的,一般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就會開始釀制甜醅子。甜醅子吃起來醇香甘甜,釀好以後的甜醅子還會贈予親朋好友品嘗。這種習俗源於我國古代的時候用米酒來祭祀,不僅寄予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還是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蘭州的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地區也有特殊的風俗習慣。比如在南方地區,很多地方的人們都會在端午節這一天舉行賽龍舟活動,這一項活動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同樣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吃粽子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端午習俗,傳說人們為了不讓汨羅江里的魚損害屈原的身體,人們就把竹筒裝上米扔進江中,慢慢的就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3、甘肅定西過端午節的習俗
甘肅定西過端午節的習俗有:
洗浴蘭湯: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插艾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歷來就有插艾葉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艾葉長勢正盛,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
端午食粽: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節日介紹: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4、家鄉的端午節甘肅鎮原作文800
家鄉的端午節我的家鄉在甘肅隴南的一個小村子裡,那裡雖沒有都市的繁華,但有著自己的風韻,尤其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至今,我國各地民間都還保留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家鄉就有一種別具風味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清晨,葉上的露水還未乾,每家每戶就開始割艾草。艾草最嫩的地方被揪下來紮成一個「小刷」,而剩下的,則插在門左右側或窗戶各角。關於端午節插艾,是為了辟邪,而這只是種迷信,但人們還是會嚮往。太陽臉圓時,插艾就結束了。接下來就該打掃了,把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干凈,顯出即使是炎熱的天氣,也會勤奮勞動。
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我家這幾天就蒸了許多粽子,甜味的,鹹味的,紅糖的,豬肉的……可謂是「粽子宴」。香甜的粽子背後,還有一個典故:古代有位大師人,名叫屈原,寫過許多利國利民的文章,卻沒被採納。之後,這個國家滅亡了,屈原悲痛欲絕,一心想沒有為國效力,就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以死殉國。後來,人們為紀念屈原,便投粽於江中,讓魚吃粽子,不要去傷害屈原的屍體。
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烤著大地。全家人坐在核桃樹下,吃著粽子,喝著雄黃酒,享受著美味佳餚。雄黃,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很陌生,它是一種葯,可以飲用,一般為粉末狀。它還有一個奇特的功效,那就是可以驅蛇,蛇碰到它就會全身腐爛,因此,端午節時蛇都躲得遠遠的。雄黃酒是雄黃摻合白酒調配而成的,之前提到的「小刷」是用來蘸雄黃的。把酒中多餘的雄黃蘸出來,懸掛在牆上,用於小孩發蛔時煮艾水喝。
家鄉的端午節別具一格,雖無龍舟助興,卻也過得有滋有味。
5、關於蘭州端午節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甚多。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流傳甚廣,佔主流地位。在民俗領域,人們常常把吃粽子,賽龍舟等都和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聯系在了一起,然而,蘭州地區端午節插楊柳的傳說,卻和紀念屈原的傳說無關。
再者說,老蘭州人的端午食俗,亦和江南有別。過去蘭州及市郊廣大農村,端午節很少有人自家包粽子。因為蘭州地處內陸,既不產糯米,也不產棕葉。在加上交通不便,所以老蘭州人多數人家都不會包粽子。端午節只是買幾只粽子,或自家品嘗或追節送禮。
蘭州人的端午節應景食品都是甜醅子。過去端午節時,市郊廣大農村,家家都要釀制甜醅子。它的原料可以是小麥,也可以是青稞、玉麥子等。從端午節前三天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買甜醅子曲子,煮麥子釀制甜醅子,准備在端午節這天食用。釀好的甜醅子,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品嘗。這種自家釀制的甜醅子雖然比不上買來的醇香甘甜,但是吃起來也是有滋有味。
蘭州人端午節吃甜醅子的習俗,源與我國古代用米酒敬神、祭祖的舊俗。它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端午節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更蘊涵著民俗文化的信息。
千百年來,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而且還是一個驅邪除病,祈福佑安的大節。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是圍繞防病除毒,祈求健康這一主題的。過去,端午節的早晨,蘭州的大街小巷,農貿市場都有叫賣艾蒿的小販。端午節在屋內懸掛艾蒿,就有很好的殺蟲滅菌的作用。佩戴香草荷包則有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功效。有首《詠艾詩》曰:「艾葉青青艾絨白,耿耿清氣祛風邪;香煙不進神鬼廟,且為人壽添春色。」(作者:張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