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為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包棕子

為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包棕子

發布時間: 2023-02-26 18:08:49

1、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第一種說法是關於端午節流傳最廣泛的說法: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終投汩羅江而亡。楚國民眾知道後十分憂傷,駕船奮力營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說法:過端午節為了「除瘟去病」。端午節正值農歷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古人在五月後安息靜養為養生原則,有的地方還有「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國普通百姓過端午的一大主題。

2、端午節,人們為什麼要包粽子呢?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2)為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包棕子擴展資料: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 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3、為什麼要包粽子?

說到包粽子,就不得不提到端午節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日。



在這一天里,全國各地會熱熱鬧鬧地舉辦各種類型的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類型的節目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

而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會在這一天一起來慶祝這個有著深邃文化內涵的節日。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它是由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後來相傳這一天,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

於是,這個節日便漸漸有了豐富的強烈愛國主義色彩,成為了一個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節日。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已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高草,艾葉,白芷,喝雄黃酒等。

而據說,其中的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4、為啥要包粽子?

一、端午節人們要包粽子原因

1、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後,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為了掩飾罪行,偽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於是也有了端午節,劃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並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二、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如今,粽子已發展成為終年可見的民間風味美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風味之別,種類眾多。

5、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

端午食粽是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歷史典故: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6、端午節為什麼包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

7、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崇拜的詩人。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魚蝦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但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劃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8、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人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
傳說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故鄉的人忽然夢見他回來了。他峨冠榑(fu)帶,一如生前,只是面容略帶幾分憂戚和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敘舊之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的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屈原嘆了口氣說:「遺憾啊!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麼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ruo)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鄉親們記住了屈原的話,第二年過端午節時,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rao)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了全國,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