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怎麼寫400字
1、端午節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日。
端午由來,眾說紛紜。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品讀端午,詩文記錄
邊城(節選)
文/沈從文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鍾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
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枝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蓬蓬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牛皋水擒楊幺時也是水戰擂鼓。凡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皆顯出這一船合作的光榮。好事的軍人,且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把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膊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
不能洗得直臣冤。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端午習俗,特色鮮明賽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會劃旱龍舟或者舞龍船。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徵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飲蒲酒、雄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2、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作文(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晚上,我請爺爺講端午節的來歷。
飽學的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
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採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
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劃著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就無奈地往河裡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麼辦?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裡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裡,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為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
後來,人們就以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里,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劃龍舟、包粽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拚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粽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
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打撈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河裡,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粽子。我一邊吃粽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劃著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團扔入大河裡。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粽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粽子,因為我的外公會包,肉粽和蛋黃粽,還有豆沙粽。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為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4端午節到了,人們就會唱起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想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又被稱為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線」。各家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可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但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透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遺體。現在我們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可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你們知道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5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那麼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起源的嗎?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傳說,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楚國人很有學問,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在楚王身邊做官的,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可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百信遭難,悲憤極了。於是便在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然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了。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出來尋找屈原的屍體,可就是找不到,後來人們害怕魚兒把屈原的屍體吃了,便用米包成粽子扔進江里喂魚,所以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此以後人們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聽了這個端午節的來歷後,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特別感動呢?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所以,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6每年5月初5——端午節,我們都會去看賽龍舟,還有吃粽子。大家都會把房子里打掃的乾乾凈凈,在門窗上插上艾葉,驅蚊避邪……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2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夫,起初楚懷王非常相信他,不久楚國的奸臣看屈原非常不順眼,就常常在楚懷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多了,便漸漸不再信任屈原。又過了些日子,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並將他關在那裡,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了楚襄王,上任就將屈原革職驅逐朝廷。屈原痛苦不堪,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最後屈原看祖國被侵,他實在無平撫內心的痛苦,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
人們為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魚、蝦、蛟、蟹吃了,就在江上敲鑼打鼓,劃龍舟,往江里撒粽子。
從此,我國每年的農歷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7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艾節、端午日、重午日、午日、夏日。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不同地方的人的風俗是一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一個古老習俗。每天家家掛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游百病,戴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不知道!那我告訴你!你還記得楚國的愛國將領屈原嗎?我來說說他!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的學者。他成為楚王身邊的一名官員,以他的形象使他的國家富強。昏君楚王聽了奸臣的話,貶屈原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深受其害,極為憤怒。五月初五,他來到汨羅江,抱著一塊石頭跳進汨羅江。出國的人聽到屈原投資江城的消息都很難過。他們含淚劃船去打撈屈原,把粽子扔到河裡喂魚,希望魚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餃子的由來。
端午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像賽龍舟一樣,香囊上掛著硃砂、雄黃、香葯,上面蓋著絲布,香香的,再用五色絲線串成一串,做成各種形狀的線。還有掛艾葉和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有這么多活動!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8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
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明白,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明白。於是,我只好自我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我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裡,三年後因憂郁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之後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明白了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里,
之後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裡面投放粽子和雞蛋,期望江里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貌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先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9端午節。當你在吃粽子的時候。你會想: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所以。現在端午節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這些習俗。
端午節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粽子和佩香囊端午節的來歷就是這樣。你們是不是很敬佩出過大夫屈原呀!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0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馬上我們又要過什麼節了呢?哈!馬上就要過端午節啦!咦?那端午節又是怎麼來的呢?你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話那麼我就來告訴你:
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為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投羅江自殺,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很傷心。於是,每到五月初五,便投五色絲棕於水中,以此驅散蛟龍;又有人說屈原自投羅江之後,當地老百姓立刻劃船撈救,一直劃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屍體。那時恰巧下起雨來了,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到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大夫時,再次冒雨行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看來吃粽子,賽龍舟都與屈原有關。有人還做了首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文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志誠冤!」
為了紀念屈原是端午節的來歷之一我還有個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的故事呢!那就是惡日說。這個大家可能就不熟悉了那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初五,他父親曾讓他母親放棄田文,理當這一日生的孩子會害父的。為什麼呢?因為《風俗通義》中有「五月初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王鎮惡出生於五月初五,他祖父便給他起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便寄養於宮外。可見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葉以驅鬼熏蒼術以避邪是順理成章的。
端午節的來歷真多啊!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1有人說端午是一個「毒日」,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呢?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呢」?
5月5日是「惡月惡日」。因為天氣很惡劣,很多地方特別乾燥,蚊子也很多。一被蚊子叮到,每天都很難受,容易治疫病,所以人們普遍認為5月是一個「毒月」,五日是「惡日」。5月5日這一天更被認為「惡月惡日」。歷史上我們最熟知的跟端午相關的事跡有很多,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跳入江中」等等。
「惡月惡日」的五月初五,人們採取了一系列變化,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時刻最溫暖的祝福。所以古代中國人在端午這天用箭射擊圖上的五毒,我打不死你,還嚇不死你嗎?采菖蒲艾草,向自然借來力量保護身體,采雄黃憑智慧加工葯物驅散毒蟲。配香包以巧思創造美物,解決各種問題。中國人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將凶險的「惡月」過成了安康的「端午」。
用一條龍舟,連起多少雄心,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圖騰。用一個粽子包容世間種種變化,今天看到的粽子都是五花八門的。
我們通過粽子,保存以身報國的英雄故事;我們通過賽龍舟共同爭取一個目標;我們通過喝雄黃酒,掛菖蒲,將經驗應用於一次次的危機,這就是端午的力量。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古老的中國已有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流傳千古」……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2「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我們就歡快地唱起這首兒歌。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另外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或重五節。
端午有很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很多家長都用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脖頸、手腕上,稱為長命縷。而且,每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時,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中國的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但是,現在全國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南方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吃「五黃」即是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不論南方還是北方,端午節這天,都要在兒童的額頭那裡畫上一個「王」字,還要戴一些五顏六色的香囊呢!
端午節是在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或地區非常流行。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的乾乾凈凈,還要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可以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孳生。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端午節,你知道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3每年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關於端午節吃粽子我還知道一個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弟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棕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
3、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端午節的來歷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1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那麼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起源的嗎?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傳說,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楚國人很有學問,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在楚王身邊做官的,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可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百信遭難,悲憤極了。於是便在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然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了。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出來尋找屈原的屍體,可就是找不到,後來人們害怕魚兒把屈原的屍體吃了,便用米包成粽子扔進江里喂魚,所以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此以後人們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聽了這個端午節的來歷後,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特別感動呢?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所以,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2每年5月初5——端午節,我們都會去看賽龍舟,還有吃粽子。大家都會把房子里打掃的乾乾凈凈,在門窗上插上艾葉,驅蚊避邪……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2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夫,起初楚懷王非常相信他,不久楚國的奸臣看屈原非常不順眼,就常常在楚懷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多了,便漸漸不再信任屈原。又過了些日子,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並將他關在那裡,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了楚襄王,上任就將屈原革職驅逐朝廷。屈原痛苦不堪,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最後屈原看祖國被侵,他實在無平撫內心的痛苦,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魚、蝦、蛟、蟹吃了,就在江上敲鑼打鼓,劃龍舟,往江里撒粽子。
從此,我國每年的農歷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3今天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其實「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聽爸爸媽媽說,端午節的由來,與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是楚王的.部下,因為正直而得罪了小人。小人就在楚王面前挑撥離間,結果,楚王就把屈原趕走了。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聽說楚國被敵國佔領了。屈原很傷心,跑到江邊,抱著一塊石頭投河自殺了。人們都很懷念屈原,又怕魚蝦吃了屈原的身體,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江里喂魚蝦。
後來,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現在,我們這兒還有吃咸鴨蛋、插艾葉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4端午節是新年之後的第一個節日,現在的小朋友只知道吃粽子、插艾蒿,可是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故事是這樣的:以前在楚國有個人叫屈原,是一個臣子,他很愛民眾也很關心民眾,他一直都為民眾想辦法讓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研究了很久,終於研究出了結果,他把這些成果給了楚王,可楚王卻以為這個辦法是害他的,於是把屈原趕出了楚國。可屈原在野外還是想念楚國的人民,於是他把自己的憂傷寫了無數首詩。後來楚國滅了,屈原很傷心,就抱起一塊大石頭投河自殺了。
民眾們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立刻來到河邊,把米裝在竹筒里,讓小魚們吃米,而不在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竹筒變成了粽子。每到端午節這個習慣就流傳了下來。小朋友們,一定要記住這個故事哦!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5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粽子。我一邊吃粽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劃著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團扔入大河裡。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粽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粽子,因為我的外公會包,肉粽和蛋黃粽,還有豆沙粽。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為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6「段」字意為「首」,所以「段午」意為「初五」。按照歷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午」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燕京年》記載:「初五是五月初五,封面末字讀音也。」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唐朝末年,戰亂頻仍,兇殺無數,人心惶惶,百姓四處逃難。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7據《荊楚紀年》記載,由於仲夏登山,太陽正對著,而五月正是仲夏,其初一正午是天氣好的日子,故稱「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陽節、崇武節、崇武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昌節、普節、端午、玉蘭節、屈原節、玉蘭節、午日、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午日、元宵節、五月端午是中國漢族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今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更多了。端午節在中國人中間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這一民俗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8說到端午節,沒人知道。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日節和夏季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你不知道,我來告訴你!
20xx多年前,七國主政中國,燕、秦、楚等。有個詩人叫屈原,生在楚國,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所以制定了利民利己的計劃,可是楚王這個昏君,就是聽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遠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去京城給楚王看計劃。但是楚王一次次流放屈原。有一天,秦國突然攻打楚國。楚兵敗無守,楚民怨聲載道。屈原再也受不了了,就撿起一塊大石頭,從汨羅江上跳了下去。楚國人很難過,就安排了一艘龍舟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扔到水裡,喂魚蝦。自然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因此,人們把那天定為「端午節」。你現在知道端午節的原因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9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今天爸爸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者一一屈原。後來我查閱資料才知道,屈原是一個十分愛國的偉大詩人。但是因為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間,他認為自己不能報效祖國,不能為國家出力,而跳入汨羅河為國捐軀的。屈原死後那些敬仰他的平民百姓不想他的屍身被河中的魚類和蝦蟹蠶食,就劃著小船去打撈,但是沒有撈到,他們很失望。後來他們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那時還有一個傳說。就是那條江中還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為禍百姓。後來人們就下決心一定要抓住它,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抓住了這條惡龍。人們就把它的筋抽出來,因為龍筋太長了,人們就把它的筋剪成一條一條的綁在身上。
從此,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包粽子、劃龍舟、綁彩繩。今天我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我非常高興。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啊!我一定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10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那我來告訴你吧!有喝雄黃酒,掛艾草,賽龍舟,吃粽子。這些習俗都是用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認—屈原。
屈原因為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信心十分傷心,所以他就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們得知屈原死了,就把雄黃酒倒到河裡,把蛟龍灌醉了,再把粽子扔進河裡讓蛟龍去吃,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還有劃龍舟這樣的活動,這樣是可以把小魚小蝦趕跑,這樣就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
掛艾葉是用來驅趕蚊子和蛇,以及一些對我們有危害的蟲子。
賽龍舟是表示屈原愛國,愛百姓的精神,這也是為了紀念他不給國家丟臉的精神。
他也說過很多有名的詩:《九歌》《離騷》等有名的詩歌。他的詩歌讓人看了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稱贊起他寫的詩。屈原在死之前也是一個名聲不小的人呢!而且他還是楚國最有名的詩人,自從他走了之後,楚國沒有了如此有名的人了。屈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屈原真是一個愛國又偉大的詩人啊。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11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有一年秦國攻打楚國,把楚國的國王楚懷王抓走了。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即位,他不想救他爸爸,因為他爸爸回來以後他就當不了國王了,所以他就找個借口說:「秦國太強大了,咱們還是別惹他的好!」
屈原對楚頃襄王說:我們可以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
當時有一個奸臣,怕屈原得到國王的信任,就向國王說了屈原很多的壞話。楚君襄王聽了這位奸臣的讒言,把屈原的官罷了,還把屈原流放到沅水、湘江一帶。
公元前278年,秦國功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居然聽到這個消息,心裡很傷心。抱著石頭投江自殺了。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更會用各種方式,開展各種活動,來紀念屈原。如包粽子、競龍舟、喝雄黃酒。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12端午節到了,人們就會唱起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想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又被稱為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線」。各家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可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但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透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遺體。現在我們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可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你們知道了嗎?
4、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通用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1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請過為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眾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里,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2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那麼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起源的嗎?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傳說,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楚國人很有學問,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在楚王身邊做官的,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可是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百信遭難,悲憤極了。於是便在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然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了。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出來尋找屈原的屍體,可就是找不到,後來人們害怕魚兒把屈原的屍體吃了,便用米包成粽子扔進江里喂魚,所以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此以後人們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聽了這個端午節的來歷後,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特別感動呢?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所以,我喜歡過端午節。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3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有一年秦國攻打楚國,把楚國的國王楚懷王抓走了。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即位,他不想救他爸爸,因為他爸爸回來以後他就當不了國王了,所以他就找個借口說:「秦國太強大了,咱們還是別惹他的好!」
屈原對楚頃襄王說:我們可以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
當時有一個奸臣,怕屈原得到國王的信任,就向國王說了屈原很多的壞話。楚君襄王聽了這位奸臣的讒言,把屈原的官罷了,還把屈原流放到沅水、湘江一帶。
公元前278年,秦國功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居然聽到這個消息,心裡很傷心。抱著石頭投江自殺了。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更會用各種方式,開展各種活動,來紀念屈原。如包粽子、競龍舟、喝雄黃酒。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4端午節到了,人們就會唱起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想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又被稱為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線」。各家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可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但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透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遺體。現在我們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可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你們知道了嗎?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5每年5月初5——端午節,我們都會去看賽龍舟,還有吃粽子。大家都會把房子里打掃的乾乾凈凈,在門窗上插上艾葉,驅蚊避邪……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2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夫,起初楚懷王非常相信他,不久楚國的奸臣看屈原非常不順眼,就常常在楚懷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多了,便漸漸不再信任屈原。又過了些日子,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並將他關在那裡,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了楚襄王,上任就將屈原革職驅逐朝廷。屈原痛苦不堪,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最後屈原看祖國被侵,他實在無平撫內心的痛苦,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魚、蝦、蛟、蟹吃了,就在江上敲鑼打鼓,劃龍舟,往江里撒粽子。
從此,我國每年的農歷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6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那我來告訴你吧!有喝雄黃酒,掛艾草,賽龍舟,吃粽子。這些習俗都是用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認—屈原。
屈原因為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信心十分傷心,所以他就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們得知屈原死了,就把雄黃酒倒到河裡,把蛟龍灌醉了,再把粽子扔進河裡讓蛟龍去吃,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還有劃龍舟這樣的活動,這樣是可以把小魚小蝦趕跑,這樣就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
掛艾葉是用來驅趕蚊子和蛇,以及一些對我們有危害的蟲子。
賽龍舟是表示屈原愛國,愛百姓的精神,這也是為了紀念他不給國家丟臉的精神。
他也說過很多有名的詩:《九歌》《離騷》等有名的詩歌。他的詩歌讓人看了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稱贊起他寫的詩。屈原在死之前也是一個名聲不小的人呢!而且他還是楚國最有名的詩人,自從他走了之後,楚國沒有了如此有名的人了。屈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屈原真是一個愛國又偉大的詩人啊。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7一天我看了一本書,書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節日的由來。我最感興趣的是「端午節的由來」。裡面寫著:屈原是個楚國的大臣,皇上聽了他的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皇上非常寵愛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這么受皇上的寵愛,就很嫉妒屈原。他們就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皇上聽信了讒言,結果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屈原知道後,由於太悲傷,想不開就自盡於江中。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中來回打撈屈原的遺體。有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投進江中。說是讓水裡的魚蝦吃飽了,就不會要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太醫則拿過來一談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讓雄黃酒里的葯性來迷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到屈原。後來為怕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粽葉飽飯,外纏踩死,後來發展成粽子。
以後,每在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8大家每年都過端午節,也許還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於是各國之間開始了戰爭。當時的楚國,是地處江南的大國,有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的大宰相,在楚國的人緣極好。一次因楚國的皇帝冤枉他,他頂了幾句,只見皇帝暴跳如雷,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並派兵去追殺他。他逃啊!逃啊!逃了很遠很遠。一天他逃到閔羅江邊,前有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後有追兵,他想:唉,就是死路一條。他拿著防飢餓的粽子向河裡投,讓魚蝦吃飽了,不吃他的遺體,然後他跳江自殺了。
老百姓聽說大詩人屈原死了的事情,心裡十分痛苦,大家在船上畫了龍頭、龍身、龍尾,為了讓龍神幫助他們找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找屈原的遺體,被現代人們稱作「賽龍舟」。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
寫端午節來歷的作文9今天是一個端午節。那麼我們你們可以知道自己這個傳統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學生你們講爺爺就是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發展受到經濟侵略中國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他們趕出朝廷。屈原心裡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了解得知對於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裡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人民節日是為了提醒大家屈原的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在這一天,有賽龍舟,吃餃子,有的葉子插在門上,有的開紀念大會。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我們可以一家人吃著粽子,聽著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進行一定能夠熱愛民族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社會報效祖國。
5、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節日名稱
端午節「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按照天乾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陽辰」,所以端午在農村又被稱為端陽。端午節演變到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端午節起源於我國古代人民對龍圖騰的崇拜,仲夏端午這天,蒼龍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處於大吉之位。
節日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豐厚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傳播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現存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節日飲食
粽籺: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粽子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節日意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節日傳說
古百越人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子孫,他們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這天祭祀自己的龍祖宗。後來由於秦始皇一統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漢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漢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的傳承至今,已經漸漸失去了祭祖儀式傳承,並在時代的發展中賦予了它新的意義,現在關於端午意義在不同的來源神話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紀念名人
1、端午來源傳說——紀念屈原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楚國的士大夫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了當時的貴族子弟子蘭等人強烈反對,於是子蘭聯合諸大臣上書薦表彈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帶。他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比如我們小學課本裡面學的《離騷》、《天問》、《九哥》等。他的詩篇裡面保留了許多楚地的文化和習俗,也保留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對神話學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時屈原的詩作音律考究,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學價值也是非常的高。可這個出色的文學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且不受他國家的政治體系的接受,但是最終卻為他的國家而亡。 公元前278年,秦國戰神白起帶軍攻破楚國國都。這年的五月初五日,家國淪喪,深感絕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聽說屈原投江而死之後,都感十分哀傷,漁民紛紛都架著小舟到處去打撈屈大夫的遺體。打撈的時候楚國人民又擔心江里的魚蝦以及蛟龍傷害屈原的遺體,於是准備好飯團,雞蛋等食物到汨羅江邊,他們將飯團和雞蛋投到江里,祈求魚蝦吃飽後不會去傷害屈大夫的遺體。魚蝦雖然喂飽了,可水裡的蛟龍還是讓人擔憂,可是再大的困難都擋不住智慧的人民,這時候一位老中醫拿來一罐雄黃酒倒入江中,據說這樣就可以把江龍和水獸葯暈。做好這一切後楚國的人民仍舊不放心,他們怕蛟龍搶食魚蝦的食物,於是將飯團外麵包上了連樹葉,並在外面纏上彩色的絲帶,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吃的粽子。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2、端午來源傳說——紀念伍子胥還有一個說法是,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存在的,這個傳說主要流傳在江浙一帶。伍子胥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與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國破家亡之後殉國而死,而伍子胥是因為父兄被楚王所殺後,連夜奔向吳國,為報父兄之仇,他助吳王伐楚,經過5次激烈的戰役之後,他攻入了楚都郢城。伍子胥也是一個十分兇狠的人,他攻入楚國的時候,殺死他父兄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並且已入葬多時,可是他為報父兄之仇,掘墓鞭屍,某種程度上他算得上掘墓鼻祖了吧!可能由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行為太損陰德,他最後這結局也不是太好。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皇位,當時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大敗越國。伍子胥認為應該一鼓作氣直接攻入越國國都,消滅越國,可吳王夫差聽信大臣讒言,認為伍子胥有叛國之心,於是賜伍子胥寶劍自盡。為報父仇能掘墳鞭屍的伍子胥,對待自己也同樣兇狠。為達成心願,他死之前,對鄰居說:「我死後就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都城之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消滅吳國。」說完之後,伍子胥就自刎而亡。吳王夫差聽說這件事之後十分的憤怒,於是就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號這天投入江中。所以端午節也有紀念伍子胥之說。 端午來源傳說——紀念曹蛾中國自古以孝立天下。
3、端午節的傳說則是有關孝道的。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名叫做曹娥的女子,她是東漢上虞人。有一天她父親外出的時候,不小心跌入江中溺死,可奇怪的是她父親死後,她在江里尋找多日都沒有發現父親的屍首。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因思念她命薄的父親徹夜啼哭,這光哭還不行,哭了十七天後,曹娥可能因為悲傷過度腦子短路了,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自盡了。後面的故事就玄幻了,曹投江後第五天,終於把她父親的屍首從江里抱出來了。當然了,曹娥的行為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現在就是醫學技術如此發達,也沒辦法將一個死人救活,所以為了一具屍體搭上一條生命是不值得的。當然我們也很不提倡未成年不顧自身情況盲目的見義勇為,現在下江救人也不可能像神話里曹娥一樣死了五天還能抱著屍體浮上來。畢竟作為未成年的你們,指不定明後天還要參加高考呢!我們現在雖然不提倡,但是在東漢的時候超過這種行為是非常受到推崇的。所以當地的縣官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為她立了一個碑,後來這一碑之功因為時間的流逝和後人的神話,漸漸變成了築廟之功,曹娥從此也配享祭祀和香火。 端午來源傳說——惡日說第四個關於端午的說法則是源於古代對天文的認知,古人認為每年的五月為毒月,五日則是惡日。民間有「爛五月」的說法,意思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木料藤製品很容易受潮變霉以及腐爛,人在這個月也非常容易生病。古人認為,這個月人身體非常的虛容易得病,所以不宜行房,所以古代也有每年五月出嫁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這是為了防止夫妻縱欲傷身,至於這個說法科不科學,就各有各的看法了。宋朝著名的風流皇帝宋徽宗趙佶就出生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他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被養在宮外的他當了皇帝之後,雖然沒啥出色政績,但依然威名遠揚,最出名的要數鑽李師師床底下,他們在床上嘿咻嘿咻,周邦彥在床底填詞了吧。由於這個月出生的人容易身體虛,所以要特別注意祛邪和鎮惡。因此在這天民間常在門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也用來驅鬼驅邪,並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以驅避瘟疫,祈求身體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