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為什麼我們要過端午節
1、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
2、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是因為屈原,介子推,還是伍子胥?真相到底是什麼?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憑吊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屈原四種說法。
介子推:介子推不做晉文公的官結果在綿山抱著樹被燒死,憑吊者北方人居多。
伍子胥:伍子胥對吳有大功卻被吳王夫差殺害,孝女曹娥等待溺水的父親歸來等了十七天仍不見父親於是投江,憑吊這兩個人的江蘇浙江人居多。
屈原:屈原則為曠世奇才和忠臣,卻因奸人讒言不得重用屢遭流放,楚國滅亡後,屈原投水而死,憑吊屈原者最初以湖北人居多,後來延至整個中華民族。
針對這個問題,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寫過一篇《端午考》。
聞一多先生的考證雖然只是一家之言,卻基本理清了這一古老節日數千年流變的脈絡。聞先生認為,作為民間節日的端午,其起源地應是春秋時期的越吳地區(今江蘇、浙江),後來溯江而上延伸至荊楚流域(湖北),再北上至中原。
春秋時期,越吳之地剛剛開發,人們敬畏魚蟲水獸,於是造出龍形的舟,並向水中投擲蟲食,以祈福消災。秦漢以後,端午風俗傳到湖北一帶後則更為興盛,人們認為端午之俗是為了憑吊屈原。其實,無論是介子推、曹娥,還是伍子胥、屈原,四人都是忠烈之人,把憑吊忠烈作為端午節的起源來看待,雖是誤傳附會,但聞先生認為,這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
端午節是我國遠古時期「春俗」衍化發展的文化結晶,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先民,為健康發展,對生存地生態環境的深切體驗,自然調適,真情祈願。
端午之俗,起源於人們為生存而與水患水怪進行的抗爭,後來卻升華為人們對生命尊嚴的敬仰。我們作這樣的理解更為合理。
4、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關於端午的起源,就史籍來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介之推,流行於山西一帶;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是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是祭「地臘」,道教弟子的風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後端午節的內容為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端午節時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5、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節的習俗
1、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5)講一下為什麼我們要過端午節擴展資料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6、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江邊劃龍舟、吃粽子、在家門口上掛上菖蒲和艾草,熱鬧非凡,現在端午節還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