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端午節有什麼好玩的
1、請問有誰知道茂名平定端午節的風俗
化州圩名分類
「定期集市點」通稱「圩集」,尤以閩粵桂稱謂「圩」者甚多。古代不書「墟」,而定「虛」,今「墟」簡作「圩」。
化州市的圩集,除化州鎮(市府駐地)外,還有農村圩集35個。它們的專名由來,可匯總分為:沿用繼承、美好意願、地形地物、人物姓氏等4大類型。然而,自明清朝代以來,歷史上三個人物姓氏型圩名,早已更換圩名了。還有沿用繼承、美好意願、地形地物這三種類型的圩最多,穩定、知名度高。
沿用繼承型有長岐、南安、楊梅、硃砂、大坡、莞塘、蘭山、嶺下、文樓、大貴、那務。這種類型的圩名,都是因村名命圩名的,而村名的由來也因地形地物而得名。比如:楊梅,陳氏祖先於宋朝從福建蒲田縣珠璣巷遷來。宋景定年間,有一陳姓官員退休後到此定居。初建村時,周圍楊梅樹繞,故名。之後在村北附近建圩集,以村名命圩名。那務,約400年前明朝中期,「那」屬壯語,即「田」之意,由於那裡田地多霧,日中不散,得名那霧村,之後才發展成圩集。為方便書寫,把「霧」改寫「務」,今叫那務。因六王嶂多賊搶圩,那裡交通又不便,明朝末年,將圩集遷建於陵江西岸現址,圩名仍之。
美好意願型有同慶、和平、良光、出拔、新安、平定、甲隆、新圩、南盛。這種類型圩名,多屬人為地從美好意願出發而命圩名的,不一定受其它因素的限制。其中有原是因地形地物特徵所得名者,都因名不雅,才更換此類圩名。比如:同慶,過去當地只有三個丫圩,但社會治安很亂,路有劫賊,人們不敢去趕集。民國五年,竹山村梁耀柱發起各村組織股份,新建同慶圩。圩內又建個「鄉義祠」,每年春秋二季,人們到祠內拜祭殺賊有功的英烈。同慶就是「同」心同德抵抗盜賊,「慶」即賀昇平豐年之意。
地形地物型有濱江、笪橋、官橋、石灣、格塘,寶圩、壺垌、合江、連界、坦塘、麗崗。這種類型圩名,多屬因地形地物的特徵取名。凡「江、灣、塘、湖」與水有關。比如:「山、崗、嶺」與山有關:「垌、橋」與田橋有關。比如:合江、因宋元明清朝代曾在此設鹽埠,供化北及廣西陸川、北流一帶民用食鹽,後逐漸成圩集。圩址在羅、陵兩匯合的江口附近,故名。江湖,因過去圩址東有個大湖,故名。官橋,歷史上是上驛站,是廣西至化州、高州必經之地,來往官員常於此留宿。圩集前有條小河,每當夏秋季,洪水泛濫,人馬不能過,因此,來往「官」員發起的捐款建好了「橋」,當地人把這橋叫官橋,因橋名得圩名。
其實,沿用繼承型圩名是地形地物型圩名的一個分支,它們原屬同宗。這兩種類型圩名最多也穩定。它之所以「多」和「穩」,是因為地形地物的特徵長期穩定不易改變,其面貌,地形特徵留給人們的印象深刻。
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稱鬼仔戲,因「琢木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鄉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品種。相傳於明代萬曆年間傳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後經高州民間藝人不斷改造、發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戲。目前,該市擁有木偶班150多個,藝人500多人,他們一年四季活躍在城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為豐富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廣東省首批「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
高州木偶戲在品種上屬杖頭木偶。其造型製作十分講究,一般是選用質地細軟的枝松木經精雕細刻而成,並採用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動,逼真、傳神,酷似真人。頭部和手部串以竹桿,由藝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劍、開弓射箭等各種動作。服裝、發飾、頭盔以及各種道具豐富多彩,因人而異。一班木偶戲,30來個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凈、丑之分,臉譜各異。唱腔多為七字句和十了句的「木偶腔」,是高州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話說唱形式。在門類上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和木偶劇團四種類型。
小班又稱單人木偶班。這種木偶班由一個人表演,表演難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還要吹、打、彈唱。一擔衣箱,容納他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張方桌就是他的舞台;一個藝人,承擔全部角色。
中班又名四架木偶班,由4——5名藝人組成。表演時有基本的分工,配以打擊樂、吹奏樂,表演氣氛十分熱烈。
大班又稱木偶大戲班,由10名以上藝人組成。表演有較明確的分工,行當齊全,能勝任一些表演容量較大的劇目。但由於大班的藝人,道具較多,行動不及中小班靈活,因此,目前發展數量不多。
木偶劇團是在木偶戲大班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大型文藝團體,它來源於廣泛的木偶藝術活動,又指導於群眾性的大中小木偶班。
高州市木偶粵劇團就是從業余大班發展而成的。該團的前身為民間業余木偶班「樂堯天」1975年轉為縣辦,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支初具規模、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專業文藝團體。該團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動、傳神;表演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音樂、唱腔明快流暢,富於人性,百聽不厭,回味無窮。加上演員配合默契,唱做吻合,服裝、布景、燈光新穎別致,觀眾置身劇場,猶如觀看真人演出。1987年以來,高州市木偶粵劇團和梁東興、朱兆庚的單人木偶班先後應邀參加了「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等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受到主辦單位和各界人士的好評。1992年9月,高州市木偶粵劇團赴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一舉奪得劇目、導演、音樂、表演和演出5項優秀大獎,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贊賞和好評。1997年春該團應邀赴香港、深圳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強烈反響,深受港澳同胞和外國朋友的喜愛和歡迎。該市永長春民間木偶藝術團還應邀到德國多個城市演出10多場次,深受德國朋友的歡迎,被當地的新聞媒介評價為「造型優美,表演技術好」。
粵西客家婚俗趣談
出嫁姑娘要分姐妹錢
在粵西北部山區,居住著數十萬客家人,他們的婚俗很有趣。
大姑娘在出嫁的當天,要用紅紙封好姐妹錢,錢不論多少,多則一元兩元亦可,少則三角兩角也行。臨出門時,親人們都匯集在屋廳為姑娘送行。姑娘的兄弟姐妹更生怕她遠去,都圍繞在她的身邊,依依不捨。這時,姑娘就把早已封准備好的錢包默默地塞到兄弟姐妹的衣兜里。分發完畢,姑娘接過長者早已打開的雨傘,跨過門檻,出嫁了。
送嫁途中,手持雨傘的新娘在送嫁娘的陪同下,跟在新郞後面慢慢地前行。路上,新娘決不同別人說話,即使是很知已的朋友同她打招呼,也只能報以一笑。這不是出於靦腆,據說如果應了,會有「半路夫妻」之嫌。大家都知道這是新娘的忌諱,也不會同新娘說話。
新婚夫婦互敬雞腿
結婚那天,新娘去女家接新娘,要帶去一隻煮熟肥雞。這只雞被稱為「熟盒雞」,是給女方招待來送嫁的親戚朋友的。當女方廚工把這個肥雞切碎招待客人時,細心的岳母便會叮囑廚工留出一對雞腿。
當晚,洞房花燭。送嫁娘就將夾在嫁妝用紅繩縛住的一對雞腿拿出,放在新郎新娘的面前。然後,滿滿斟上兩杯合歡酒菜。新郎新娘同時拿起酒杯,輕輕呷一口,相互交換酒杯,各自一飲而盡。以示同結夫妻,白頭偕老。然後各自拿起一隻雞腿互送。這時,送嫁娘已悄悄離去。真是:「洞房花燭夜,合歡酒甜,肥雞腿香,夫妻共飲嚼,同享新婚樂!」
2、端午節茂名的習俗有哪些,注意是茂名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