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要吃臘味飯
1、舌尖上的端午 吃什麼
<
2、用導游詞介紹湘西端午節的某一個習俗
1、走寨串門
每年湘西端午節,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要到先過端午節的村寨走寨串門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論來多少客人,主人家都會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時,主人家還要給每個客人送上一掛粽粑並親自送出寨門口。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2、吃「五黃」
苗家過端午節要吃端午飯。端午飯要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魚、黃泥蛋和雄黃酒。因此,端午飯必備的主菜有:一大盆黃鱔湯,一碗咸鴨蛋,一碗紅燒黃魚,一碗苗家腌黃瓜,一碗雄黃酒。當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備品。
開席前,長輩先從酒碗里倒雄黃酒出來,然後挨著給每個小孩的臉上、額上、脖子塗抹。開席時,由最年長者端起雄黃酒喝第一口,然後再往下傳,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須喝上一口。
3、粽粑節
湘西稱端午節為粽粑節。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餡也很豐富,豆沙粽、鮮肉粽、臘肉粽、綠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稱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們用五種植物的葉液將粽餡染成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然後用芭蕉葉包裹成圓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節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還要把煮好的粽子掛在堂屋裡,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滿。
4、雙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豐富,端午節前後還要圍繞粽子開展系列活動,其中最有趣味的是「雙人咬粽子」。
在歡快的木鼓聲中,姑娘小伙兩人一組,比賽分為綁腿走路、包粽子、雙人板鞋競走、咬粽子、一人離地返回等步驟,最先返回出發點的一組為勝。
5、搶鴨子比賽
搶鴨子比賽也是苗家村寨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它源於紀念古代湘西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沿襲至今,並以鴨為吉祥物,在龍舟賽上將一大群活鴨子同時放人賽龍舟的水面上,任由人們去搶捉,誰逮著歸誰,搶到鴨子視為大吉。
比賽規則是,先把鴨子放入河中,比賽口令一發出,等在河邊的男女便開始搶抓鴨子。鴨子被人趕著在河裡亂竄,搶鴨人沿著河邊追趕,誰搶抓到,鴨子便歸誰。
6、龍舟節
每年端午節起至農歷五月尾是湘西龍舟節。雲貴一帶,在氣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為珍貴。因此,苗人劃龍舟多與天氣和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祈福和慶祝性質較強,龍舟比賽通常都會有驅旱求雨、慶祝插秧成功、預祝五穀豐登等實際意義。
3、端午節飲食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
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一般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4、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風俗
1、粽子,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吉林省延邊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