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查艾滋
1、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蒿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這個習俗有兩種傳說
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1)端午節為什麼要查艾滋擴展資料: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背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於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後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
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後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3、端午節為什麼要熏艾條?
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說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的「保健」有關。據介紹,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
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端午時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
(3)端午節為什麼要查艾滋擴展資料
端午節插艾葉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菖蒲艾葉的避邪之說,下面還有一段具有人文意義的傳說。
據傳晉朝鄧攸,曾任吳郡(今蘇州)太守,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永嘉八年,八王作亂,兵連禍結,百姓塗炭,選後吳郡失守,百姓爭相逃命,鄧攸昌為太守,因衙役四散,又無親人,只得自己挑著幼子及兄嫂遺子綏景,徒步南逃,及至泗水之濱,正遇石勒亂兵追趕來。
鄧攸一人難攜兩幼,沉思之後,毅然將親生兒棄於路旁,帶著妻侄繼續南逃。過了泗水,卻被亂兵追及,石勒舉刀欲殺鄧攸,鄧攸訴說南逃種種,親生兒已不能保,今求石勒只殺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兒性命,以存亡兄一脈生機。
石勒聽說鄧攸棄兒保侄,大義可欽,甚是感動,遂決定讓其逃生,恐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測,便隨手採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於三人身上,並傳下軍令:「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義之人,不準濫殺!」
五月五日,鄧攸等三人終於逃至福建寧化石壁洞,此處乃中原南來者之轉運站。眼看追兵將至,此地百姓將成刀下冤魂,他記起石勒親傳的軍令,忙叫各家各戶都在門上插菖蒲艾枝。
當追兵追至此地,見家家戶戶門插菖蒲艾枝,因軍令如山,不敢濫殺,乃揚長而去。而這些百姓日後轉徙閩南、台灣各地,為感念鄧攸救命之恩,每於端午節插此以作紀念,或有貼上對聯雲:「菖蒲驅惡迎吉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4、艾草的習俗是什麼?是為了驅趕蚊蟲嗎?
不少地方都有在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艾草可以起到驅利避害的作用。人們通常會將艾草捆成一束,然後將艾草放在門楣上。艾草是一種具有葯用價值的草葯,插在門口寓意著人們身體健康。艾草在古代的時候就作為一種葯用植物,在針灸的過程中時常會用到艾草。艾草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達到驅邪的效果,有著許多傳說是關於艾草的。
端午節歷史已經流傳很久了,人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打掃屋子,掛艾滋,飲雄黃酒。艾草是一味中葯,可以達到祛毒除味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殺菌消毒。艾草也能夠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可以將艾草曬干,然後在屋子裡點燃,就能夠殺死或者驅趕蚊蟲。艾草具有比較高的葯用價值,可以止咳、祛濕、平喘、驅寒、抗過敏等,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食物的主材料。
艾草是一種半灌木狀的植物,通常伴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比較粗長,一般直徑可以達到1.5厘米。艾草也可以作為一種食物,糍粑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食物,艾草也可以作為糍粑的一種原料。艾草的性質比較溫和,可以達到清化空氣的目的。人們經常聞艾草的香味,還能夠增加自己的記憶力,會讓人們的頭腦更加清晰,可以預防感冒,對人們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艾草大多分布在中國,蒙古,俄羅斯等地,在許多地方都能夠生長,中國的各個地區都有艾草的影子。人們將艾草曬干,粉碎成粉狀,可以將粉末作為一種天然的染料。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會用艾草來驅趕蚊蟲,根據相關研究,艾草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殺菌抑菌的物質,不僅能夠驅趕蚊蟲,還能夠驅避跳蚤,不少古人認為艾草能夠起到招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