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怎麼避開人多
1、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日習俗,以下摘抄至網路,詳細的,請在百科這里看http://ke.baidu.com/view/2567.htm
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 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妙。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五月端午賽龍舟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鍾馗
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裡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2、端午節去哪兒玩人比較少?
首頁 → 生活保健 → 生活常識 → 2018端午節去哪裡玩不熱_人少景美的好去處推薦_旅遊攻略大全
2018端午節去哪裡玩不熱_人少景美的好去處推薦_旅遊攻略大全
相關下載相關文章發表評論
2018/6/12 10:36:11來源:本站原創作者:9號小編人氣:240
我們都知道每逢節假日,各大旅遊景點遊客特別多,而端午節的景點雖然不似十一假期或春節那般熙攘,可熱門的景點卻也是人山人海。那麼2018端午節去哪裡玩不熱呢?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去哪裡玩不熱
NO.1:承德避暑山莊
6月-10月是承德避暑山莊旅遊的最佳時間。 承德避暑山莊是名副其實的避暑勝地,山莊內正常溫度比庄外要低3-5度。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
NO.2:青島
青島三面環海、青山環抱、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令青島成為難得的避暑旅遊勝地。青島氣侯四季分明,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海洋性氣候使青島的夏日涼風習習,同時間和其他城市比較溫度低到2-9度,生活悠閑安詳,丘陵地形和遍布市南的德式建築自然風光使青島海邊的更加迤邐,也更適合人類居住。
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築,濃縮近現代歷史的人文景觀,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休閑度假目的地。
NO.3:哈爾濱
哈爾濱市地處松嫩平原東部,松花江右岸,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7月平均氣溫約23℃,這個溫度正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哈爾濱素有「冰城夏都」之美譽,同時也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稱,這里的夏季,清爽宜人,民風純朴,是休閑度假的理想之選。
NO.4:北戴河
北戴河主要是看海景、吃海鮮,以消暑、度假、休閑為好。除了在中海灘、西海灘游泳曬太陽,也可在海邊騎騎自行車、散散步,體味歐洲風情街,去爬爬聯峰山也很不錯。5-10月最佳。此時是北戴河旅遊旺季,氣候宜人,天氣涼爽,適合避暑。但旺季人較多,尤其是7、8月份。 淡季遊人較少,消費更低。
NO.5:神農架
神農架冰山位於湖北省,這里有奇特的風洞、雷洞、閃洞、霧洞等自然景觀。其中神秘莫測的冰洞內還有冰柱、冰劍、冰墜、冰塔、冰珠等,千種奇象,萬種神態,寒光皎潔,妖嬈奪目。如果你喜歡,還可以在這里做一次驚心動魄的漂流。總的來說,在炎炎的夏季來這里感受一分難得的涼爽,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NO.6:廬山
廬山是我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廬山雄奇秀拔,雲霧繚繞,東瀕鄱陽湖,北臨長江,風行水上,氣候宜人,7月平均氣溫僅26℃。自古有「匡廬瀑布譽滿天下」的盛名。廬山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
2018年端午節去哪裡旅遊人少
1、喀納斯原始地帶
冒險指數:★
人文指數:★★★★★
喀納斯原始地帶是世界上風景最美麗的地區,3天時間60公里的馬背之旅,將沿著美麗的無與倫比的喀納斯河、紅慕河(禾木河)、無名河谷原始森林無人區、分水嶺、千湖沼澤、大草原、原始白樺林、圖瓦人部落等。到這樣的地方去旅遊,將使您成為騎馬高手,美麗的風景您將永遠難忘,吸引著您無數次夢中再次光臨。
2、羅布泊
冒險指數:★★
人文指數:★★★★
羅布泊-樓蘭一線,也許是因為發生了太多故事,所以就更具吸引力了。如果把羅布泊的故事來個年歷排序,將會有一長串,遠的的有樓蘭古國和樓蘭美女,近的有餘純順....那些探險成功喜不自勝的人們,我們先不必提及,只是那些探險不歸的人們需要我們哀思和紀念。
ps:1、進入羅布泊必須參加有資格認證的特種旅行社組織的活動,不建議單獨前往。2、到羅布泊旅遊是要冒風險的,最好在四月中旬和十月中旬去,那些時候沙漠風較少。3、一定要多人多車結伴而行,備足至少15天以上的水和食品,並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自備葯品。因為萬一遇到特大沙塵暴,逗留時間肯定會延長。4、准備性能良好的越野車或駱駝等交通工具,維修工具,衛星電話、GPS等;司機最好熟悉路線並精通汽車維修。5、沙漠一天中溫差很大,白晝地表溫度可達攝氏40℃以上,夜間則在零度以下,須帶足衣被。搭帳篷盡量紅色或其它顏色顯眼的布料,穿的外衣也要醒目些,使個人目標容易被人看到。6、普通遊客前往羅布泊看一眼即可,不要獨自進入。
3、大海道
冒險指數:★★★★
人文指數:★★★★
從敦煌往西,到吐魯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構成了絲綢之路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這里匯集了古城堡、烽燧、驛站、史前人類居住遺址、化石山、海市蜃樓、沙漠野駱駝群、以及眾多罕見的地理地貌。如果從吐魯番出發、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會深刻的體會到民族風情之間的差異和不同美麗。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礙莫過於經過這里的無人區,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會深刻的體會到絲綢之路留下的無盡美麗。
4、秦嶺
冒險指數:★★★
人文指數:★★★★
古來,人們就因秦嶺割斷了關中與蜀和楚的往來,而在秦嶺的崇山峻嶺中修建了眾多的棧道。這里山高林密,生態保持完整。從關中出發,穿越秦嶺,橫跨中國氣候南北分界線,走過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群,踏著羚羊、孤狼的足跡步入無人的蒼原....。。這些都是秦嶺探險的意義。
5、高黎-貢山-怒江探險
在中國的西南角,地形復雜,民族眾多,自然環境獨特,造就了眾多適合探險旅遊的地方。高黎貢山-怒江探險一線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這里有許多地方長時間與世隔絕,更顯的神秘莫測。探險者的腳步,攝影家的鏡頭,都一並伸了過來,人們都期望在這里能發現新的東西。#p#副標題#e#
6、茶馬古道
茶馬故道是古代聯系雲南與西藏的一條通道,在歷史的演化中曾經擁有輝煌的一頁,然而時過境遷,今日的茶馬故道只剩下眾多的遺址和古跡。滇藏復雜的地形,曲折的歷史,將為茶馬故道的探索帶來不小的困難,但是象麗江這樣的故道明珠,將是你探險路上最大的動力。
7、瀘沽湖
如果當你知道有一個地方現在還繼續維持著母系社會,生命的延續是通過一種叫做"走婚"的方式,你會是什麼反應?我的第一反應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啊!然後就是想到那裡去看看。這個地方叫瀘沽湖,她還有另一個美麗的名字——女兒國。因為這里道路不平,民俗風情特異,到這里來旅遊,往往還是會冠以探險的名頭。
8、長江三峽
各種媒體上宣傳三峽的信息非常多,因為許多三峽的景觀在三峽截留之後將永遠的沉沒在水底,為了這最後一眼的三峽,人們便計劃著去三峽看看。然而一篇題為:專家提醒「不可貿然徒步三峽」的報道,再次提醒大家,三峽探險,尤其是徒步三峽,是一件需要三思而後行的事情。
9、母親河源頭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大片的冰塔林就是它們的源頭,在源頭幾十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100多個小水泊,有著誘人地自然風光。但是,現在這里的生態已經開始變的惡劣,沙化已經開始蔓延,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母親河的源頭,保護母親河的源頭。黃河與長江的源頭地處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惡劣,適合探險,不適合休閑旅遊。
10、雅魯藏布大峽谷
冒險指數:★★★★★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峽谷,也是世界上最深和最長的峽谷,堪稱世界上峽谷之最,被譽為「人類最後的密境」。到這樣的地方去探險,將面對高海拔、高艱險等多重困難的考驗,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它需要生理、毅力、人類智慧和團結協作,需要充分的准備和科學的計劃,而這些,都是人類不
3、過幾天端午節去深圳歡樂谷玩,人多不?
端午肯定人多...因為深圳人本來就多...再說一放假,當然很多人不會選擇端午去,但是也有很多學校或者單位集體去的....總之節假日人肯定少不了...想去玩的話要做好心理准備哦...
4、端午節去哪些地方旅行才能成功躲開人山人海?
引言:每當節假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各個旅遊景點都有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可能遊玩也非常的不開心,那如果說端午節想出去旅行的話,去哪些地方可以躲開人比較多的情況呢?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在出去玩的時候,都遇到過人特別多的情況。在這個時候不但玩的非常不開心,而且很多景點都沒法好好的體驗。因此有一些人在出去玩的時候,就特別想要避開高峰期。那如果說小夥伴們想在端午節的時候出去旅行,可以選擇去西塘。首先這里的風景非常好,而且當到達西塘之後會發現這里簡直就是跟書本上描寫的內容一模一樣。而且在西塘還有很多的古建築,走在那些小巷子當中的時候,感覺自己彷彿穿越了一樣。在旅行的過程中,可以讓遊客們覺得這個地方非常的具有詩情畫意。
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對敦煌都有一個自己的理解。漫天的黃沙,然後有一個紅衣女子騎著馬在沙漠上行走。這樣一說,小夥伴們是不是覺得瞬間畫面感就來了呢?如果說想在端午節的時候避開人群比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來敦煌看一看。體驗一下當地的遼闊,同時也能夠看見塞外遼闊的天空。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是在拍戲一樣,而且去敦煌之後還可以參觀一些古建築以及敦煌壁畫。
在端午節的時候去祁連山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滿山的綠色,同時還有很多的鮮花也都開放了。很多人可能在平常都會覺得壓力非常大,那如果說去祁連山旅行的情況下,可以讓自己得到很好的放鬆,同時還可以看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不管是跟親人一起去,還是跟幾個好朋友一起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在旅行的過程當中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這里可以讓人覺得非常寧靜,同時又可以讓人覺得身心非常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