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什麼時候鬧成中秋節

什麼時候鬧成中秋節

發布時間: 2023-03-06 20:09:05

1、中秋節的來歷(簡短)

中秋節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後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葯,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葯交給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葯,然後便奔月亮去了。後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1)什麼時候鬧成中秋節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

中秋祭月、賞月、拜月由來以久,在古時人們每逢中秋則會在香案上擺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賞月之風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現了大量文人騷客以月為內容的詩詞,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吃月餅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

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卜狀元」的習俗。簡單說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2、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有文字記載的始於周朝的《禮記》,《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中秋祭拜月神的意思。從那時開始,人們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要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切月餅時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到東、西兩漢時中秋拜月已具雛形,那時的人們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慢慢成為民間的一個傳統活動。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而到了唐朝,中秋賞月、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開始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二、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三、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3、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3、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起源很早,但是直到唐朝才正式成為節日。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廿四節氣的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祭月作為民間節日重要的祭禮之一,逐漸演化為的賞月、頌月等活動。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已流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4、中秋節起源於哪個時代?

唐代初期。

中秋佳節是在我國的傳統佳節。依據史書的記述,「中秋節」一詞最先出現在《周禮》一書里。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上下微服私訪泛江」的記述。直至唐代初期,中秋佳節才成為了穩定的傳統節日。中秋佳節的興起開始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與元旦節並稱,變成中國的具體傳統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新年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1.中秋佳節起源於唐代初期,盛行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變成與新春佳節相媲美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納入第一批國家級別非遺文化遺傳名冊,自2008年起中秋佳節被列入我國國家法定假日。

2.依據中國的農歷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天正中間,為秋天的第二個月,稱之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當中,因此稱「中秋節」。

3.中秋佳節自古以來便有祭月.賞景.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風俗習慣,廣為流傳迄今,經久不息。中秋佳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予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期盼大豐收.幸福快樂,變成多種多樣.難能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秋佳節與端午.新春佳節.清明時節並稱之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拓展材料: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習慣,據史學家推論,最開始是古代宮廷文人墨客盛行,隨後蔓延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會有一首《秋有月》描繪道:「抬著頭望明月,情寄千里光」。

中秋佳節有很多又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因此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佳節的關鍵主題活動基本都是緊緊圍繞「月」開展的,因此又別名「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完滿,代表團圓,因此又叫「團圓節」。在唐代,中秋佳節還被稱作「擺正月」。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