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是個怎麼樣的
1、端午節的故事傳說
<
2、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主要有屈原抱石投江自盡、伍子胥被陷害而死、孝女曹娥救父投江這三個。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端午節為紀念抱石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當秦國軍隊踏破楚國都城的時候,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選擇抱石投了汨羅江。百姓聽聞此事,紛紛劃船江上打撈屈原屍體,卻一無所獲。
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關於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3、端午節的傳說是什麼?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
端午節的相關考證: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端午節最早源自於圖騰祭,而聞一多先生認為,就是這個龍圖騰,後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慣。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
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歷史傳說示明,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