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要插菖蒲還有什麼東西
1、端午節家家戶戶掛艾草、菖、蒜頭,是什麼意思?
主要表達辟邪驅瘴之意。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掛艾草的作用:
端午節懸掛艾草的講究較多,在農村有端午艾草「兩不掛」的說法。
其一,不掛被太陽暴曬後的艾草。端午正值仲夏,是草本植物葯性最強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會說被太陽暴曬後的艾草不能掛,是因為艾草被太陽暴曬後,葯性便變得沒有那麼濃烈,所以為了讓艾草的葯性更大,驅除蚊蠅的作用越明顯,人們一般會在端午節一大早時上山採摘。
2、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除在門上插艾草、菖蒲,做香袋,包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的食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3、端午節門上要掛哪三樣東西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10]
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4、端午節插什麼
<
5、在我國一些地區,端午節要在門上插什麼東西來祛毒?
漢族人端午節風俗。時興於全國各地很多地域。清朝現有此俗。這一天,大家將菖蒲(或艾草葉扎在一起)應貼門戶網,也是有將菖蒲與艾草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俗有效它來避邪。掛菖蒲,艾草這已經是南北方城鎮的風俗習慣,可在江西省,安徽省的一部分地區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口懸架大蒜,有的掛石榴花.
在端午,大家還把菖蒲刻錄成「小人」、「小葫蘆」等樣子,掛在少年兒童脖子上,而求好意頭。有的還要菖蒲根泡葯酒,認為喝過能健康平安。菖蒲的葉片樣子似劍,民俗異人稱作「水劍」,說它可「斬千邪」。菖蒲的身上這層避邪避害的文化藝術含意使它變成大家過端午時不可或缺的一件物件。
端午掛菖蒲的由來每每端陽節來臨之際,寧波市的普通百姓都是會在自己家的大門口掛上一束菖蒲。傳說故事,在很早以前,有一個窮書生的妻子,名字叫做青英。她不僅演講口才非常好,並且會吟詩作對。有一年,天旱災,很多月沒下一滴雨,田地荒蕪,蔓草枯萎。五月初四,明天端午和生日撞到了一起,那要怎麼讓這兩個節日熱鬧一點呢?她在家裡心神不安,就從房間內走出去。突然間,看見了屋外她阿公種的菖蒲,在烈日下翠綠翠綠,青英內心想,為何不如挖幾株菖蒲,逢年過節來充喜?他拿鋤回來,挖了幾株菖蒲,用冷水洗過,掛在門口。
她感覺這下子,門楣好像充滿了活力、喜慶,便即景生情,取下文房四寶,用大紅紙寫了一首詩,貼在大門口邊上。詩是那樣寫的:自嫌苦命嫁窮夫,明日端陽祭禮無。莫叫良辰美景錯過去,聊將冷水洗菖蒲。傍晚,書生(丈夫)回了家,看見門口旁邊妻子寫的詩,既羞愧又內疚,覺得自己沒有面再見妻子,匆忙返回。不知道離開了幾百步,仰頭看到一隻老黃牛在田坎上喂草,周邊一個身影也沒有。他想,為何不如把牛牽去賣出,弄一些錢回家了,讓妻子開心開心。書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牽了牛就向前走。但是才走不上一亭路,牛主人家就追逐上去,把他把握住,帶去見知縣。
知縣問書生:「你為什麼青天白日偷牽牛?」書生萬般無奈,就把自己的妻子怎樣賢德、家世怎樣貧苦,一五一十向知縣述說。知縣聽了,不相信一個農村的女人也會寫詩,就立刻派人傳書生妻子來。青英到朝堂上,知縣問她:「家裡大門口旁的詩就是你寫的嗎?」青英趕忙下跪回應:「成年人在上,詩恰好是民女所作,不明違犯何法?」知縣摸了摸一下鬍子,思索一會兒,便對青英說:「你寫詩,無違法,只因為你老公偷牽牛,被別人捉到見縣內,你看看要怎樣被判?」青英聽後,淚如泉涌,立刻就表態發言說:「夫君明知故犯,理當重判!」知縣點了一下頭,跟她說:「婦女言之有物!縣內看著你是弱女,老公入獄,將來你需要怎樣度日?即然你能寫詩,縣內命你再做七絕一首。如成,縣內就賞你白金五十兩,讓你回家了去度日。」
青英一聽,就點點頭同意。取完墨筆列印
紙張,略加思考,現場就寫了那樣四句:奔涌黃液向東流,難洗今時滿臉羞。自笑妾身非織女星,夫君任何效牽牛?知縣看過,開懷大笑說:「你盡管並不是織女星,但縣內判你老公入獄,你夫婦二人並不是變成牛郎和織女嗎?」知縣說著,就叫人取下五十兩銀兩,叫她們二人快回家了。端午掛菖蒲,竟得好運。這事傳出後,每一年端午大門口上掛菖蒲的別人愈來愈多,之後廣為人知,就慢慢產生了一種民俗文化。
6、為啥端午節要掛菖蒲和艾草,這是有什麼寓意嗎?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它也是人們紀念楚國大文學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掛著菖蒲和艾草。這是因為農歷的五月正是蛇蟲鼠蟻非常多的時候,因此掛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們的氣味和葯用價值驅趕這些害蟲,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所以農歷的五月也是許多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所說的五種有毒害的動物最容易出動的時候。因為如此,人們就將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來保護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氣所傷害。
人們就將貼靈符一樣的,將菖蒲和艾草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邊上。傳言草蒲是古時候防疫驅邪的靈草葯,它就像可以驅逐不好的東西的利劍一樣。同時也因為它的外形像劍一樣,於是掛在門口就像寶劍一樣可以驅逐邪氣。人們稱它為“水劍”或“蒲劍”。在清代和晉代古人有所記載,稱它為可以驅邪的寶物;艾草就是人們非常見的草葯,從中國古代開始就將它作為治病的葯材,我們平時看到的中醫治療時,艾炙就是用艾草為主要材料製成的。所以民間不僅將它用作治病的良葯,也將它掛在門口當作 驅邪的物品。
因為端午節這天,正逢農歷五月,而這個時候正是毒蟲猖獗的時候,於是人們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利用它們的氣味來驅趕走這些毒蟲。在端午的節日,大家不僅要忙著挑選菖蒲和艾草,還要食用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國的文化離不開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前進。
7、端午節要掛什麼草
端午節要掛艾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端午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這一天,人們會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等,主要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要掛什麼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習俗。其中,端午掛艾草和菖蒲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最早在《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8、端午節要在門上插什麼東西來祛毒
端午節要在門上插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