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什麼講究
1、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等風俗活動。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風俗習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會有一些區別,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跳鍾馗、祭龍、、打午時水、沐蘭湯、浸龍舟水、吃龍舟飯等。
在眾多習俗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吃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源都與屈原有關,在屈原投江後,人們便紛紛劃船追趕想要將屈原屍體打撈起
來,但是並沒有打撈上來,於是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就成為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大習俗。
總結: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習俗。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拜神祭祖:祭祖,傳統習俗,全稱是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跳鍾馗:跳鍾馗,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動,現在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跳鍾馗」,以古徽州歙縣地區最為突出,又稱「嬉鍾馗」。盛行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歙縣跳鍾馗多在端午節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鍾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剛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
祭龍: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采草葯:古法采草葯多數在二月、八月,這很不恰當。只是二月草已發芽,八月莖葉還沒有枯死,采葯的人容易辨認草葯罷了,對葯材來說,並不是最好的時間。大致說,用根的草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須選擇沒有莖葉時採摘。
掛艾草: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辟邪驅瘴。
打午時水:所謂「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井裡打水。在古人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走好運。在台灣家家戶戶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沐蘭湯: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葯水,此俗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拜神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浸龍舟水:浸龍舟水,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前後,南方暖濕空氣活躍,北方有冷空氣南下,在江南和廣東,冷暖空氣交匯,往往會出現大而集中的降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端午節,民間又稱之為「龍舟節」,因而就把此期間這些較大的降水過程統稱為「龍舟水」。
吃龍舟飯:龍舟飯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當地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劃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劃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該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系團結的作用。
3、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洗草葯水、佩香囊、栓五色絲線、掛艾草與菖蒲等。
1、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
3、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5、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6、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可以保平安。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
4、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
5、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1、賽龍舟;2、吃粽子;3、佩戴香囊;4、系五彩繩。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風俗習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會有一些區別,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形狀多樣,主要形狀是:尖三角、四角狀。
3、佩戴香囊:過端午節,小孩要佩戴香囊,具有驅蚊蟲避疫之作用,還是點綴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裝有硃砂、雄黃、香葯,並用絲布等物品縫制而成,外形可愛。
4、系五彩繩:端午節系五彩繩具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繩,又稱五彩絲、五色絲等,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在眾多習俗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吃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源都與屈原有關,在屈原投江後,人們便紛紛劃船追趕想要將屈原屍體打撈起來,但是並沒有打撈上來,於是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就成為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大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