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什麼時候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什麼?
烤龍舟,掛艾蒿和菖蒲,端午節吃粽子,放紙鳶,洗草葯水,扎五色絲線,中午自來水,投陽歲,泡龍舟水,穿豆娘,貼午簽,拜神祭祖,畫額頭,抽蒼術,躲端午節,避五毒,采葯,做涼茶,喝蒲酒,雄黃酒等。端午節是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核批准中國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2、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在什麼時候?
2008年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申報每兩年進行一次,且每個國家一次只允許申報一項。那一年,中國確定了35個參加「申遺」的項目。為保護重要項目入選,在2008年專門召開的世界申遺會上,按照「少數民族項目重點關注、海峽兩岸項目有所傾斜、周邊國家共享項目重點考慮」的原則,確定了中國「申遺」的核心項目,而端午節只能排在備選之列。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遺」規則的更改,並最終助推了端午節的「申遺」成功。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討論,對「申遺」評審規則進行了兩項大的修改:一是將以前的兩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個國家一次僅申報一項改為可同時申報多項。這讓中國的端午節申報項目從備選的第二梯隊一下子沖到第一梯隊,躋身重要項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終於傳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端午節」被審議並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深厚情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劃龍舟、插艾草、沐蘭湯、吃粽子、掛香囊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與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的命名
「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夏歷以地支紀月,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叫法還有:端陽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
3、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哪個節日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4、端午節哪一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節距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節日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黃酒、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等。
端午節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人們通過祭龍,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6、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7、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古人把端午當天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
8、浸龍舟水
端午前後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10、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等字樣,然後掛在門上塗上硃砂用來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