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晚上吃油糕怎麼控制
1、油糕怎麼做又軟又好吃
油糕
炸
甜味
<30分鍾
較低熱量
初中水平
原料:黃米面(粉)200克。輔料:赤小豆、紅棗、調料:水110克、油、砂糖。做法:1、將200克黃米面放入盆內,倒入110克的水,拌勻成濕塊狀,用手抓一把成團,而且又可以鬆散開,像沙子狀。上籠蒸半小時至熟,取出倒入盆內,手蘸涼水趁熱軋勻,不要過多的搓揉。在面團上抹上少許油,備用 將紅小豆,放入鍋內,倒入水煮沸,改用小火燜煮至軟爛,紅棗(如果是干紅棗,要浸泡一夜)上蒸鍋蒸熟去掉皮和棗核,煮軟的紅豆和棗用擀麵杖軋成泥,放入油鍋加入白糖炒片刻,即成餡料 將手上抹少許油,揪一塊面團約50克,揉圓用手捏成圓片片,包上棗豆餡,捏緊口成球狀,然後用手按成扁圓形,即成糕坯 鍋內倒入食用油,燒至七成熱,放入糕坯,炸呈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喜好特甜的,可在上面在撒些白糖 1、山西油糕,是以黃米為皮,棗泥和豆沙等糖料為餡,經油炸製成的食品,是很有特色的山西小吃。 2、山西油糕的種類很多,因製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生炸糕之分。 3、因所用的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 4、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用,故又稱年糕,喜糕。 5、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山西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6、黃米面油糕的特色:此糕外脆里嫩,軟黏滑潤,香甜適口。
主料2人份
黃豆粉200克
輔料
赤小豆適量
紅棗適量
水100克
色拉油適量
白砂糖適量
步驟1
將200克黃米面放入盆內,倒入110克的水,拌勻成濕塊狀,用手抓一把成團,而且又可以鬆散開,像沙子狀。上籠蒸半小時至熟,取出倒入盆內,手蘸涼水趁熱軋勻,不要過多的搓揉。在面團上抹上少許油,備用
步驟2
將紅小豆,放入鍋內,倒入水煮沸,改用小火燜煮至軟爛,紅棗(如果是干紅棗,要浸泡一夜)上蒸鍋蒸熟去掉皮和棗核,煮軟的紅豆和棗用擀麵杖軋成泥,放入油鍋加入白糖炒片刻,即成餡料
步驟3
將手上抹少許油,揪一塊面團約50克,揉圓用手捏成圓片片,包上棗豆餡,捏緊口成球狀,然後用手按成扁圓形,即成糕坯
步驟4
鍋內倒入食用油,燒至七成熱,放入糕坯,炸呈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喜好特甜的,可在上面在撒些白糖
2、端午節為什麼要吃油糕?
只是一個習俗。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便說把天補好了。
舊時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即端午節一般是早上過,中秋節一般是晚上過。 「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家裡老人還會點盤香,掛在屋子裡,家家戶戶要掛艾草、菖蒲,這些能祛病除災。 」
端午節除了粽子之外,民間還有以下豐富的吃食:
1、吃「五黃」。端午節當天,在江南人的傳統中,必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黃酒(本是雄黃酒,因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因而該月又稱為「五黃月」。
為什麼要吃「五黃」?因為雄黃是一味中葯,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諺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的當令食品。如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2、吃「五白」。端午節民間還流行用「五白」來搭配,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降火,健脾胃。
中醫認為,端午節這一天陽氣最旺,若在「陽中之陽」的中午時食「五黃」與「五白」,不但可祛五毒,還可借用端午節的「陽、陽」之力,以達到抑制、祛除諸多霉運,增強自身的「精、氣、神、血」。
3、吃面扇子。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4、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除了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吃食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