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來歷東方南方是怎麼過端午節
1、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節的習俗
1、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1)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來歷東方南方是怎麼過端午節擴展資料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2、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習俗:
1、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3、南方的端午節怎麼過的?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南北方的人都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他們都有哪些儀式?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國面積寬廣,有南北方之分,南北方的差異也是很大的,那麼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北方風俗是什麼,南北方有什麼區別?
1、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粽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2、佩五彩粽子和香囊祈福禳災
五彩粽子的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為節日帶來祥和的氣氛。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乘水臨風,登高望遠「辟毒」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賽龍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撫順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葯香節」。婦女們嘮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葯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葯,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聖水一般。
1、吃粽子
過端午節時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的。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仍然在延續這一習俗。粽子在製作方面有不少花樣,南方粽子的形狀豐富,有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玲瓏精緻的外表,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餡料上,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肉粽為代表。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醎,南方的粽子甜少醎多。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煮熟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2、辟邪用物
在端午節紀念活動中,還有驅邪的習俗,在南方,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為主。據介紹,端午掛艾、懸菖蒲,非常於春節放鞭炮。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搶水,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發就會變得更好,洗臉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邪。
3、運動競技
南船北馬。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賽龍舟成為南方獨一無二的端午過節習俗。作為當之無愧的龍舟故里,汨羅的龍舟賽自然不容錯過。號子震天,龍旗飄舞。接到開始的指令後,千帆將於同一始點競發。
隨著船頭鼓手或快或慢的鼓點,整條船的龍舟手邊吆喝邊舞槳,恢弘的氣勢足以震出遠山的回響。賽龍舟的時候,不只是參賽的選手,就連觀賽的岸邊居民,也興高采烈,即便不相識,但卻不影響他們為相中的龍舟鼓勁吶喊。
端午節南北方有什麼區別?★吃粽子的區別:南方醎北方甜
首先是粽子的不同,南北方飲食文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南甜北醎」,但是南北方的粽子卻突破了這個樊籬,南方吃醎粽、北方吃甜粽。
南方粽子形狀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就先吊足了吃貨們的胃口。南方粽子餡料豐富,完全可以和北方的水餃相媲美,如鮮肉、火腿、臘肉、蛋黃等,醎味是南方粽子主打。北方人也愛吃粽子,粽子蘸白糖,甜甜糯糯,十分可口。
★習俗的區別:南船北馬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端午賽龍舟,北方則有踏柳賦詩的習俗。
古時每當端午來臨,北方的地方官府都會邀請城中士大夫騎馬至郊外,宴飲賦詩,紀念屈原,這種活動被稱為「踏柳」。發展到現在,端午踏柳吟詩的習俗在北方依然存在,有些地方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誦詩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免責聲明:此文和圖片轉載於網路,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