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燈籠裡面的燈長什麼樣
1、北方中秋有花燈嗎
北方中秋沒有花燈,但有走馬燈、燈籠等燈籠文化。走馬燈是中秋節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它是由多個燈籠組成,每個燈籠上有節日的圖案,燈籠組成的形狀有圓形、八卦、蝴蝶、魚等,燈籠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精美的圖案,燈籠的顏色也是五顏六色,十分美麗。
2、中秋燈謎專用燈籠裡面的燈是什麼燈
中秋燈謎專用燈籠裡面的燈是蠟燭或者燈泡,由於時代的發現目前使用蠟燭的常出現在比較復古的場合,現代多用各類燈泡,如:led發光二極體、節能燈泡、白熾燈等。
燈籠: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漢族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起源: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在中秋節的花燈會上有各式各樣的彩燈,都有什麼樣式的呢?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油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
4、中秋節花燈怎麼製作
工具/原料:紙、流蘇繩。
中秋節花燈製作方法:
1. 首先把圓形的紙對折
2. 再次對折,並沿著中心線兩側往中間對折,同樣的方式折疊12個
3. 然後用膠水把12個折疊後的粘貼起來,如下圖所示;
4. 最後用膠水把流蘇繩子粘貼在中間,並把圓形燈籠用膠水粘合起來,中秋小花燈就製作好了。
中秋節習俗眾多,有著許多的游戲活動,其中就有玩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夜節習俗,其中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雖然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但是中秋節的花燈會並不像元宵節燈會那樣的大型,而且中秋玩燈的活動也主要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