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家家都會在門上插什麼
1、在我國一些地區,端午節要在門上插什麼東西來祛毒?
掛雄黃和艾葉來驅毒。
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所以,端午節的那天自己家門口掛艾葉是有的,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相傳,關於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在門前掛雄黃和艾葉的這一習俗,是這樣由來的。
據傳,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生前時刻心系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疾苦。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由於屈原遭受同僚們的誣陷和排擠,長期心中郁悶。
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他抱石投入滾滾的汨羅江中。人民得知這一消息之後,駕著輕舟在湍急的江面上到處尋找。但是,茫茫翻滾的江面上再也沒有尋得到屈原的一丁點兒的消息。為了不讓江中的魚類咬食屈原的軀體,人民急忙做出一卷卷噴香的粽子,紛紛投入江中。
為紀念屈原,從此,每年的端午節這天,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便傳承了下來。
據傳,在這一天里,由於家家戶戶都要做香噴噴的粽子,所以,會招來許多的鬼怪出來作亂。人們便將能夠避邪的雄黃和艾葉掛在門前,以此來避邪怯病。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又得知:盛夏時節,將雄黃和艾葉掛在門前,既能驅蚊蟲,又能預防瘧疾的蔓延。所以,千百年來,端午節掛艾葉、雄黃便成了民間不可缺少的一種風俗。作為炎黃子孫,今天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將先輩們流傳下來的習俗和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因為,人民大眾才永遠是歷史文化的傳載者。
2、端午節門上插艾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門上插艾主要表達辟邪驅瘴之意。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3、端午節在家門口掛的那個草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在民間的說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
艾草在農村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點就是有驅蚊蟲、凈化空氣的作用。這是因為艾草的莖、葉中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而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驅趕蚊蠅、蟲蟻,並且凈化空氣的效果。
農夫認為,只要是在端午節這天,無論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插艾草都是可以的,沒有規定說一定要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插艾草。這個沒有特別的說法,早晚都可以,但是農村的老輩人普遍認為早上插比較好,所以端午節當天一早就在大門口懸掛艾草了。
(3)端午節家家都會在門上插什麼擴展資料:
掛艾草的方法
一般是將「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任選兩三種,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等用紅色的繩子捆綁成為一束,然後懸掛在門上,或者是窗戶邊上就行。
就和懸掛艾草沒有時間規定一樣,什麼時候取下來也沒有時間規定的。多掛幾天,少掛幾天也是無所謂的。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幹了以後,沒有了味道了才會把它們取下來的,因此艾草一般會在家門口懸掛一個月左右,然後才會取下來的。
4、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貼 菖蒲寶劍?
端午節在門口插菖蒲即是民間傳說的驅邪壁障之功效,實際上也有防病的作用。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菖蒲是代表端午節氣的花,端午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艾葉之俗,可以辟邪驅痛。利用它直線的葉片,表現出初夏的清涼感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端午節家家都會在門上插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節貼菖蒲寶劍的注意事項:
1、端午菖蒲插或懸在門上。
通常將菖蒲(蒲劍)、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2、端午菖蒲和艾葉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
菖蒲、艾葉容易成活,在雙牌縣瀧泊鎮義村,就有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後撒上一把種子,端午節時收上來,紅布條或者紅顏色的線,菖蒲和艾葉系系在一起,插在門楣上,可以驅散蚊子等害蟲的侵擾。
5、端午節門上掛的草叫什麼
端午節門上掛的草是艾草,掛艾草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的習俗。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5)端午節家家都會在門上插什麼擴展資料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在農村人看來,端午節是一年最毒的時候,不僅陽光比較毒辣,就連「五毒」也會出來四處活動,比如毒蛇、蟾蜍、蠍子、蜈蚣等,農民在農忙時很容易就會被咬到。為了能夠驅趕這些毒蟲,因此才有了端午節插艾草的習慣。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農村人都會在門口插上艾草,不過今天插艾草已經是吉祥的象徵。也有人會將「艾草」製作成香囊,並將其掛在身上,其濃郁的味道讓人很是喜愛,人們希望能借著它驅趕那些污穢之氣。
6、為何端午要門插艾,香滿堂指的是什麼,撒白糖又是為什麼?
端午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香滿堂指的是艾葉的味道,撒白糖指的是吃粽子的方法。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艾葉香,香滿堂的香氣就是來自艾葉本身的味道。
一般意義上來說,端午節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餘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艾葉
7、端午節為什麼要在家門口插艾草呢??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劃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粽(拜神祭祖貢品)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習俗
8、農村很多家庭在端午節會在家門上插艾草,這是為什麼?
在我的家鄉,慶祝端午節是一種傳統習慣。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口掛艾草。一般人家都會在家裡種一片艾草。每年端午節,除了掛在門邊,其餘曬干後,每株紮成15-20厘米長的小捆,裝在塑料袋裡,掛在通風的牆上,留作家裡備用葯材。如果村裡的人不種艾草,或者建房施工,破壞了艾草,村裡一些熱心的老人會主動送我一束。收集好之後可以掛在每個門框的兩邊。不用擔心得不到艾草。
有些人會把家裡多餘的艾草拿到鎮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去賣,為鎮上那些家裡沒有種植艾草的家庭提供方便。兩元一對基本可以掛普通人的門了。買艾草的人認為賣艾草的老人價格太低,等於白送。但是賣艾草的老人們說,他們做好事,應該收不到錢。年紀大的人不能幹農活。如果他們勉強收到一點利潤,他們可以補貼他們的家庭。這些賣艾草的人太善良了。
有些年輕人,不知道這些,不知道農村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掛艾草的由來,認為這毫無意義,是一種封建迷信。其實村裡的老人一般都知道為什麼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艾草,也知道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都是老一輩的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教士,把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和習慣代代相傳。
老人們經常跟我說,這是歷史文化,是健康的衛生習慣,不是封建迷信。這個習慣,在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艾草掛在門邊,消毒殺菌,驅蟲避病的能力確實非常有限,對健康的意義不大。但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掛在門邊的艾草作為殺蟲、殺菌、防病、防疫的有效方法。老人說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掛艾草有兩層意思。首先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農村家家戶戶都在端午節門口掛艾草。據老人說,這種做法在我國秦朝時期的農村盛行。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沿襲至今,這種文化得以傳承。這充分說明這種方法對人的生命健康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