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誤認為是紀念屈原的
發布時間: 2023-03-14 18:13:22
1、端午吃粽子,為什麼說是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說是紀念屈原,是因為一種傳說。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的原因
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的原因如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長期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會的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遭受遼、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定端午節為全國性的紀念日,傳諭全國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實際上香囊可以驅瘟辟邪)。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