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燒香有什麼寓意
1、中秋節去寺院上香行嗎?
彼世尊葯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庄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凈,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庄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葯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許多亞洲國家,也和我國慶祝同樣的中秋節。雖然節日稱謂各異,習俗各種各樣,但是中秋節跟春節、端午節一樣,是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在漢傳佛教中,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月光菩薩為葯師如來二肋侍菩薩之一。葯師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又,月光菩薩與秘密曼陀羅中表如來化他之德,表示遷變眾生苦厄,使為利益安樂者也。其形像身為白色,左手為拳,安於腰,右手持蓮華,其蓮華上有半月形,乃以半月形為三形。
又,釋尊在因位時,作大國王,施頭於婆羅門時之名。又曰月光王。見佛說月光菩薩經,賢愚經六月光王頭施緣品,經律異相二十五。菩薩在無明暗夜中救度眾生,故表示為月,謹列出佛教中與月有關的經典和論著,以在中秋佳節,對佛教經典有所思維。同時,普請念誦葯師經:
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1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延伸閱讀: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資料來源:蟬友圈-佛旅網 佛教在線網 編輯回答:蟬友圈商城 隆康
2、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有什麼由來?
說到祭月,我首先想到的是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描寫的第一隻開化的古猿—望月者。雖是科幻小說,但也從側面印證了人類對日月的情感決定了古猿與其它動物的不同,從而在某一方面決定了人的進化。
後來,人類社會初具規模後,這種望月情懷也演變成月亮崇拜。排名古代中國十大神獸第二位的是太陰幽螢,太陰就是道教興起後對月亮的稱呼。由此可見,月亮在中國的地位僅次於太陽。
而祭月就源於上文中的月亮崇拜,後來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為『夜明之神』,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嫦娥,稱之為月姑或月姐。
周朝,每年秋分時節,天子率群臣祭祀月神,《禮記》中,「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日以夕」,講的就是祭月。祭月的具體流程比較繁瑣,會發在後來的文章中。由此,祭月成為皇家專制。
後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也開始祭月,在明清時形成完備的規格與體系。具體流程如下:在園內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燒斗香」是上海及江南地區中秋節最熱鬧和隆重的儀式。香斗一般是由香燭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似斗,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亭台樓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斗香」紮成三層,香排列整齊,每層還插上小紅旗,紮好後看起來很壯觀。
燒香斗,有為家人科舉奪魁祈福之意。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中秋賞月競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禮斗香還燒大斗,南園向最盛香煙。」說的就是這種情景。「踏月」之夜走三橋在江南水鄉,中秋夜水中看月,也是中秋節之夜的民俗活動之一。
蘇州有「石湖看串月」,老上海有「石樑夜月」,毫無例外地成為江南中秋夜的保留節目。老上海的「陸家橋」,指的是明代弘治年間進士陸深捐資建造的石橋,又叫作「萬雲橋」「學士橋」,橋身高二十四級,有環洞三隻,中秋夜月影斜穿環洞投到水面被叫作「串月」,成為一處勝景,吸引了大批市民駐足觀看。
蘇州的「石湖看串月」,也是指月亮偏西時灑下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為了看這一年一度的勝景,大批遊客近悅遠來,租船、佔位置,等待「串月」的出現。「夜半潮聲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老上海中秋節之夜還流行「踏月」之俗。踏月,也叫「走月亮」「走百病」。
王韜《瀛壖雜志》說:「夜間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園亭,人靜更闌,猶婆娑月下,謂之『踏月』」;寶山人周兆魚《潛溪雜詠》也寫道:「走過三橋風露重,涼痕怕涴藉絲裙。」看來,走月亮是女子中秋之夜的保留節目了。
蘇州的同里古鎮,一定要走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三橋,因為它有這樣的寓意,民眾俗信通過走月亮的方式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學瀾有《姑蘇竹枝詞》專為形容這一民俗:「中秋共把斗香燒,姊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夜空晴朗,經過精心打扮的婦女們一道出門,迎著染桂花香的秋風默默向月亮女神傾訴心願。這種習俗,就是在今天也很有詩意。
3、中秋節可以燒香嗎?
可以的。中秋節本有燒香傳統,在拜月的時候上香是最好的。民間傳說的嫦娥、吳剛等神仙,佛教中的月光菩薩,傳說都是在月中的。香供菩薩及神靈,功德無量。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中秋節燒香有什麼寓意擴展資料: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中秋賞月習俗在北方還不很流行。
4、中秋節為什麼要燒香?
燒香是為了祭月,古代祭月不止燒香這么簡單。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5、八月十五上香說些什麼
可以什麼也不說,一心拜佛就很好。也可以說一些自己的願望,等等,有很多種可以自己選擇專,屬舉幾例如下:
1.可以念佛。燒香禮佛的時候,直接念佛菩薩名號,比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2.發願。例如說,願求生極樂凈土。
3、懺悔。燒香拜佛之時,可以向菩薩懺悔。比如懺悔自己以前所做的種種惡事。
4、祈福。燒香禮拜之時,可以向佛菩薩祈福。比如向觀世音菩薩祈求生子、求發財、求平安,等等。
(5)中秋節燒香有什麼寓意擴展資料:
燒香的含義有四個方面:
1、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2、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3、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4、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