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端午節的什麼
1、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楚國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人們劃船撈救無果,盪舟江上,後來形成龍舟競渡的習俗,又害怕河裡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身體,便將糯米團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希望這樣可以保全屈原的遺體,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粽的習俗。
端午節來源於古時龍圖騰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傳說故事中,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大臣屈原。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過端午節,不僅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習俗,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端午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2、端午節的來歷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屈原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是: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相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劃著船追趕著去救他,直至劃到洞庭湖,同時人們也希望通過劃龍舟的方式,驅散河中的魚蝦,以免屈原的屍體受到魚的傷害。
2、吃粽子
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會吃粽子,或買或自己做,幾乎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種標配。端午節吃粽子,依然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在死後,楚國人民往河裡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魚去吃粽子,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3、佩香囊
在這一天,父母都會給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會看起來更加可愛,而且也讓小孩子更有節日感,另一方面則有避邪驅瘟之意,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希望小孩快快樂樂、無病無災。
4、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這天人們清早都會打掃庭院,然後將菖蒲、艾條插在大門之上,以起到一種驅魔法鬼的作用,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3、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系?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午日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等等。
說起端午節,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忠臣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但是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講屈原和粽子的關系遠遠大於屈原和端午節的關系。
總而言之,端午節雖然不是起源於屈原,但是屈原對端午節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