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端午節做什麼小吃
1、陝西人如何過端午節
陝西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陝西人過端午節一般從農歷四月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
主要活動:送五毒肚兜、五彩縷、香荷包、懸掛艾草、點雄黃酒、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但是沒有一些大型的活動。五彩縷又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
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咐簡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豎脊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余簡滲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
2、端午節民俗端午節民俗有哪些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虧野伍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蒿。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銷或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脊州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點雄黃酒。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3、西安十大特色小吃有那些?
西安十大特色小吃有:
1. 千層油酥餅(榮獲「金鼎獎」、「中華名小吃」稱號) 千層油酥餅被譽為「長安第一點」。
2.金線油塔
3.泡泡油糕
4.黃桂柿子餅
5.棗肉沫糊
6.薺菜春卷
7.蔥花大肉餅(榮獲「金鼎獎」)
8.大肉鍋貼(榮獲「金鼎獎」)
9.小籠素蒸餃
隔皮見餡,白里透綠,口味咸香,清淡爽口。
10.大肉臊子面
4、端午節吃什麼傳統美食 端午節10大傳統食物你吃過嗎
端午節吃什麼傳統美食
1、吃粽子
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蛋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肢廳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3、採茶、櫻脊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6、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7、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歷頌隱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葯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製成的一種葯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5、端午節是我國各地有哪些特色飲食呢
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面扇子
很多地方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
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薄餅
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茶葉蛋
每年端午時節,江西南昌地區都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而當地端午節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即可製成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葉子餑以糯梗兩種米磨成粉做成,屬蒸制食品,通常單個餑是一巴掌長左右分為甜和咸兩種口味餡料隨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餡的一般為甜味放餡料的則視各人胃口而制。做葉子餑通常是採用芭蕉業,粽子葉竹葉等具有清香味的葉子包著蒸出來的餑泛著淺青色。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嫩亮口感細軟香糯不粘牙。
糯米釀苦瓜
端午節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釀苦瓜是絕對少不了的。這個節也有部分玉林人叫苦瓜節因農歷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雖苦但其實苦盡甘來甘香瓜味留在口腔歷久不散。感覺清爽加上苦瓜有清熱解毒作用在炎熱的夏天吃最合適不過了。
苦瓜釀糯米是玉林人最常見的烹飪據說這與玉林夏季氣候潮濕多霧有關所以飲食上養成宜溫熱忌寒冷的特點。常見釀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蝦仁。加糯米可以增加肉的黏度並中和苦瓜的苦味。如果喜歡苦瓜原味可以只用簡單的豬肉餡做成魚肉餡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筍及蔬菜代替傳統的豬肉餡入口更清新。
煎餅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河南人除了吃粽子,油條、麻花、麻葉、煎餅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眾多的食品中,糖糕、菜角以及煎餅又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其中,煎餅更是受到河南人的喜愛,而且十八地市各有各的特點,如周口就比較偏愛煎餅,種類也很多,有小米煎餅、小蔥煎餅、韭菜煎餅……
豆腐
吳江同里,在端午節,除了買條黃魚,家家戶戶還要趕到菜市場去買豆腐,作為過端午節的必備菜餚。豆腐可以生拌,也可紅燒,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隨各人口味而定。
哨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陝西哨子面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為著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綠豆糕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當天唱主角的出了粽子便是綠豆糕。它具有形狀規范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製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熱解毒,保肝益腎的消夏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