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3-17 08:23:46

1、中秋節的歷史和習俗是什麼?

中秋節的歷帶兆歷史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大概意思是到了每一年的秋季(即「仲秋」),(由地方的縣、道官府調查戶口,登記高齡老人),朝廷賜給這些老人粥喝。「仲秋」即「中秋」。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陽,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陽,在黃昏朝拜月亮。

「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時間,正是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的季節,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1)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中秋食俗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行敏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肢租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2、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如今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古今何處不中秋。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中秋佳節,月圓時刻,不知有多少思鄉和團圓的思緒相伴,悲歡和離合,笑聲和淚水,演繹了多少人生的故事。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源迅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族裂握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開科取士,一直兆慶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

3、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的風俗一:祭月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民間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中秋節的風俗二: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雲太熱,雲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則蟾魄圓。」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乾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雲霧少了,因而出現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一年中的「中秋」前後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中秋節的風俗三: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節的風俗四:吃月餅

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中秋節的風俗五:觀潮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錢江秋濤」聞名國內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

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中秋節的風俗六:賞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託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

中秋節的風俗七: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中秋節的風俗八: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的風俗九:飲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節的風俗十:燒寶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4、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是什麼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蔽臘搭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如今提起中秋節,大家就會想到月餅,「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除了月餅,大家還了解哪些中秋傳統習俗呢?

1、祭月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2、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3、飲桂花酒

入秋後,桂花盛開,在中秋來臨之際開始掉落。人們會將桂花拾起,釀造成桂花局備酒。由桂花釀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過之後,余香會存留很久。吃過月餅,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膩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對睡眠有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實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桂」與「貴」同音,是一種富裕的象徵。因此,桂花酒很受人們的歡迎。

4、吃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

5、樹中秋

在廣州、香港宏拿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以上這是我所知道的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習俗呢?

5、中國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冊逗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州姿態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

中秋節自古便冊源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5)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

6、中秋節是起源於哪個朝代,由什麼習俗而來?

起源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唯改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陪手,其所包含的節俗指亂判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7、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也是古代人們對月的一種崇拜體現。早在唐朝,中秋節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這陵答些民俗。

中秋節主要有祭月、燃燈、賞月、追月、觀潮、猜謎、吃州汪派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扎燈籠、豎中秋、耍祿仔、玩花燈、燒斗香、拜祖先、舞火龍等習俗。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冊賀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歷史悠久。

8、中秋節是起源於古代的什麼習俗?

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展到後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於農業生產
中國自古是農耕民族,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種農作物、果蔬陸續成熟的時候,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間這天作為節日,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月餅說
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凱談配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衍生出中秋節慶。
二、傳說故事
在中秋的傳說故事中,「嫦娥奔月」無疑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了。
這是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盯指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宮仙子,神話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
有關恆娥的神話傳說,見於商代至戰國時的典籍《歸藏》,其中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羿的妻子恆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恆的諱,之後名字改為嫦娥。
(8)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中秋節」自古有之,所以它也成了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絕佳題材:
一、嫦娥
唐代: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雲母屏風上燭影暗淡,銀河漸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沉。
嫦娥應該後悔偷取了長生不老之葯,如今空對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二、陽關曲·中秋月
宋代: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三、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侍沖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盪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雲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9、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1、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胡橘前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褲清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

2、中秋節的習俗是祭月、燃燈、賞月、追月、觀潮、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豎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玩花燈、燒斗香、拜祖先、舞火龍、聽香、燒塔、中秋宴俗、玩兔爺。

(9)中秋節是中國歷代的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中秋節地位: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初唐時期,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節活動,而宋朝時期是我國中秋節活動比較盛行的時期,而在明清時期,中秋節的地位已經與春節的地位沒有什麼區別了,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的某些地區也會過中秋節,在華人華僑的主要聚集區,中秋節的氣息會更加明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伍慎秋節

10、中秋節的習俗是哪些?

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游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