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寫什麼字
1、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可以從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的習俗等等資料寫:
1、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2、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頸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包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3、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4、端午節的早上,人們起得非常早,人們去草地上收集露水,人們相傳用露水洗臉可以讓皮膚變白。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里邊曬太陽邊吃粽子。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賽龍舟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5、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2、端午節手抄報的字怎麼寫簡單
關於的端午節手抄報,核心是粽子和竹子,這二個元素少不了的,下面是我手抄報的具體製作過程。
工具/原料:筆、顏料、紙
1、首先 ,在手抄報的左邊畫上竹子。
2、之後 ,我們在手抄報的左上角處,畫上一盤粽子。
3、其次 ,我們在手抄報的中間處,寫上『』端午節『』。
4、我們在『』端午節『』後面畫上幾個可愛的粽子。
5、我們在手抄報的右上角處,畫上一捆粽子圖形。
6、我們在手抄報的右下角處,畫上龍舟的圖形。
7、在手抄報的剩餘空白處 我們畫上簡單的邊框用於寫文字
8、我們在邊框上,畫上一個可愛的粽子作為點綴。
9、下面是我補充的關於『』端午節『』的內容,請看下圖。
3、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4、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祝福語等等。
1、「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開心,讓我們一起來,一起「端」起來吧,一起「快樂」吧,端午節快樂吧!
2、「端」著溫馨的祝福,「舞」起輕柔的思念,「節」省所有的時間,「祝」福親愛的朋友,「擬」出別致的簡訊,「快」出動車的速度,「樂」在你的心上。
3、「端午節」快樂:獎金多多再翻一倍,事業發達再進一步,人氣直升再火一點,身體安康再棒一點,人見人愛身邊美女再多一群。
4、「粽」有說不完的思念,「粽」是為你祝願,端午到,願你「粽」是快樂,「粽」是好運,「粽」是成功,「粽」是健康,「粽」是幸福。
5、「粽」希望快樂將你圍繞;「粽」盼望幸福把你擁抱;「粽」期望健康與你同在;「粽」奢望能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6、「粽」是在花香彌漫的五月,「粽」是在深情款款的端午,「粽」是想起情投意合的朋友,「粽」是想給你美好的祝福:端午節將至,祝你「粽」是快樂幸福!
7、「粽」裁就是「粽」把煩惱剪裁;「粽」理就是「粽」把憂愁清理:「粽」統就是「粽」把快樂統率;「粽」子就是「粽」願你天天過好日子。端午節快樂!
5、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的內容如下: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6、端午節手抄報寫什麼字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端午節手抄報內容文字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介紹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0篇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活動過端午節,
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
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
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1、佩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
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
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
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2、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3、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4、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
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兵」之傳說。
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
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5、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什
1.吃粽子最開始是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這一天,大家都會用竹筒裝上米飯投入江中進行祭奠,這就是最早粽子的來源,漸漸的開始演變成用樹葉包裹飯團外纏絲線,演變成了現在的粽子。
2.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近5年間,有一個長沙人,晚上的時候做夢夢到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魚蝦和蛟龍進行使用,
因此以後在祭奠的時候一定要用艾草包好纏上五彩絲線,這個時候蛟龍就不會再偷吃了,因此漸漸的人們就開始製作出了粽子,驅除江里的蛟龍。
3.粽子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求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的地方會互相贈送粽子,意在求子的意思,因此民間有吃了粽子之後就能夠生出兒子的傳聞。
粽子還有一種諧音是「眾子」,寓意著未來會人丁興旺。
端午節的禁忌
1、端午節忌舉行喜慶活動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
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能被選來做為辦理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重要事項的日子。
2、端午當天忌下河游泳
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
因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習俗。
3、端午忌吃娘家粽子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
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著出嫁的閨女走娘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
因為民間俗話說,「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4、端午期間嚴禁房事
古人認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為九毒首日。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
因此古訓嚴禁端午房事,並且規定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並把這天定為「歸寧日」。
5、端午節防毒氣攻身前面也提到過端午節是毒月,從農歷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
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
因此,端午節這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等。
7、端午節手抄報上寫什麼四字詞語
四字詞語:
一、五月端陽[ wǔ yuè ān yáng ]:
1、翻譯:即端午節。
2、出處: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二、屈志從俗[ qū zhì cóng sú ]:
1、翻譯:指抑制意願遷就世俗。屈原因志投江。紀念他吃粽子。成為風俗習慣。
2、出處:《漢書·儒林傳·嚴彭祖》。
三、食古不化[ shí gǔ bù huà ]:
1、翻譯:指對所學的古代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於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東西不消化一樣。端午節吃粽子,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沒有改變。謎底頓讀為「食/古不化」。
2、出處:清·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
四、風雨端陽[fēng yǔ ān yáng]:
1、翻譯:指端午節出現大風大雨。
2、出處:元代貝瓊的《已酉端午》。
五、粽葉飄香[zòng yè piāo xiāng]:
1、翻譯: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
2、出處: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
(7)端午節手抄寫什麼字擴展資料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8、端午節手抄報的字怎麼寫
端午節手抄報的字如下:
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懸掛艾葉與菖蒲。端午節不僅有許多風俗,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關於端午節來源的傳說故事裡,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故事了。
相傳,在春秋時期,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心如刀絞。於農歷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之作《懷沙》,然後抱石跳入汨羅江中,以死報國。後來,人們就用吃粽子和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2、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有許多別的名稱,如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浴蘭節等。端,始也,初也,午與五同音,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日當為、午日,所以五月五日稱端午。
3、古人此時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叫浴蘭節。唐宋時代稱此日午時為「天中」,故名「天中節」。午時為陽辰,又叫「端陽節」。
4、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先秦時「午」與「五」相同。故「端午」也稱「端五」。後來由於唐玄宗的生辰為農歷八月初五,為避唐玄宗的諱將「端五」一律改稱「端午」。此外它還有許多別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