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安慶迎江寺有什麼安排嗎
1、安慶迎江寺2022幾點開門
8點。根據查詢安徽省安慶市相關資料信息,安慶迎江寺開放時間:2022年,8點到17點。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嘩沒江邊上,佔地3萬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大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握衫,殿堂亂皮納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
2、誰知道安慶的民風民俗?
開門炮
初一清晨,家家戶戶放雙聲爆仗和百子炮,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食年糕
早餐多食年糕。「糕」與「高」諧音,謂「一年高一年」。
拜年
早起幼輩即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後攜元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外出拜年。同輩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賀辭。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半、建國後,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團拜,以減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
春節間,各家擺「新年酒」宴請親友。新年酒無一定規格,時間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間。樅陽往昔在初五祭祖斗仔陪「完真」日擺酒。
開筆
初一,讀書人裁一紅紙,上寫祝賀新年詩句,或寫「新春開筆,大吉大利」字樣,叫做「開筆」。
開市
春節間一般商店都不開業,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戚喚活用品,都在節前購置。初三四後,各店陸續開市。開市時張紅掛彩,鳴放鞭炮。近幾十年來,許多商店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營業,或同行業輪流開門應市。
送元寶空蠢
農村有「送元寶」者,在春節期間,兩人搭檔,手持銅錢串和萬年青樹枝,挨門念《送元寶》謠。一人念祝福辭,一人應「好」。如「元寶進道壇——好!」「金銀滿上間——好!」懷寧有諺「正月初一送元寶,講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長八日
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稱為「燎火盤」。孩兒跳火堆和燃放煙花取樂。善男信女聯袂往迎江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
3、安慶一日游必去景點
安慶一日游必去景點有天柱山、菱湖、文博園、振風塔、迎江寺等。
1、天柱山
天柱山呈現出奇峰、怪石、幽洞、峽谷等自然景觀,以雄、奇、靈、秀而著稱於世。天純旦柱山內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高達97%,享有「空氣維他命」美稱的負氧離子是國家最高的Ⅰ級標準的三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題天柱峰》一詩中贊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2、菱湖
菱湖鎮,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曾為吳興縣委、菱湖區委所在地,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位於湖州城東南20公里,南潯區西南28公里,東鄰石淙鎮、千金鎮,南與德清縣鍾管鎮、吳興區東林鎮相連,西與吳畢褲鄭興區東林鎮、道場鄉接壤,北接和孚鎮。截至2021年底,菱湖鎮下轄26個行政村、6個社區。鎮域面積10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72061人。
3、文博園
文博園位於天津市西青精武鎮,由天津建委建成,總建築面積55000,總佔地面積50000,共計房屋1140戶,小區物業公司為街道辦事處(居委會)代管物業。
4、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手頌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5、迎江寺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
4、關於安慶宗教
安慶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市區迎江寺和潛山三祖寺被列為全國重點寺廟。宗教團體有:安慶市佛教協會,安慶市伊斯蘭教協會,安慶市天主教愛國會,安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安慶的三大宗教。
安慶宗教名勝:
佛教:迎江寺
迎江寺位於安慶市樅楊門外的長江邊上,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盧殿、藏經樓等建築組成。整座寺廟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長江十里開外均能見其雄姿。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敕名「護國永昌禪寺」,擴修了殿堂。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廟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後賜給迎江寺「妙明園」願額,懸於藏經閣上,1929年被火燒毀。
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
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台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盧殿為重檐歇山頂,粘土簡瓦,有發戧、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廟建築。
振興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又名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邱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咸豐十一年(1861年)六、七層被炮火擊毀,1871年、1893年兩次重修。現存的振風塔共7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一、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牆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萬有三或四面設拱涵直通塔外迴廊,石級出入口設在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1至5個小壁龕,龕內供600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獨具匠心。塔底層設一寬約3米的有柱迴廊,兩層以上設無柱迴廊,檐角發放,戧下系銅鈴,梵聲常鳴。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座,上接覆缽、相輪、寶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從相輪到飛角,有8根鐵索相連,形如傘狀。振風塔不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慶市建築中的驕例,「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語。現振光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嘩碧物保護單位。
1994年8月,安慶市佛協會長、迎江寺81歲的方丈皖峰法師向潛山縣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亂碧舉第二年,再次捐款。
1996年春節,皖峰法師又向安慶市社會福利院捐款5000元。安慶市佛教協會和安慶地區八縣三區四眾佛教徒200餘人,在迎江禪寺皖峰方丈主持下,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1995年8月19日至20日,在迎江寺連續兩天舉行盛大法會,為在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殉難的烈士追薦祈禱,祝願世界永久和平。
伊斯蘭教: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大南門江岸上(清真寺街7號),建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65年),當時面慧衡積較小,取名「清真堂」。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兵焚。同治九年(1870年)由回民籌資在原址重建並擴大規模,改名「清真寺」。寺內原有中文、阿文碑記、匾額、對聯約五六十件。還有銅鼎、字畫六方宮燈,這些珍貴文物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1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大殿。 清真寺佔地面積182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91.2平方米。寺內有兩組建築合成。一組為禮拜正殿、廂堂、客廳,主要建築有無像寶殿,寶殿長25米,寬 23米,面積為575平方米,高20米左右。系宮殿式磚木結構,有木柱56根,雄偉壯觀,供回民念、禮、課、朝五功之用;另一組是阿訇住所、開經學、沐浴室、養正堂,計面積327.86平方米。整座建築構思巧妙,殿堂宏大,庄嚴肅穆。此外環繞殿宇內外有隔牆、照壁以及過門、垂花門等,布局精美,風格與其他佛廟寺宇迥然異別。該寺為長江中下游負有盛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院。
世太史第 (趙朴初故居),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天台里街。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誕生於此。
故居佔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築面積2773平方米。花崗石鋪地廣場,造型別致的趙家古井置於其間。建築群坐北朝南,外牆為青磚勾縫清水牆,古樸典雅。馬頭牆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築系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 84米,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為三開間外,余均為五開間,面闊約20米,沿南北走向兩條中軸線規整排列,每進兩側由廂房或迴廊貫通。東一、東二進,東三、東四進,西一、西二進之間為起採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古建築群西北部是982平方米的後花園,園內西側建有32米長碑廊,鑲嵌 11版塊趙朴初先生書法作品碑刻。
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古建築群風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亦是我省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
安慶宗教歷史:
佛教:
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僧寶志在淥水鄉建石山寺。這是現有資料關於佛教傳入安慶的最早記載
隋開皇年間(589-600年),禪宗三祖僧璨初隱於舒州皖公山,後常隹菩提庵(在今安慶市內)10餘載,菩提庵因之改名三祖寺。
北宋建隆元年(960),伏虎禪師在今十里鋪鄉蘇崗村募建三城寺,規模宏大,住僧眾多。元至正年間,淮南行省左丞余闕有《送康上人行三城寺》詩。
明清時期,佛教興盛,大建廟宇,以隆慶四年(1570)建振風塔(萬佛塔)、萬曆四十七年(1619)建迎江寺為其標志。
據道光五年(1825年)記載,全市有寺、廟、庵、閣等201座。
道教
安慶的道教主要是信奉正乙派的「火居道士」(又稱俗家道士),他們散居城鄉,適應環境的變化,故能在較長時間里生存和發展。
此外還有全真派的一個分支,主張「全神煉氣,出家修真」。清代到民國年間,道教活躍,道教天師妙齡和張元旭都曾到安慶擺動過道場。
安慶的道教,最早的建於宋咸淳年間(1265-1274)的宣團寺(雙稱宣曇寺)、古壇寺(今東郊),其次是建於元代的佑聖觀、萬壽宮,其他都建於明清。
民國元年(1912)境內有職業道士18家,其中正乙派16家,各有各有勢力范圍,相互不侵犯。民國元年(1912)3月,安徽省道教總會成立。會址設在城內郭家橋(四方城內,現已經拆除),普清局(在司下坡街)和天台里。
主要宮觀有,佑聖觀在任家坡。元泰定三年(1326年)建,明洪武七年重建。萬壽宮,舊址在城內景定坊。元末建。東岳廟,舊址在東門外,後毀。純陽道院,在孝肅路西段,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巡撫李成龍建。清末改為因利局。民國初改為商界俱樂部。不存。真武殿,舊城在城內任坡,清建,不存。三官堂,舊址在城北洪家巷,清建,不存。
基督教內地會
解放前,基督教在安慶有內地會和聖公會二大派系。最早來安慶進行基督教宣教活動的是英國內地會。
清同治八年(1869)三月,英國中華內地會司鐸密道生、衛養生到安慶傳教,在北正街西右坊租民房15間設聖愛堂(又稱福音堂)作為道場所。當時,安慶內地會是全省唯一的基督教會組織,後在各縣設立堂點,佈道,還開辦官話(華語)學校,繼密、衛之後,相繼主持安慶內地會的有戴廣興(英國人)、胡恩培、費立凱(加拿大人)為牧師
民國17年(1928),安慶內地會與西方差會脫離經濟關系,成為自養教會,全由華人自理同,改名為中華基督教安慶福音堂,組織改為執事會,教會開支依賴教友捐獻。
基督教聖公會
安慶基督教另一分支聖公會,其規模和影響都大大超過內地會。
清光緒二十年(1894)美國聖公會派華人傳教士黃郎齋到安慶傳教並籌建教堂。後在雙井街租房傳教,後得富商路琪光等人捐助,於大二郎巷購房建教堂,名安慶救主座堂,為當時全國十大教堂之一。系西式建築,佔地700平方料,外型十字架狀,每逢宗教活動,名聲響徹全城。
宣統二年(1910)安慶教區從聖公會劃出,成立皖贛教區,主管安徽和江西二省教務工作。大郎巷救主座堂為主教堂,同時又有鐵佛庵設天恩堂,後營百花亭建成成仁堂。
安慶淪陷後,日軍拆除救主堂和天恩堂,強占成仁堂。清光緒年間,聖公會在安慶創辦同仁醫院,院內設高級護士黨校。後建朱家坡小學,聖保羅中學,初等女子學堂等等。
天主教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比利時國方濟各會傳教士衛方濟到安慶設娃堂傳教,但時間不長。
同治四年(1865)三月,中國神甫熊臣蕘受江南教區法國主教鄂爾璧指派,到安慶建立會口。由於兩江總督李鴻章不允許外國傳教士在城內購房建堂,幾經周折,曾國藩答應法國教士要求,在江邊撥出一塊土地,作為法國天主教堂。
八年,安慶教案發生。(注木偶語,安慶教案為清政府用白銀收買法國,同時也讓歐洲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的無能,拉開了近代許多教案之先河。)為解決安慶教案,當年底傳教士金式玉,韓伯祿來安慶。在法公使羅淑亞到南京與兩江總督馬貽會談,簽訂《南京協定》,由九年,在安慶地方官府購地,十年,在黃家獅建天主教堂,名耶穌聖心堂。
光緒四年(1878)安徽有安慶、寧國、五河三個傳教中心,安慶是皖西南中心。全省有總堂2處,會口11處。
伊斯蘭教
安慶伊斯蘭教於元朝前傳入安慶。
元末明初,回民定居安慶。長期以來,安慶回民篤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一些教規逐步演變成風俗習慣。信教者皆做念、禮、齋、深、朝等五功。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舉行會禮、辦聖會。
清末,安慶回民教坊組織的管理機構為執事會,有執事若干,主事馬敏齋。這任主事主要功績是重建南關清真寺
安慶伊斯蘭教教堂為大南口南關清真寺。坐落在清真寺街11號。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五年建成。清康熙年間重修。安慶共有清真寺6座,即南關、西關、女清真寺、城郊茅嶺、馬坂清真寺及馬店清真寺(今皖河農場)。
清真寺在光緒十八年已經設學堂。創辦清真小學堂。國民時期,創辦穆德小學、伊斯蘭小學、阿文女子學校、伊澤小學等。
安慶伊斯蘭教人士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積極參政、議政。先後有藍風雲、楊幼文、楚清、姚克道、馬自正等等當選市政協委員。
5、【行走】安慶-懷寧-潛山的文化之旅
前些日,見常州老朋友陳老師在朋友圈發安徽天柱山的風景,瞬間想起二十年前兩登天柱山的往事。
當年,從安慶到懷寧再到天柱山,來回走過兩趟,而且時隔不足一個月。
1,
皖南安慶市,現轄3個區、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從清康熙初年直到抗日戰爭,安慶一直是安徽省會,長達200多年。安徽,即由安慶、徽州兩地的首字組成。
安慶號為「文化之邦襪枝數」,「桐城派」故里、「禪宗聖地」、黃梅戲發源地、徽班搖籃(徽班,清朝中期興起於安徽、江蘇等地,以揚州一帶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演徽調,故名)……一眾光環,故而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安慶城區不大,印象最深的是江邊的迎江寺,獨自在寺里喝茶,面江而坐,看江面余暉。
在安慶宜秀區白林村內,有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和他的六代孫鄧稼先的故居。白林村原屬懷寧縣,現在劃歸安慶市宜秀區。鄧石告首如影響了好幾代人,當地鄉里很多人愛好舞文弄墨,據說還出了不少農民書畫家。
2,
懷寧縣屬安慶市,兩個城區距離三四十公里,當時坐長途車(中巴)去的,現在有公交車了,更方便。
懷寧縣的一位大名人是中共主要創始人陳獨秀。他的墓園在安慶到懷寧的路上,兩次路過,兩次去瞻仰,畢竟是一位改變了歷史的大人物,也是一位錚錚鐵骨的人。聽說後來圍繞陳獨秀墓園建成了獨秀園,是一座大型人文景觀,國家AAAA級景區。
懷寧縣有山名獨秀山,一峰拔地,雄峙眾山。陳獨秀仰慕獨秀山,自號「獨秀山民」,辛亥革命後遂名「獨秀」(陳獨秀譜名陳慶同、科舉名陳乾生)。縣城裡有獨秀中學,我采訪過學校的法制教育。
兩次到懷寧,小縣城走遍了,從老城區所在地石牌鎮,到新縣城所在地高河鎮(詩人海子誕生在高河鎮查灣村),因為是坐中巴,縣城的地名記得挺清楚。老城區有的看,新城區是規劃好的,橫平豎直,連街邊的房子長得都像是兄弟,不知現在有無變化。當年有一小夥子總到我們單位賣光碟,他是懷寧人,我說起他家鄉的街巷名字,他吃驚不小。
懷寧縣是老縣,東晉建縣,有690年府、縣同城而治,有178年省、府、縣同城而治,號稱安徽的首府首縣。
3,
古詩《孔雀東南飛》家喻戶曉, 這個悲劇故事就發生在懷寧-潛山一帶,學者考證為懷寧縣小吏港。
小吏港又名小市港、焦吏港,距懷寧縣城20多公里,與潛山縣接壤。《懷寧縣志》說:「小吏港者,以漢廬江小吏焦仲卿得名。」焦仲卿即《孔雀東南飛》詩中的男主人公。據傳,這兒不但是焦仲卿的故居,而且是焦妻劉蘭芝的故居。具體說,焦仲卿的故居在小市港河對岸焦家坂(今屬潛山),劉蘭芝的故居則在小市港東半里外的劉家山。
詩里的結局是,劉投水而死,焦懸樹自縊。《安徽府志》載:「其(劉蘭芝)投水處即今小市港。」劉蘭芝投水後,村人又將在焦家坂自縊的焦仲卿屍體移來,與劉蘭芝合葬在小市港,墓至今還在。
近年來,來小市港游覽《孔雀東南飛》故地的人越來越多,它已成為中國文學史跡的著名勝地。
現在,懷寧縣建有「孔雀東南飛文化園」,以實景演繹當年的故事,成了幾A級景區。
4,
再向西走就是潛山縣(現已改為潛山市)境,安慶一帶為西周-春秋時的皖國所在地,皖國的都城就在潛山。安徽簡稱「皖」,應該由此而來。
潛山有天柱山,古五嶽之一。
五嶽稱呼源於《周禮》,但當時除泰山、恆山外,其他三山沒固定。直到漢武帝時,五嶽規制才最終形成,而天柱山享「南嶽」稱號數百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山,封其為南嶽。589年,隋文帝廢天柱山南嶽名號,改衡山為南嶽)。
當時去天柱山,要從懷寧坐長途中巴到潛山縣,再換私人的小面直接開到天柱山半山腰一個有索道的地方。下車,換索道上去。第一次摸索著,第二次就輕車熟路了。
天柱山又名潛山、皖公山,海拔1489.8米,拔地而搭局起,雄峙江淮。山裡雄峰奇石、幽洞秀水,綽約多姿,純朴自然。這里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和眾多摩岩石刻;有花崗岩第一秘府洞穴――神秘谷,上下迂迴,幽深莫測;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如碧玉鑲嵌在群峰之中。
下山後來到山腳下,一座大廟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座叫三祖寺的廟宇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依山而建,氣勢恢宏。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後因禪宗三祖僧粲在此駐錫,故名三祖寺,成為禪宗第三代祖庭。寺內有眾多名人題記,包括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公麟、陸游等。
5,
第一次去天柱山時正趕上中秋。那時中秋節還不放假,但那兩天是周末,遊人應該不少,可半山腰的天柱山莊(一個四層樓的賓館)也只我一客。夜半聽山風吼、秋蟲鳴,所謂「天籟」估計就是這樣的吧。
我喜歡一動一靜。采訪奔波是動,周末閑游是靜。中午趕到天柱山,下午就靜下來,賓館附近走走。
賓館附近有個小池塘,池塘里有幾片的荷葉。在黃昏於池塘邊呆看荷葉,也是一景。
第二天一早爬山,眾多轎夫圍上來讓我坐轎子上去。我不想坐,他們就跟著,一個勁兒地動員。再往上,轎夫逐漸散去,最後只剩下一個轎子。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就交了幾十塊錢,坐一坐、走一走,一路到山上。後來半個多月後帶父母來,轎夫見了我特別高興,既有再見面的興奮,也有「生意又來了」的竊喜。
下午兩點多回到賓館,發現有了點變化——又來了一位客人。這是個愛說話的湖南女孩兒,於是餘下的時光也不用再呆看荷葉了,一壺茶,閑聊,直到夕陽的最後一道光澤漸漸暗去。風動樹梢,樹影在余暉里搖動,地上忽明忽暗的,和北宋寇準「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的描寫有些相似。
當時聊了什麼,大多已隨時光飄走,但在亭子里品茶,感受下午的暖陽,聽山風颯颯,看風動樹梢,偶爾能見遠處農家給秋色添一縷炊煙。這情景定格成畫面,留在印象里。
時光如白駒過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多年後想起這一幕,恍如昨。
6、安慶迎江寺2022年3月20號左右開放嗎
安慶迎江寺2022年3月20號左右開放的。
安慶迎江寺一般指迎江寺。 迎江寺,位於安銀大州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佔地3萬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大士閣、法堂、廣嗣殿等鋒蔽建築組成。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仿族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
7、安慶市內有什麼景點?
1、迎江寺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佔地3萬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蠢冊藏經樓、大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
2、菱湖公園
菱湖公園是安慶市區兩大公園之一,位於安慶師范菱湖校區邊上有三門 一門在菱湖南路,一門在紡織南路 一門在湖心中路,菱湖公園環境優美,是安慶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之一。
3、花亭湖風景名勝區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境內,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距太湖縣城4公里。風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分為花亭湖、西風洞、佛圖寺、獅子山、龍山五大閉吵景區和一個湯灣溫泉療養度假區。
4、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於安慶市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冶溪鎮、店前鎮兩鎮境內。相傳戰國時期有位淳於氏,官居司空,一生為官清正,後隱居此山,故名。
5、蓮湖公園帶態宏
蓮湖公園始建於1985年5月,1988年初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總佔地面積約663畝,其中湖面298畝,環湖陸地面積365畝。園內的蓮湖與菱湖僅一路之隔,且水系相通,為菱湖風景區四大水面之一。
8、安慶市重點開放寺廟有哪些
安慶市有以下重點開放的寺廟:
1、迎江寺。地址: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148號。
2、三祖寺。地址:安慶市潛山縣。
3、桐城市文廟。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和平路60號。
4、汪家祠堂。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紅軍中央森侍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
5、讓棗丁家祠此滑吵堂。地址:安慶市懷寧縣。
6、源浦禪寺。地址:安徽省安慶市五橫鄉源浦禪寺。
9、安慶必游景點 安慶必游景點推薦
1、迎江寺:安慶市區內寺廟不多,所以迎江寺雖小,香火卻首纖嫌很旺盛。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原名「萬佛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該寺重修,殿宇華麗,氣勢雄偉,為沿江名剎。清代時改稱「迎江寺」。
2、振風塔:享有「過了安慶不看塔」盛譽振風塔江勝的振風塔,是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古塔,進入迎江寺,走過大雄寶殿即可看到。該塔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又名萬佛塔,高64.8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塔。此塔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結構新穎,在我國佛塔中獨樹一幟。塔內設有石階168級,遊人可以登上石塔,眺望前方如帶的長江,景色美不勝收。
3、黃梅觀會館:56開業的黃梅戲會館,是目的安慶市內最好的黃梅戲演出場地,幾乎每天都有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的演出,劇目多為黃梅戲的經典摺子豎州戲,如《打豬草》、《對花》、《夫妻雙雙把家還》等。會館採取茶樓的經營模式,門票最低每人18元,附清茶-杯。也有包廂,提供水果飲料和觀眾點唱劇目等,包廂費用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點唱劇目每曲從268元至68元。
4、菱湖風景區:菱湖風景區位於安慶市城區中心,總佔地面積4.4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107平方公里,陸地2.389平方公里。菱湖風景區目前包含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皖江公園和文化廣場四大景區,共由5個湖泊組成,分別是菱湖、蓮湖、小菱湖、東湖、西湖,者手其中東湖和西湖並稱為大湖。
10、迎江寺簡介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市東 迎江寺振風塔
門,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九華山圖庫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世雀凱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 迎江寺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後續有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院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後賜給迎江寺「妙明園」匾額,懸於藏經閣上。 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該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人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台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廬殿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有發戲、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 迎江寺風景(19張) 寺內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價值者為明朝金粉寫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附《心經》 )。此經用金水在瓷青紙上寫成,趙體楷書,筆法莊重秀逸;經書中有50幅佛像和菩薩度化眾生圖,畫法技術高超,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此外還有清人翁同、曾國藩等人的竹書扇面;近人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當化畫僧懶悟大師的禪機國畫。另有明清時代的各類碑記九塊。振風塔是迎江寺最具歲神特色的建築,又名「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現存的振風塔共七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 迎江寺
萬佛塔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牆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另搜喚有三或四面設供涵直通塔外,石級出入口設在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內供六百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塔底層高一寬約三米的有柱長廊,兩層以上設無柱長廊,檐角發戲,戲下系銅鈴,梵聲常鳴。 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勒座,上接覆缽、相輪、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