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為什麼端午節那麼多人都要吃

為什麼端午節那麼多人都要吃

發布時間: 2023-03-20 13:34:13

1、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都和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有關,是為了紀念他捨生取義的精神。我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節日,例如每年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而端午節更是熱鬧非凡,家家戶戶提前幾天要泡糯米、摘粽葉,包出花樣繁多的粽子,同時各地也會舉行劃龍舟比賽,而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出生在楚國丹陽,父親是當地的貴族,這讓屈原自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四歲開蒙讀書,屈原很快便被沉迷於書海,常常手不釋卷,讀書的種類從四書五經到街邊話本,這些書大大的開闊了屈原的視野和心胸。長大之後的屈原文采飛揚,待人接物總是彬彬有禮,尤其是對一些窮苦人家更是心懷憐憫,經常接濟他們的生活,這讓屈原在當地有很好的名聲。

當時六國鼎力,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公元前321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他帶領著家鄉的青壯年義不容辭走私那個戰場,憑借機敏的才智領導他們取得了勝利,這場戰斗也讓世人看到了屈原的才華,之後屈原被召入宮封為縣丞。步入朝廷之後屈原多次勸說楚王頒發仁政,減輕民間負擔,深得楚王信任,但卻引起小人嫉妒,最終在奸臣的挑唆下,屈原被罷官流放。

罷官流放的時間里,屈原寫下了多部愛國詩篇,他憂國憂民卻又無計可施,內心充滿了悲憤之情,不久秦國再次舉兵來犯,勢如破竹,攻佔了楚國半壁江山,不願淪為亡國奴的屈原毅然投身於汨羅江自盡,當地的人們得知此事後,紛紛駕船到江中搜尋屈原,可惜都沒有找到,為了避免江中的魚兒啃食屈原的軀體,人們用竹筒裝米扔入江中,後來逐漸演變成粽子。

2、端午節到了 為什麼人們都選擇吃粽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臘羨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輪唯拍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山鏈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3、端午節人們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人們要吃粽子的原因

1、吃粽子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種端午習俗。

2、相傳在五月初五那天愛國詩人屈原懷抱大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入蘆絕糯米投入江中陪皮姿,所以吃粽子就握絕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4、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你知道嗎?

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早早的准備好粽子,端午節吃粽子也慢慢的稱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呢?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劃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與端午起源有關的傳說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多種說法,但流傳至今主要有七種傳說。

1、古代「龍子節」說

是古代龍圖騰團族的祭龍盛典。龍是虛擬的動物,在中國被認為是主宰一切的神靈,中國人素有龍的傳人、龍的後代之稱,每年祭祀,以龍圖像紋身。

2、堯舜禹三代的蘭浴避疫之俗說

《大載禮記夏小正》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蘭浴以避疫之俗,如揚州以百草水洗澡。

3、紀念春秋吳國伍子胥說

春秋時楚國伍奢因諫阻平王奪子媳為妻之事遭滿門抄斬,其子伍子胥逃亡吳國,五年後發兵伐楚為父報仇。在吳與楚的戰爭中,因伍子胥讓人用黑豆粉與糯米做成城磚,在困境中救了眾人,最後取得勝利。蘇州至今仍有「一城門救了一城人」的美談。後來伍子胥在五月五被吳王殺害,拋屍於江中,化為「濤神」,據說五月五日是為了紀念他。

4、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父親是浙江會嵇上虞人,巫歌手。漢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縣江邊彈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屍骸。其女曹娥當時才十四歲,在江邊號哭,盡夜不絕聲,七天七夜,父屍體俘出。也有說曹娥不得父投江而盡。

5、勾踐水上操練水兵說

春秋越國勾踐於五月五日操練水兵,宋高承《事物紀源》稱:「競渡起於越王勾踐」。

6、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春秋晉國的著名大臣,輔助晉公子重耳復國,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將餓死的重耳,重耳掌權後,給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獨沒有介子推。後來文公發現,去請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終不肯出來,文公想用火燒山的辦法把他逼出來。誰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很傷心,便下令五月五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節俗,以前端午為寒食日。

7、紀念屈原說

屈原,楚國大夫,愛國詩人,著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職,最後眼看國家無望,悲憤自沉汨羅江。屈原投江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君」的傳統節日,後來就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並將他視為水神,立祠祭祀。這時,開始與競渡風俗結合,形成新的傳說,大約六朝以後與端午節相連,成為全國性的紀念活動。「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5、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

6、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7、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7)為什麼端午節那麼多人都要吃擴展資料

購買粽子的注意事項:

1、要選購有QS(食品質量安全許可證)標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標簽:商品標簽上應標明商品名稱、凈含量、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產品執行標准號;食用時查驗主要原料及配料與標簽是否相符,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三無」產品。  

2、警惕「返青粽葉」。為保持粽葉新鮮誘人,一些商家採用化學染色手段,在浸泡粽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已經失去原色的粽葉返青,使其表面光鮮、色澤鮮綠。而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3、最好到正規商場、大型超市購買粽子,同時留存有效購物憑證,以備日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千萬不要為了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動的小攤販手中購買,因為其流動性較大,即使發現有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  

4、吃粽子時若感到有發酸、發苦或餡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市場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冷凍的,還有的是真空包裝的。新鮮的粽子在現在的室溫條件中只能保存幾個小時,因此,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就可能變質。  

5、消費者如果有時間,最好自己購買優質的粽葉、糯米、紅棗等材料,自己動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

8、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2、「粽」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