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端午節吃什麼
1、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食品,端午節吃啥,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端午節傳統食品:吃粽子、黃鱔、茶蛋、大蒜、打糕
1、端午節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2、端午節吃黃鱔: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3、端午節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端午節吃大蒜: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端午節吃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2、端午吃什麼的風俗
1、端午節吃「五黃」指的是: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黃酒。
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在30多種常見的淡水魚類中,它的蛋白質含量位居第三,同時還是一種低脂肪的食物。
端午時節的黃鱔,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是一道美食,各個部位均有一定的葯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有補血、補氣、消炎等功效。
黃鱔一定要吃最新鮮的,因為其死後容易產生組胺,易引發中毒現象。
2、端午節吃「五紅」指的是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紅燒肉。
紅莧菜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長壽菜之稱。
另外紅莧菜中鐵和鈣的含量十分豐富,能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對骨折的癒合也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3、端午節吃「五白」指的是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茭白主要含蛋白質、維生素E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還有清濕熱,解毒的功效。雖然茭白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蔬菜,據《本草匯言》記載:脾胃虛冷作瀉者勿食。因此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另外,茭白含有較多的草酸,其鈣質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因此在食用之前需要進行焯水。
3、端午節的來歷和傳統食物
端午節傳統風俗活動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來歷和傳統食物,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旅嘩慎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拆敬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蘆虛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准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送一盒粽子
既然是端午節,當然適合送粽子。畢竟在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比較流行端午節吃粽子。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子女們可以送給父母一盒粽子,最好選擇那種口味比較豐富、品質安全的大品牌。當然,子女也可以親手為父母包一些粽子,然後把這些粽子當做自己的端午節禮物送給父母,讓他們品嘗子女親手烹飪的美味。
送一件衣服
80、90後的父母大多都已經步入中老年的行列,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比較簡朴,一件衣服可能要穿好幾年。所以,在端午節或者其它節日的時候,兒女可以為父母買一身時尚、大氣的服裝。可以突破父母以往的穿衣風格,買一件比較時髦、而且顯氣質的大品牌服裝。相信,父母穿上子女送給自己的這身服裝之後,一定會容光煥發。
一個祝福電話
出於種種原因,許多在外飄泊的遊子,在端午節期間無法回家陪父母。那麼,在端午節那天,不妨給遠在家鄉的父母打一個祝福電話。告訴他們自己不能回家陪他們過節,但是時刻關注的父母的身體健康。對於父母來說,子女的陪伴顯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們更支持子女在外安心工作和生活,所以一個節日祝福電話就能夠讓他們放心。
端午節出遊
雖然是初夏時節,但是端午節期間的天氣並不算太炎熱,早晚還是比較涼爽的。所以,端午節期間非常適合外出旅遊。我們也可以趁著假期帶父母出去遊玩,享受難得假日時光。
4、端午節吃什麼?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在《易經·乾卦》的爻辭中有闡發,仲夏端午蒼龍運行至正南中天,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5、端午節吃什麼 推薦幾種時令的水果
枇杷:每年端午節後才是枇杷大量上市的季節,枇杷是江南早熟水果之一,與楊梅、櫻桃並稱「初夏果品三姐妹」。能夠滋肺補腎,提高肺系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菠蘿:菠蘿所含的維生素B1,能增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有效地去除疲勞。另外,對美容和健康也很有益。
楊梅:楊梅的果肉中的纖維素可刺激腸管蠕動,有利於體內有害物質的排泄。楊梅中含有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以及果仁中喊的氰苷類、脂肪油等抗癌物質,對於防治癌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油桃:油桃富含維生素C,油桃由桃子改良栽培而成,比桃子甜,營養也豐富一些。一個新鮮油桃所含的維生素C,幾乎可以滿足成人一天所需。
李子:此時,正是李子上市的好季節。李子的葯用歷史已久,古人認為李子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6、端午節特色美食
端午節特色美食:
第一名: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流傳最為廣泛的習俗,古往今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端午節吃粽子無一例外,看來粽子榮登榜首肯定是當之無愧的。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百年不輟。
第二名:咸鴨蛋
八大端午節美食排行榜中當然也少不了咸鴨蛋。端午節吃咸鴨蛋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說始於江南一帶。古人認為,咸鴨蛋形似心形,吃了咸鴨蛋可以保護心氣神不受熱毒的侵害,所以沿襲至今,在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節吃咸鴨蛋並送別人咸鴨蛋的習俗。
第三名:黃鱔
經評選,黃鱔也上榜八大端午節美食排行榜單。端午節吃黃鱔的傳統在我國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傳承,尤其在江漢平原一帶頗為流行,據了解,在我國東北地區也有端午節吃黃鱔的食俗。
第四名:雄黃酒
端午節八大傳統美食中,雄黃酒也必須上榜。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頗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由此便知,雄黃酒是用白酒、雄黃調制而成。民間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所以端午節這天很多地方還沿襲著飲用雄黃酒的習俗。
第五名:綠豆糕
綠豆糕是端午節的傳統吃食,其上榜端午節傳統美食榜單毋庸置疑。端午吃綠豆糕的習俗非常久遠,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末年吳國大夫伍子胥的。
綠豆糕中的「糕」字與「高」諧音,有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好寓意,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們在端午這天不僅要吃綠豆糕,走親訪友時也要帶上幾盒,以傳達美好的祝願,祈求平安健康。
7、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習俗,但是不同的地方,除了粽子之外還會吃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在我們福建這兒,端午節就會吃一種叫做“面餅”的東西。
就是將麵粉加入雞蛋、水進行調和,調成糊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韭菜、花蛤肉、蟶肉等等,用於提鮮,味道會更好。福建人嘛,就是喜歡吃海鮮。調好了之後,在鍋里倒入適量的油,然後舀一勺糊倒入鍋里。
就像是煎雞蛋餅一樣,煎出來的面餅就是一片片圓圓的。在福建這兒,面餅就跟粽子是一樣的地位,端午節都是要吃的,缺一不可。
在江西一帶,端午節要吃蛋,各式各樣的蛋,比如說雞蛋、鴨蛋、鵝蛋等等。把這些蛋都用彩紙滾成紅色的,然後用袋子裝著。這些袋子五顏六色的,看起來就很喜慶。然後再把雞蛋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樣就能夠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
端午節就是人們所說的毒五月,端午節這一天又是毒五月中最毒的九日的頭一日。在過去,毒五月來臨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行男女之事。老人家認為如果在這段時間里行房事的話,那麼對男人的陽氣損耗是非常大的。
所以,非但不能夠行房事,還要吃一些補陽氣的東西。比如說喝雄黃酒,就是最典型的補充陽氣。除此之外,還會佩戴香囊,或者是插艾草,用這些來辟邪。
在台灣,端午節這天還要吃桃子、茄子以及豆子。因為在台灣有古話,吃了這幾樣東西,就能夠長命百歲。所以,不同的的確端午節吃的東西還真不一樣。
8、中國的端午節吃什麼?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9、端午節吃什麼食物?
1、粽子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粽,角狀,古時候在北方稱「角黍」。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2、雄黃酒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
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3、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及雄黃酒。也有其他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據民間說法,在正午食用五黃可以更好的驅毒避邪。
4、打糕
中國南方地區的漢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族的打糕(糍粑)是由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有帶餡的,也有無餡的,又因為流行地區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就帶有當地特色,食用方法也多種多樣。
多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如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
5、煎堆
煎堆,傳統小吃。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廣西又稱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
煎堆風味獨特,製作考究。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