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去娘家送什麼飯
1、茶葉
若是女方父母平時有喝茶的習慣,那麼可以帶上一些好茶作為禮物,送給父母,西湖、龍井、鐵觀音都是不錯的選擇。
2、保健品
如果女方的父母身體不是很好,有缺鈣、吸收不好的情況,那麼可以適當給父母帶些保健品。要注意當地風俗,畢竟有的地方認為送保健品是不吉利的。
3、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我國自古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帶上幾瓶佳釀,會讓父親眉開眼笑。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酒的保健效果也是誰喝誰知道。
4、艾草製品
民間認為艾草具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我們可以送中老年人艾草製品,比如艾條、艾草足貼、頸肩貼泡腳包之類的。
5、按摩椅、電動按摩器
中老年人難免會腰酸背痛,條件好的可以送按摩椅。如果條件達不到,送電動按摩器也是可以的。電動按摩器品種繁多,購買之前最好能了解一下老人的需求。
2、今年結婚第一年,回娘家端午節應該給父母買什麼禮品呢?
1、帶肉類或者是特產: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女兒在從回家的路上給父母帶些肉製品。這往往可能代表女兒的生活很好,因為在過去,一家人能吃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於是就延伸到現在,拿起肉就相當於一個女人在丈夫家裡過得很好。為了讓父母放心,也為了自己贏得尊重。除了一些肉製品,你還可以帶一些特色菜。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父母知道,無論他們走到哪裡,他們的孩子都會一直想著他們的父母。並且帶一些土特產到那邊去,讓自己的父母經常生吃,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婆婆也理解,你才會公平的對待兩位父母。
2、帶補品:
當回到母親的家時,帶一些補品。父母照顧一輩子,也許他們不忍心為自己的補充劑做准備,但作為孩子,這是必須考慮的。
3、帶水果:
很多父母在購物的時候想買水果,但是他們不願意買。因為問價格,太貴的話搖了搖頭就走了,是不願意。因為父母的心態總是讓他們的孩子過上好的生活。那你最好把水果帶給他們,而不是讓他們用錢去買。
4、帶酒水: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的家裡,總是少不了酒水這些東西的,到了娘家和自己的老丈人喝一杯酒,也是一種相處陪伴的方式。
5、茶葉:
若是女方父母平時有喝茶的習慣,那麼可以帶上一些好茶作為回門禮物,送給父母,西湖、龍井、鐵觀音都是不錯的選擇。
可以的,多少不重要,心意最重要,禮輕情意重。
1、送五彩粽子:
在北京地區,出家的女兒回娘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盡態極妍。而且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巧手媳婦還會編織五彩粽子,有的五彩粽子中放有中草葯,有著祝福祝壽、防疫祛病、避瘟驅毒、企盼吉祥美好的內涵,送給父母為祈福增壽。
2、送粽子、鴨蛋:
在安徽地區,除了准備粽子作為節令禮物,還要給父母送雞、魚、肉、酒。而農村小學家長要給老師送粽子、鴨蛋等禮物,以示敬重師長。在女婿回家過節,岳父還要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送太陽傘給女兒。
3、送掛包、香囊:
廣東地區的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一般在回娘家的時候,一定要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
而剛剛結婚不久的新媳婦,一定要提前以五色絲線編織掛包、香囊,到娘家送給未成年的孩子們,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4、送新衣服、新鞋子、鴨蛋:
在湖北地區,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因此,端午節甚至比春節還隆重,不僅要給父母買新衣服、新鞋子,而且准備的端午節美食也是多種多樣的。
而必不可少的一件習俗,還是在回娘家之前將鴨蛋煮熟之後,剝掉殼,然後弄成不同的顏色,帶到娘家去。
5、糕點點心:餅干糕點已經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日常休閑零食,從外觀來說,現在點心更加吸引人,它突破了傳統的圓形、方形而選擇更多的外形;從口感來說,現在點心口味眾多,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端午節可以回娘家嗎 端午節回娘家買什麼
端午節可以回娘家。
在北京地區,出家的女兒回娘家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打扮的盡態極妍。而且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巧手媳婦還會編織五彩粽子,有的五彩粽子中放有中草葯,有著祝福祝壽、防疫祛病、避瘟驅毒、企盼吉祥美好的內涵,送給父母為祈福增壽。
在湖北地區,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因此,端午節甚至比春節還隆重,不僅要給父母買新衣服、新鞋子,而且准備的端午節美食也是多種多樣的。而必不可少的一件習俗,還是在回娘家之前將鴨蛋煮熟之後,剝掉殼,然後弄成不同的顏色,帶到娘家去。
廣東地區的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一般在回娘家的時候,一定要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
而剛剛結婚不久的新媳婦,一定要提前以五色絲線編織掛包、香囊,到娘家送給未成年的孩子們,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4)端午節去娘家送什麼飯擴展資料
端午節由來
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力主聯齊抗秦,因讒被貶,流放沅、湘流域。
流放期間,屈原憂國憂民,作《天問》、書《九歌》、吟《離騷》,創「楚辭」文體,開「香草美人」先河。
因而,端午節也被稱作詩人節。楚國京都被攻破,屈原心如刀割,故國難棄,五月初五,屈原作《懷沙》,憂憤地抱石投江而死。
楚國老百姓聽到消息,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進而發展為端午食俗包粽子,煮雞蛋。人們劃龍舟也是為了驅散蛟龍不至於損傷屈原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