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棕子為什麼叫端午節
發布時間: 2023-03-21 08:09:34
1、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端午粽是怎麼來的
導語:我們知道,端午節就要吃粽子,所以把粽子叫做端午粽也無可厚非,但是,其實端午粽的含義並沒有那麼簡單,而是有特殊的意義,並不是所有粽子都被叫做端午粽的。那麼,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呢?到底端午粽是怎麼來的?我們一起來了解。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 端午粽是怎麼來的
端午粽
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稱為端午食棕,簡稱便是端午粽。
據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復一年,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那天,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劃著龍船到汨羅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關於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羅江的記載,最早應該是在南朝時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但實際上,吳均本是吳興故鄣人,並未曾去過荊楚,他所著的書中關於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內容實際上是來源於民間傳說。
但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說法便被廣為流傳。據傳,屈原,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楚國大夫。於公元前340年遭受亡國之痛,相傳,悲痛欲絕的屈原選擇了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天,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進了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人們看見了紛紛效仿,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至此以後,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流傳至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美食口味的追求,此後粽子的做法和其中所加入的食材也因地而異,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是從不曾改變的。
別國的粽子文化:
粽子
朝鮮的粽子朝鮮人在端午節這天有吃「車輪餅」的風俗,人們把鮮嫩芽
艾葉煮後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朝鮮人稱它為「車輪餅」。
日本的粽子日本人過端午節時也吃粽子,不過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公歷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狀與中國的粽子不同,其狀呈種子形。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還有一種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團,將椰絲、紅豆或綠豆餡塞入粉團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節吃方形咸粽。這種粽子是用蝦、瘦肉、鴨蛋黃、紅豆做餡,頗具閩粵風味。
緬甸的粽子緬甸人愛吃粽子,但沒有節日文化色彩和紀念活動,只是作為一種食品而已。緬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餡,香氣撲鼻,軟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新加坡的粽子新加坡人都很愛花,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都會送上幾束花,而且還會端來花汁浸染的粽子請客人來品嘗。這種花汁粽子是用綠葉包成多角形狀,只有雞蛋那麼大小,展開綠葉後,裡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綠色的米粉精製而成的,色澤誘人,吃起來味道清香可口。
馬來西亞的粽子馬來西亞,人們所做的粽子與廣東一帶的粽子有點相似,除了較常見的鮮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種外,還有豆沙和椰蓉等幾種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2、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
粽子叫做端午粽,是因為吃粽子是端午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而粽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為了表示對端午吃粽子的重視,人們就將粽子稱為「端午粽」。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
端午食粽的風俗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
傳說,在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屈原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就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了。附近的百姓聽說之後紛紛來江邊打撈屈原,卻沒有找到。為了防止江中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於是紛紛從家中拿來米團丟入江中,餵食魚蝦。後來,人們逐漸形成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慣。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