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為什麼端午節要用草洗澡

為什麼端午節要用草洗澡

發布時間: 2023-03-21 09:02:55

1、端午節為什麼要用艾葉洗澡?

端午節用干艾葉洗澡,據說可以驅邪避瘟。艾葉防瘟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因為中草葯都是就地取材的,因此艾草成為那個時候防瘟疫的“功臣”。據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艾草是一種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葯物,對呼吸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油,可驅蚊蟲,凈化空氣。中醫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效。另外,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即我們說的艾灸。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會打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

在端午節用艾葉洗澡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首先,用艾葉洗澡最好是在飯後三十分鍾,洗澡沐浴以木製的沐浴盆、沐浴桶、陶瓷浴缸、沖浪浴缸為佳。每次沐浴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一般以30分鍾為宜,水溫不宜過高。老年人、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沐浴時間應適當減少,不要太長。陰虛血熱的人不宜用艾葉洗澡。

2、端午節,用艾水洗澡的好處?

艾葉泡澡可以預防春夏季節身上長癤瘡生痱子,治療濕疹,還可以很快緩解皮膚瘙癢。「艾草浴」有驅寒氣、濕氣、除菌、止癢、潤膚、活血、通絡的好處,所以也有諺語謂「洗了艾草浴,一年身上好」。

艾草浴是指用艾草煎湯洗浴,驅寒祛毒的一種方法。艾草氣味芳香,形色可玩,成為端午節必備之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洗艾水澡也成為古代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活動。

我國自古民間就有五月初五,掛艾葉、懸菖蒲、灑雄黃、洗艾浴的習俗,特別是在許多地區新生兒及產婦也要用艾葉水洗澡,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近代。艾葉殺菌消毒、潔凈空氣,對預防疾病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為什麼端午節要用草洗澡擴展資料:

艾草主要價值:

1、葯用: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葯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葯枕頭、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2、經濟: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葯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葯。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3、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3、端午節為什麼要用艾草洗澡?

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驅散寒氣、解毒治病,艾葉有溫氣血、逐寒濕之功效,也有芳香避穢的作用。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風俗。在堂屋、床頭等處掛上艾葉,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艾草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身體健康。所以古人稱「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

(3)為什麼端午節要用草洗澡擴展資料

鮮嫩的艾芽還可以當蔬菜吃,既滿足口福,又可防病治病。根據喜好,可做成艾芽炒雞蛋、艾芽煎雞蛋、艾芽肉丸、艾芽面點、艾芽生薑末蛋湯等,既是美食,又有開胃、暖胃的作用。

陳艾葯效綿密,香氣也更醇厚。端午前後,田邊地頭艾草濟濟,正是收艾的好時節。摘了新鮮艾葉,晾乾後密封儲存,可作家常備用。那從房間某個角落不經意飄過的一縷艾香,讓人有居家的安心與妥帖。

4、過端午節時要用艾草洗澡,這是有什麼講究嗎?

端午節可以用艾草干葉洗澡,據說可以驅邪避疫。同時,艾草葉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由於中草葯是當地的原料,所以艾草成為當時鼠疫防治的英雄。現代醫學葯理學認為,艾草是一種抗菌、抗病毒葯物,因為艾草具有抑制和殺滅細菌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節日,也是我國法定的節日,端午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有各種習俗和禁忌。

端午節可以用艾草干葉洗澡,據說可以驅邪避瘟據說很久以前,按照慣例,瘟神會在端午節帶來災難。天皇懷著憐憫之心,派人到世界各地觀察民情。5月5日,皇帝的使節扮成賣油的大喊:「一個葫蘆重兩斤,兩個葫蘆重三斤」,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搶購,只有一位老人不但不買,還告訴老人,油賣完了賬是錯的,老人跟著不買油的老人說,「你是個好人今晚,瘟疫之神會降下瘟疫。你可以在屋檐下插上青蒿和菖蒲來躲避瘟疫。」老人聽到這件事,挨家挨戶地告訴所有的人。然後,在房子里種上了艾草和菖蒲。瘟疫的神不能降下瘟疫,百姓就得救了。後來,它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過去是粗俗的。

但最好在30分鍾後使用。陰虛血熱者不準使用。重度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洗澡時不宜體溫過高。兒童和孕婦不應使用艾草洗澡。艾蒿浴宜採用木盆、木盆、陶瓷浴缸、沖浪浴缸為最佳,艾蒿浴的水溫要求因人而異,不是說水溫越高越好,要稍熱舒適,每個浴缸的長度因人而異一般30分鍾為宜,但對於風濕病和關節痛患者,可適當延長,身體處於出汗狀態,最好緩解或消除沉溺於阻塞部位的感覺。

所以,過端午節時要用艾草洗澡,用艾葉洗澡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好處是益大於弊的。

5、為什麼端午節要用艾葉洗澡

<

6、端午節為什麽要用草葯洗澡?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主要是:

�9�0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9�1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9�2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9�3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還有許多辟邪、滅疫活動,與上述的衛生習俗有密切的聯系。如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為什麼五彩絲線有這麼大的威力呢?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資訊。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如《東京夢華錄))記北宋開封過端午要購,「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葯,內服可做止血劑,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蘄艾)花、銀樣鼓兒花」。是佩戴飾物。《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時賜予後妃諸臣:「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誕佩帶。」清《帝京歲時紀勝》:「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發展而來)、粽子、蒜頭、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清嘉錄》中記有另一種健人:「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領下的帶子)、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人插鬃,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婦女也於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驅邪,又兼裝飾。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

至今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馬大勇《節令瑣談》)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