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芋頭
1、為什麼上海中秋節要吃烤鴨芋頭和毛豆?有什麼講究嗎?
上海人過中秋特色
農歷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據《國語?周語》所載,傳說夏商周三代時就有了「秋暮夕月」之俗。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在《禮記》上有所謂「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話,說明對月亮神的崇拜是很悠久的事。不過,在漢代,這秋節還在立秋之日,並不在八月十五。晉時有中秋賞月之舉,卻未成為習俗流傳。唐代盛行中秋賞月,有歐陽詹的《長安玩月詩》的序文可證。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約在宋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即便是貧窮的市民,當此之際也會「解衣市酒,勉強迎歡」。
「一年明月今宵多」,這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中秋時節,從我國北方大陸吹來的乾冷氣流迫使夏節以來迴避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氣團向南退走,這時空中雲霧減少。加以氣溫逐漸降低,空氣上下對流的現象減弱,地面附近的塵埃很難升起,因此出現碧空如洗、月色皎潔的景象。如此看來俗話說的「月到中秋分外明」,就不能說沒有一點科學道理了。
中秋節的景物,主要是月亮和桂花。唐代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關於月亮的神話,我國古代早就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以及唐明皇游月宵等故事。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說月中廣寒官,「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確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中秋的主要節令食物就是月餅和桂花酒了。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說,民間「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元朝時候,月餅巳成為中秋節必吃的美點。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於統治者監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於是利用中秋節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援北斗兮酌桂槳」,「奠桂酒兮椒槳」,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製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或者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葯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系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上海縣、嘉定縣有諺語:「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縣的諺語則說:「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2、上海人中秋節為什麼要吃鴨子,毛豆和芋艿?
芋艿,江浙一帶中秋節有吃芋艿的習俗,農歷八月正好是芋艿上市時節,而且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鴨子,在乾燥的秋季吃鴨子,也是對身體頗有裨益。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
秋分曾是中秋節,歡聚同食慶豐收
民間故事中,關於中秋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許多人認為中秋節就是源自這個上古神話傳說。的確,中秋節的習俗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起源卻比神話更早——源自古代人民日常對天象的崇拜。
越是不了解的東西越神秘,越神秘的東西越容易被賦予想像中的神力和崇拜。古代,大家認為最神秘的東西就是天象,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就是先民最早的崇拜對象,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都與之相關,比如七夕節、中秋節等。
「中秋一詞,最早在《周禮》中出現,唐代就已經有很多相關詩詞,宋代以後日漸盛行,成為了我國闔家團圓,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北京博物館學會非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彩萍老師介紹,中秋節,顧名思義,是仲秋之中的節日。農歷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也被稱作仲秋。最早的中秋節就在八月,但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秋分。
在古代,農耕順應四季,只有秋天是物產最豐富的豐收季節。秋分時節,瓜果成熟,五穀豐收,大家選在這個時候相聚,擺上一桌瓜果,做上一鍋新糧做的飯,先祭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再歡聚同食以慶豐收。因為有著祭月的習俗,所以秋分這天也被稱作祭月節。
3、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毛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那麼你知道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嗎,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吧,希望我能夠幫助到你們。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1在上海地區很多人會在中秋節這一天吃毛豆,其實毛豆在上海地區的讀音叫做毛豆莢,尤其是家裡面有小孩子的,給小孩子吃毛豆的話,是希望小孩子能夠身體健健康康的,有著非常美好的吉祥的寓意,並且希望自己家裡面的人口更加的興旺,老人希望膝下的子孫越來越多。
中秋節都吃哪些傳統食物
1、吃月餅
在中秋節這一天,其他的食物我們都可以不知道,但是不能不知道月餅,月餅是全國統一的傳統食物,並且月餅在我國傳統食物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月餅的外形是圓形的,和當天的月亮非常的相似,吃月餅欣賞月亮是必備的傳統活動,吃月餅也有著美好的寓意,希望家人們一直都可以團圓,生活也能夠一直圓滿下去。
2、吃螃蟹
在部分地區會在中秋節這一天吃螃蟹,尤其是蘇州地區,陽澄湖大閘蟹是非常有名的,然而在中秋節的配陸好前後是大閘蟹最肥美的時候。對於喜歡吃大閘蟹的人們來說,一定不要錯過在中秋節的時候多購買一些大閘蟹,分享給親朋好友一起品嘗。
3、吃葡萄
北方地區也有著吃葡萄吃月餅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欣賞悉唯著美麗的月月亮的同時,還要吃一些葡萄,這也可能是因為葡萄的形狀和當天晚上的月亮非常的'相似。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一個毛豆裡面會有很多的毛豆顆粒,這也就意味著希望自己的家人們可以一直生活的圓圓滿滿,並且一些上海地區的老人們自然也希望自己家裡面的孩子可以多生一些孫子孫女,形成兒需要孫多子多福的寓意。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2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中秋以前叫忠秋的,意思是豐收的季節,在古代每當豐收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宴的,全國上下慶祝。這樣就慢慢的傳下來了。 後來再加上一典故,就有了團圓的意含意。
毛豆中的脂肪含量明顯高於其它種類的蔬菜,但其中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人體必需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它們可以改善脂肪代謝,有助於降低人體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毛豆中的卵磷脂是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之一,有助於改善大腦的記憶力和智力水平。毛豆中還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不僅能改善便秘,還有利於血壓和膽固醇的降低。
毛豆中的鉀含量很高,夏天常吃,可以幫助彌補因出汗過多而導致的鉀流失,從而緩解由於鉀的流失而引起的疲乏無力和食慾下降。毛豆中的鐵易於吸收,可以作為兒童補充鐵的食物之一。
此外,毛豆中含有微量功能性成分黃酮類化合物,特別是大豆異黃酮,被稱為天然植物雌激素,在人體內具有雌激素作用,可以改善婦女更年期的不適,防治骨質疏鬆。毛豆中含有能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化合物,從而起到降血脂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
毛豆營養豐富均衡,含有有益的活性成分,經常食用,對女性保持苗條身材作用顯著;對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有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建議大家不妨在此時節多吃點毛豆,還可以彌補因肉蛋類攝入少而導致的蛋白質攝入的不足。
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3中秋節吃芋艿毛豆什麼意思
在上海、江浙等地方在中秋節有吃芋艿的習慣,農歷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節,而且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吃毛豆的說法更為趣,有一種說法是在江浙一帶,毛豆被稱作毛豆莢,而莢諧音「佳」、「吉」等字,因此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多年從事民俗學研究的上海市民俗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則認為,豆莢里排列整齊的豆子象徵著「兄弟姐妹團結一致」,更體現了中秋佳節團圓的意蘊。
除了芋艿和毛豆,愛吃的江南人還喜歡的應季食物有菱角(據說吃菱角能讓孩子聰明伶俐)、雞頭米、培鉛蓮藕(據說藕諧音「偶」,具有成雙成對,期盼美好愛情的寓意)、石榴(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寓意)、南瓜等等。在蘇州地區,中秋的桂花也是一道好佐料,有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糖芋艿。
江浙一帶中秋習俗
走月
走月是江浙一帶的賞月習俗,走月除了寓意美好團圓外,還有一種寓意,這種寓意的主要來源於舊時南京人,相傳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說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放燃寶塔燈
燒寶塔燈習俗的來源於唐玄宗對大明寺棲靈塔的喜愛。相傳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揚州,看到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外形獨特、設計巧妙,玄宗甚是喜愛。於是,每逢到了中秋佳節,皇宮里到處供奉揚州棲靈寶塔燈。
後來,揚州人為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並把它作為中秋夜的吉祥物。從此,點寶塔燈敬月便成了揚州城裡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點寶塔燈敬月,是揚州人獨有的風俗習慣,塔燈用紙紮成,也有用琉璃做的。
燒天香
燒天香的習俗由來已久,人們祈求幸福美滿,安寧順利。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由來,只是從小每年都這么經歷著,這蘊藏著多少人的美好回憶,這不也是人們燒天香祈求之一嗎?燒天香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如無錫人過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極了。晚上,一家人要盡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以及在天井或院子里「燒天香」拜月亮、齋月宮。
江浙一帶有燒斗香祀月的習俗,也稱「點天香」、「燒天香」或「上天香」。斗香是一種大香斗,四方,上大下小,形似量斗,因在香上加糊紙斗,故稱「斗香」。
在中秋之夜,於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有的還插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或者在其四周糊紗絹,繪有月宮亭台樓閣或寫有「月圓人壽」之類的剪紙金字。香斗中央豎起一炷高香,上粗下細,二尺來高,正麵糊有紙糊牌坊,飛檐翹角,金光閃耀,牌坊兩側綴以楹聯匾額,還插有彩色旌旗等裝飾放在庭院里的供桌上,可連續燒幾個時辰。
老人們說,「燒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賜給人間太平安寧,保佑親人永不分離。所以,燒天香也是一種比較講究的祭祀,因此也有一些事項要注意。在無錫地區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婦女兒童拜月。燒天香後,大人就將月餅、乾果分給孩子吃,一些頑皮的孩子還會從村頭跑到村尾,向鄰居討些自家沒有的果品嘗嘗。
4、中秋節為什麼吃毛豆芋艿
毛豆在上海話中讀毛豆莢,有吉音,寓意吉祥,多子多孫。
芋艿,形狀是圓的,意為團圓,也有好運來的諧音。
5、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毛豆芋艿?有什麼故事嗎?
中秋節吃芋頭盛行於南方,據說是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指元朝統治者韃靼人)的歷史故事悔旁乎。當初漢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是在八啟轎月十五夜晚,漢人在殺韃子起義後,便以其碧悉頭祭月,後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據說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就由此保留下來。
中秋節吃毛豆,眼睛會變亮的
6、中秋節為什麼要吃芋艿和毛豆啊?
吃紅菱——有「洪福」
據陶思炎教授介紹,中秋拜月是自古有之的傳統,祈求月圓人圓,或多生多育,或早步蟾宮。而拜月時的供品,就是月餅和瓜果。供案上放的果蔬,北方有蘋果、葡萄、棗子等,而南方則供芋頭、紅菱、石榴、毛豆等。「這些不但是江蘇地區的時令果蔬,而且還有象徵意義。」芋頭象徵相遇,紅菱象徵洪福,石榴多子,以此祈求生育,而毛豆則是用來喂月亮里的玉兔。拜完月,這些供品就可以吃了,因此流傳下來的中秋節食品就是吃月餅
和這些有象徵意義的果蔬。
「月餅在中國民俗中象徵團圓、吉祥,是我們寄託節日情結的文化符號,盡管含油、含糖,人們不愛多吃,但是還要繼續吃,以此感受我們的節日。」而對於月餅的「異化」——過度包裝和融入西方元素,陶思炎認為要加以畢掘引導,衫乎「月餅的奢華之風是與中華傳統美德背道而馳的手塌核,要通過市民的選擇來引導商家改正錯誤。」這個是南方的習俗 我們江蘇就是這樣的
7、上海中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海中秋吃的傳統食物如下:
1、芋頭。中秋節期間,除了吃月餅和鴨子,上海人還吃芋頭。有的把芋頭放到老鴨湯里,再加一些扁尖的竹筍吃,有的直接用畢緩喚蔥油炒。芋頭是通過鱗莖繁殖的植物,象徵「母子相互依賴」。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具有美好的意義。在江南方言中,芋頭的諧音是「全運」。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不僅可以品嘗到味道,還可以表示吉祥。
2、毛豆。《上海縣志》有句俗語「八月半,也是芋頭生日和毛豆生日」。慶祝中秋節,每個人都必須使用「毛豆莢烤芋頭」。毛豆是從當地哪喚的「牛大扁」那裡產生的,這種毛豆的豆是扁平而又肥的,好像它們被牛踩過一樣,味道有點甜。毛豆中有幾種豆子,也象徵著兄弟姐妹的團結,毛豆在當地也被稱為毛豆莢,食用毛豆希望是吉祥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3、八寶鴨。上海人重視健康保護。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有益,這是鴨子飽滿的時候,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成為上海的傳統習俗。
4、月餅。在中秋吃月餅象徵團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詩句中,到了清朝,開始有許多詩詞體現這一寓意手凱。清代上海人秦榮光作的《上海縣竹枝詞》中有一首這樣寫道:中秋賞月競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禮斗香還燒大斗,南園向最盛香煙。
8、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
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
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不同的地掘旁方有不同的習俗,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團圓佳節,除了我們熟悉的吃月餅以外,有的地方也有吃鴨子芋艿等食物,那麼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呢?
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1江浙一帶中秋節有吃鴨子毛豆芋艿的習俗,農歷八月正好是芋艿上市時節,而且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鴨子,在乾燥的秋季吃鴨子,也是對身體頗有裨益。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
秋分曾是中秋節,歡聚同食慶豐收
民間故事中,關於中秋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許多人認為中秋節就是源自這個上古神話傳說。的確,中秋節的習俗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起源卻比神話更早——源自古代人民日常對天象的崇拜。
越是不了解的東西越神秘,越神秘的東西越容易被賦予想像中的神力和崇拜。
古代,大家認為最神秘的東西就是天象,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就是先民最早的崇拜對象,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都與之相關,比如七夕節、中秋節等。
「中秋一詞,最早在《周禮》中出現,唐代就已經有很多相關詩詞,宋代以後日漸盛行,成為了我國闔家團圓,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北京博物館學會非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彩萍老師介紹,中秋節,顧名思義,是仲秋之中的節日。農歷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也被稱作仲秋。最早的中秋節就在八月,但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秋分。
在古代,農耕順應四季,只有秋天是物產最豐富的豐收季節。
秋分時節,瓜果成熟,五穀豐收,大家選在這個時候相聚,擺上一桌瓜果,做上一鍋新糧做的飯,先祭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再歡聚同食以慶豐收。因為有著祭月的習俗,所以秋分這天也被稱作祭月節。
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2在上海、江浙等地方在中秋節有吃芋艿的習慣,農歷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節,而且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吃毛豆的說法更為趣,有一種說法是在江浙一帶,毛豆被稱作毛豆莢,而莢諧音「佳」、「吉」等字,因此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多年從事民俗學研究的上海市民俗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則認為,豆莢里排列整齊的豆子象徵著「兄弟姐妹團結一致」,更體現了中秋佳節團圓的意蘊。
除了芋艿和毛豆,愛吃的江南人還喜歡的應季食物有菱角(據說吃菱角能讓孩子聰明伶俐)、雞頭米、蓮藕(據說藕諧音「偶」,具有成雙成對,期盼美好愛情的昌岩寓意)、石榴(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寓意)、南瓜等等。在蘇州地區,中秋的桂花也是一道好佐料,有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糖芋艿。
江浙一帶中秋習俗
走月
走月是江浙一帶的賞月習俗,走月除了寓意美好團圓外,還有一種寓意,這種寓意的主要來源於舊時南京人,相傳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說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放燃寶塔燈
燒寶塔燈習俗的來源於唐玄宗對大明寺棲靈塔的喜愛。相傳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揚州,看到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外形獨特、設計巧妙,玄宗甚是喜愛。於是,每逢到了中秋佳節,皇宮里到處供奉揚州棲靈寶塔燈。
後來,揚州人為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並把它作為中秋夜的吉祥物。從此,點寶耐散御塔燈敬月便成了揚州城裡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點寶塔燈敬月,是揚州人獨有的風俗習慣,塔燈用紙紮成,也有用琉璃做的。
燒天香
燒天香的習俗由來已久,人們祈求幸福美滿,安寧順利。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由來,只是從小每年都這么經歷著,這蘊藏著多少人的美好回憶,這不也是人們燒天香祈求之一嗎?燒天香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如無錫人過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極了。晚上,一家人要盡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以及在天井或院子里「燒天香」拜月亮、齋月宮。
江浙一帶有燒斗香祀月的習俗,也稱「點天香」、「燒天香」或「上天香」。斗香是一種大香斗,四方,上大下小,形似量斗,因在香上加糊紙斗,故稱「斗香」。
在中秋之夜,於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有的還插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或者在其四周糊紗絹,繪有月宮亭台樓閣或寫有「月圓人壽」之類的剪紙金字。香斗中央豎起一炷高香,上粗下細,二尺來高,正麵糊有紙糊牌坊,飛檐翹角,金光閃耀,牌坊兩側綴以楹聯匾額,還插有彩色旌旗等裝飾放在庭院里的供桌上,可連續燒幾個時辰。
老人們說,「燒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賜給人間太平安寧,保佑親人永不分離。所以,燒天香也是一種比較講究的祭祀,因此也有一些事項要注意。在無錫地區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婦女兒童拜月。燒天香後,大人就將月餅、乾果分給孩子吃,一些頑皮的孩子還會從村頭跑到村尾,向鄰居討些自家沒有的果品嘗嘗。
中秋吃鴨子毛豆芋艿是哪裡3芋艿的功效與作用
1、芋艿的葯性
中醫認為芋艿是一種味甘,味辛、性平的一種食物,還有點小毒。
2、芋艿的功效
(1)芋艿有消炎鎮痛的作用
(2)同時芋艿也有很不鐕 的補氣益腎的作有
(3)芋艿可以用來治療胃痛和痢疾
(4)芋艿可以用來治療慢性腎炎
(5)芋艿的營養也很豐富的,芋艿含有大量的醣類和膳食纖維,芋艿還大量的.維生素B群,還有很多礦物質元素如鉀、鈣、鋅等,芋艿有很強的益胃和寬腸的作用,芋艿的通便效果特別好
(6)芋艿很強的解毒作用,可以消除腫痛,可以化痰。芋艿對於美容養顏和烏黑頭發是有好處的。
(7)芋艿可以保護牙齒,同時也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芋艿是很不錯的抗癌物質。
3、芋艿的食用禁忌
敏性體質者最好不可吃芋艿,一些小兒食滯或者是胃納欠佳的禁吃芋艿,同進芋艿對於糖尿病患者也沒好處,有;同時食滯胃痛的和腸胃濕熱者忌食芋頭。
芋艿也叫芋頭,是一種多年生塊莖植物,多生長在水中,它的葉子和根在收取以後都能供人類食用。不過平時人們食用芋艿多以食用它的根莖為主,就它肉質細嫩,能為人體補充豐富營養也能減肥瘦身,預防肥胖。下面是對芋艿功效的具體介紹,能讓大家知道它的具體功效也能讓大家對它的營養價值多一些了解。
芋艿的功效與作用
1、提高人體免疫力
增強人體免疫力是芋艿這種食材的重要功效,它不單能促進人體內免疫細胞再生,並能增強人體內免疫球蛋白的活性,而且還能阻止放療化療等有害物質對人體產生傷害,經常食用可以維持人體免疫系統健康。
2、解毒防癌
芋艿中含有天然的防癌成分,這種食材中含有的黏液蛋白在進入人體以後能轉化成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並能提高人體的解毒功能,人們食用它以後,不單能促進人體內有毒物質代謝,並能阻止人體細胞癌變,降低癌症發病率。
3、補中益氣
芋艿還是一種能補中益氣的食材,它含有的黏液皂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在被人體吸收以後,都能增強人體各器官功能,並能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同時,它也能預防人體因缺少某些維生素而出現疾病,對人類的中氣下陷體質虛弱以及中氣不足等症都有明顯調理作用。
芋艿的營養價值
1、芋艿還有大量粘液蛋白,這種物質對維持人體健康有極大好處,它不單能促進人體內免疫球蛋白再生,並能增強人體的解毒能力,是芋艿能預防癌症的重要原因。
2、芋艿中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鐵和鉀以及鎂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它還含有一些葉酸和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和皂苷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這些物質被人體吸收以後能提高身體各器官功能,經常食用能讓人體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9、老上海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毛豆、鴨子和芋頭?
關於鴨子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斗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當然秋季吃鴨子對身體頗有裨益。關於芋艿在上海、江浙等地方在中秋節有吃芋艿的習慣。小時候,以前每當一盆芋艿一上飯桌,十個兄弟姐妹就你爭我奪的一搶而空。每個人手上拿著一個雞蛋大小的圓圓芋頭,用手撕下那一層層的皮,露出白嫩嫩的芋肉,將一頭蘸滿糖,一口咬下,滿口甜甜酥嫩的口感,簡直棒極了!農歷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節,而且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關於毛豆在江浙一帶中秋節除了芋艿外還會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