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掛艾葉飲雄黃酒有什麼作用

端午節掛艾葉飲雄黃酒有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 2023-03-24 00:35:54

1、端午節插的艾草有什麼用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可叢敗以治病防病。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古人插艾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滲陪顫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亂纖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更多關於端午節插的艾草有什麼用,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5c90a1161611327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2、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用黃酒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中國民間有句「早端午,晚中秋」。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中國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古代長江流域非常流行。

一般雄黃酒只在白酒或自製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製成,沒有純飲料。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五毒的功效。古代沒有碘等消毒劑時,用雄黃泡酒可以解毒止癢。未達到飲酒年齡的兒童,成人在額頭、耳朵、鼻子、手腳等部位塗抹雄黃酒,用於消毒和防止疾病和昆蟲叮咬。

古詩詞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孩子們拿著艾葉,披上菖蒲,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下「王」字,辟邪防病。角落、床下等撒雄黃酒,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端午節期間及節後,氣候炎熱,蒼蠅蟲飛,有毒氣體上升,疾病萌發。古人認為,人吃全穀物是在患各種疾病,從口入的病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在與各種疾病的長期斗爭中,人們發現喝雄黃酒,戴香囊可以驅邪解毒,這有其醫學原理。要說香囊,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人們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用雄黃來製作雄黃酒。《清嘉錄》記錄:「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黃。雄黃,橙紅色,可入葯緩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酒。以前建寧幾乎在家做雄黃酒,但大部分都是男人喝的,有些會喝的女人也喝了一些。孩子喝不了,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塗在孩子的臉上、耳朵上、耳朵上、手掌上、腳上。後來人們把艾葉、熏草等原料加入到雄黃中,做成香包給婦女兒童佩戴。

據說屈原投河後,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在河中被魚龍咬傷,紛紛往河裡扔餃子和鹹蛋。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的酒,倒進河裡,說要葯打暈魚龍。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包在孩子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擦七竅。讓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像屈原那樣傷害靈魂純潔的孩子。據說這是端午節人們喝雄黃酒的由來。



3、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棗蘆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績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對人體有無害?
ybxmf/...page=1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了數千年的民謠便是對端午習俗的總結。不過在端午的這一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船外,我國民間還有飲雄黃酒、懸艾草、簪菖蒲、掛鍾馗、戴香包等多為祛邪健身習俗。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鉛襲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端午凳激帶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

sohu.easytour/travel/Colligate/17079.aspx

端午節習俗之 喝雄黃酒驅邪消疫

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還是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
端午節一般都有一個傳統喝雄黃酒..但雄黃酒對人體有什麼壞處.有什麼好處.
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由於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於直接內服,一般內服多入丸、散劑。 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滿意請採納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草和蒼蒲,有何喻意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葯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援,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
端午喝雄黃酒雄黃是什麼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

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由於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於直接內服,一般內服多入丸、散劑。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意義
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節為什麼喝雄黃酒五十字
喝雄黃酒好像是為了去災去病。
在端午節那天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吃粽子
這是南方的習俗,為紀念屈原,不過粽子實在太好吃,後來流傳到北方,也沒聽說北方人端午喝雄黃酒的。

4、端午節時灑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灑雄黃酒、喝雄黃酒,是自古以來的節日習俗。但是意義是什麼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影視劇中也有這樣的演繹。在《新白娘子傳奇》中 ,白素貞端午節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沒想到竟是一條千年的蛇妖,把許仙活活的嚇死過去。其實灑雄黃酒的目的也是一樣的——驅邪驅蟲蛇。

由來

 相傳在端午節灑雄黃酒是為了紀念屈原,他抱石投江之後,百姓怕他的肉身被蟲蛇吃掉,往江中投放粽子、咸鴨蛋。甚至有懂得葯理的老者,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目的是葯暈蛟龍,不讓它傷害屈原的屍體。

後來的傳說就極具傳奇色彩了,傳說真的有蛟龍被葯暈了浮上來,還被當地的老百姓挑了龍筋當成手鏈綁在了小孩們的手上,最後再用雄黃酒塗抹小孩的額頭七竅,說是能防蛇蟲。這些都是傳說而已,但是給端午節和雄黃酒都添加 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現實意義

 實際上端午節附近被稱為「毒月」,氣溫上升,蛇蟲復甦,很容易傳播疫病,喝雄黃酒、灑雄黃酒都是為了避免被蛇蟲咬傷。而且古時候把疫病看作一種邪門的事情,所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驅邪。

而且雄黃酒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為濕熱起的疹子、被蟲蛇咬傷的部位,塗抹也有很好的作用。小孩子因為不能飲酒,所以才用塗抹的方式。古代醫療水平落後,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確保健康度過這個時段。

深層意義

 其實從這些淵源中也能看到,比如紀念屈原,是人們對古代文人風骨以及愛國之心的敬畏;葯暈蛟龍,並把蛟龍破皮抽筋當手鏈,這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恐懼,並希望戰勝自然的願望。

比如我家過節,不管是否真的食用,但是 「五黃 」是一定要 擺上桌的,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以及雄黃酒。不見得真的愛吃,但是擺在桌子上就是圖個好彩頭,逐漸也就成為了過節的儀式感。

溫馨提示

雖然咱們的傳統習俗就是端午節喝雄黃酒,但是醫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不需要通過喝雄黃酒來驅趕蟲蛇了。況且雄黃酒本質上畢竟是葯,是葯三分毒,隨便喝很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還是要慎重飲用。

5、端午塗飲雄黃酒意義

端午塗飲雄黃酒,被古人作為一種防病避瘟的預防措施,避鬼邪、殺百毒;這一天大人也會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面龐、耳鼻、額頭及手足心皮塌等處,以求使孩子免受毒蟲、蛇蠍傷害;同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也是希望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節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殲宴祀的節儀,人們通過祭龍,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燃改圓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6、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7、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古人把端午當天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

8、浸龍舟水

端午前後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10、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等字樣,然後掛在門上塗上硃砂用來避邪。

6、古人端午塗飲雄黃酒的意義

1、在古代的中國,到了端午都有著塗飲雄黃酒的習俗,古代人認為,雄黃酒有著可避邪驅瘟的作用,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所以喝雄黃酒使必須要慎用。

2、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葯劑、殺蟲劑。

3、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櫻穗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4、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脊差卜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5、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6、中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慶燃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7、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8、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7、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艾草的其他習俗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團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廣東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將老艾草曬干留存。可以將一把干艾草塞進雞肚子里,加一些薑片,就可以用電壓力鍋蒸熟。也可以揉下艾葉蒸切好的小雞塊,普通鍋蒸熟即可。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