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具特色是什麼
1、端午節這天有什麼特色的地方美食?
端午節這天有什麼特色的地方美食?
1.綠豆糕,武漢、南靖、蕪湖、西安等地,端午節一定會吃綠豆糕的。「餅」與「高」諧音,意為「我仕途有成」,端午時和粽子一起吃,意為「高中」。對於准備高考的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願望。
2.粽子,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呈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子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小籠包和饅頭。因為端午節的時候,當地小麥成熟,過去條件不好,孩子多。所以最好用小麥粉做饅頭和小籠包,而且只能在端午節的時候做。
3.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因為這些地方有吃大蒜蛋的習俗,大蒜蛋製作起來不復雜,將大蒜和雞蛋同煮,煮好了當早餐吃,據說可以避「五毒」,對身體有益。
4.烤鴨,「五紅」的第一個是烤鴨。關注端午節的人會准備烤鴨。那麼,為什麼又要吃烤鴨呢?因為端午節預示著夏天的到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而鴨肉性寒,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的作用,所以端午節吃鴨肉預示著整個夏天都可以度過。所以夏天可以偶爾吃點鴨肉,消暑利尿。
5.煎堆,煎堆,又稱麻球、麻球等。是將麵粉、糯米粉或紅薯粉和白糖混合成糊狀,放入煎鍋中煎炸而成。有嚼勁,特別甜。晉江地區家家戶戶端午節都要吃煎堆的。相傳在古代,是閩南端午節前後的雨季。人們說上帝打破了一個洞,必須彌補它。吃完煎堆端午節的時候,雨停了,人們都說天更好了,這個吃貨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端午節主要特點是什麼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曾有人做過統計,它的名稱、叫法超過二十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州謹涵有關系。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冊銀基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乾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一大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個小游戲,就是吃完粽子會比較一下各自解下粽葉的長度,粽葉長一些的那個人就算勝了,所以就有「解粽節」之稱。搏納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亦提到:「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3、端午節的特色食物及傳統活動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特色食物及傳統活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特色食物
1、粽子
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5、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6、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7、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肆讓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8、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9、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10、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11、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2、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3、並銀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准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4、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並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裂蔽局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15、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16、咸鴨蛋
雖然很多人平時也會吃,但是端午吃咸鴨蛋可是有寓意的。古時候5月被重置為毒月,吃咸鴨蛋是為了避五毒,五毒是指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
17、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因為端午節一直有五毒之說法,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端午節做麻花的習俗,因為麻花也叫麻糖,這一天讓小孩吃麻糖來粘嘴就不會說不吉利的話,以保安康,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18、百根
百根,就是各種端午前後才能食用的草根樹皮的統稱,有茴香根、雞刺根、小紅蒜、重樓、何首烏、理肺散、滿山香、牛膝、當歸、牛蒡子根、天冬………這些生形色各異、療效不一的「葯根根」,組成了雲南獨具特色的端午「百根」。每逢端午節,雲南普洱、思茅地區的大街小巷便開始擺滿了種類繁多的百根。
採摘好的百根和本地土雞燉煮,風味獨特,並沒有葯材常有的苦味,反而十分鮮香。端午食用百根雞湯,應該和古時候西南一帶的瘴癘環境有關,選在端午食用,也是因為端午時節正是一年中毒瘴最重的時候,和其他地方要驅五毒是同樣的道理。
19、餾米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餾米是風靡於山西太原、晉中、呂梁等一帶家喻戶曉、老少皆宜的美食,因工藝考究、營養豐富、文化深厚,三晉兒女千古年來一直作為趕集、廟會待客、婚喪嫁娶早餐、端午、臘八的核心美食。
20、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禦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
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艷,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吃粽子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戴香包
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艷,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掛艾草和菖蒲的寓意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城市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端午節掛艾草祛病防病了。如果家中有艾益生艾灸儀器的朋友,可以在家做艾灸,可以達到更好地驅寒祛濕,活血排毒,通經活絡,祛病防病,保健養生的作用。另外,用完的艾餅通過燃燒熏房間,還可以驅蚊驅蟲。
4、端午節有哪些特點
端午節有掛菖蒲、掛艾草、躲午、鬥草、佩香囊、掛五色絲線、避五毒等特點。
1、掛菖蒲、艾草: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要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
2、躲午:躲端午簡稱躲午,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出嫁的女兒回家躲端午的習俗。
3、鬥草:鬥草分為武鬥和文斗,是端午節最常見的民俗活動。武鬥是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文斗就是事先制定規則然後對出花草名。
4、佩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成各種不同形狀。
5、掛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6、避五毒:人們在端午這天把餅上印上蟾蜍、蛇、蜈蚣、蠍子、壁虎五種毒蟲,端午當天吃下去。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5、端午節有什麼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為紀念屈原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因此形成了風俗(習俗)。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6、端午節的特點
端午節的特點是很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1、粽子: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7、端午節有哪些特色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8、端午節特色活動有哪些?
1、賽龍舟。據說,端午節的由來是和古代詩人屈原有關,當時屈原悲痛欲絕投江自盡,當地百姓劃船去打撈但終究沒有找到屍體。後來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2、吃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也依然和屈原有關。百姓們因為打撈不到屈原屍體,擔心江中的河蝦會吃掉他的身體,於是就將米團投入江中喂飽魚蝦。因此,就有了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3、喝雄黃酒。雄黃酒有驅蟲解毒的功效,多喝還能養顏美容。端午節喝雄黃酒,寓意驅除病魔,平安健康。
4、掛紅鴨蛋。紅鴨蛋,就是把鴨蛋蒸熟後用一種草腌製成紅色表皮。再用紅色絲線製成一個口袋把紅鴨蛋裝進去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
5、佩香囊。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南方地區多為掛紅鴨蛋,而北方地區則是佩香囊。香囊內放著硃砂、雄黃、香料等,佩戴身上有辟邪驅魔的作用。
6、插艾葉菖蒲。清明節的習俗是插柳,而端午節則是插艾葉或者菖蒲,一般插在門前房梁或門把邊上。艾葉和菖蒲都是很好的中葯材,性涼味苦,待風干後可取下用以泡水飲用,有益身心健康。
(8)端午節最具特色是什麼擴展資料:
時移世易,俗與世變。當今中國加速由傳統農耕社會邁入現代工商社會,許多基於農耕生活形成的端午習俗逐步淡化甚至徹底消失。比如,在城鎮里,人們或許還會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親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戶戶掛菖蒲、薰蒼術的現象幾近於絕跡,就連賽龍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紀念活動,也開始變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業化。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發生碰撞,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外來節日文化競爭,端午節也不例外。比如,明天是端午節,後天則是由西方傳來的「父親節」。許多趕時髦、愛熱鬧的年輕人,似乎更喜歡過帶有異域情調的「父親節」,而不是最具本土風情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