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在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1、湛江端午節習俗是什麼?
湛江端午節習俗是吃粽子、掛艾草、洗葯浴、賽龍舟。
湛江的端午節也稱五月節,一般五月初一就開始了,五月初一吃桃子,早上用艾葉揉汁放水裡洗臉,晚上用艾葉和其他葯草混合了煲水洗澡;
初五殺雞、鴨拜神、拜祖宗,吃粽子,晚上同樣用艾葉煲水洗澡,賽龍舟。
湛江民間有在端午節艾草生長時節用艾草和其他草葯煲水來洗澡的習俗,除疾去毒。
這些草葯主要是艾草、菖蒲、竹葉草、香茅、柚子葉、桃子葉、野薑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
舊時,湛江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製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
按海康縣志注釋「櫓罟」一詞說:「櫓罟多生於田塍籬落間,隨處有之,唯生於沙土者高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廢材。」
湛江中秋拜月老。在湛江一些沿海的村莊,也有中秋節當天拜神靈和祖先的活動,一般由家裡的老人,中午時分帶著烹制熟的豬肉、雞、鴨和月餅、水果等貢品;
到自家附近的廟宇或祠堂進行祭拜活動,之後把食物拿回去一家人分享,表達人們祈求健康、平安、豐衣足食、事事順利。
2、湛江的風俗!!!
作文啊,,
湛江節日風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處南國邊陲湛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顯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響,亦有濃郁的本地特色。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元宵節,也就是農歷正月十五,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歷史較長,古時雷州慶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樣隆重。傳統的元宵節以游神為中心內容,現在的內容則豐富得多。一般從月初開始村村鳴擂鑼鼓開始籌備,以元月十五最為熱鬧,也有些地區延至十六、十七,均以縣城為中心,整個活動熱鬧非凡。關於元宵活動,清代道光年間編修的《遂溪縣志》有這樣的記載:「上元張燈結綵,舞獅象雜劇游戲,作火樹,放花炮煙花,打鞦韆,賭燈謎,士庶歡游達旦」。20年代流行於遂溪一帶的元宵雷歌「東海嫁」這樣說:「遊人滿坡眼睜睜」,「幾百雙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頭上金釵總落了,真是熱鬧這元宵」之句。可見,元宵活動除了游神外,還有賽會看人、娛樂之舉。清代吳川舉人吳河光有「元宵風景正清和,游女如雲逐隊過」之名句。現在湛江各縣均有慶元宵活動,主要以縣城和古鎮為中心,以吳川縣城的規模最大,雷州縣城、廉江縣城和安鋪鎮的活動也頗有特色。鄉村有小型的放煙花、放炮竹、出燈、做大戲等活動。市區亦舉行燈展等活動。
清明時節,景色清明,是人們「追遠」的傳統節日。本市清明掃墓「拜山」,城鄉皆同,大多集中於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後數天。民間拜山活動,其主要祭品是燒豬、肥鵝、飯團、鴨蛋、蟹、餅等。機關、團體、學校亦在清明節期間集中前往祭掃烈士墓,向烈士敬獻花圈,緬懷先烈。
端午,即五月初五節,本地民間一般作為「驅邪鎮惡」之節。從初一開始,農村群眾大多在居家門楣上插艾條以「驅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掛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動物形圖符)。在城市,從初一開始大街小巷賣艾枝、草葯,市民紛紛搶購插門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時正。據說,用艾葯水洗澡能將邪氣及皮膚病沖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區舉行風箏表演或龍舟競渡,此活動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節活動,最有特色的要數廉江之古鎮安鋪。該鎮每年端午節期間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這一活動歷史悠久,長盛不衰。尤以近年來,活動的規模更加盛大,內容更為豐富,參觀者不僅有本鎮、本縣的群眾,還有許多外地來客,熱鬧非凡。
中秋節,亦為較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城市其內容主要有:一是從節前半月開始,舉行大規模月餅展銷活動,居民紛紛購買,相互送贈,以省港月餅為名貴;二是中秋之夜賞月活動,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園或游樂場所,大部分居民均湧向各活動場所,或三五個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組燒烤、吃月餅賞月,小孩則時興手提小燈籠玩耍,幾乎通宵達旦。在鄉村,村民們則是吃月餅、甜薯、芋子、豆糖之類,亦有年輕女子月下玩「浮針」,取一碗清水置於八仙桌上,拿新針輕放水面,觀察針的浮沉情況,預測婚姻。
重陽節,九月九重陽節在本市部分地區流行,為—文人節,吳川、雷州較隆重。舊時兩地文人匯集,對該節日興趣甚濃。《雷州府志》載:「重陽登高,偕於是日采葯作酒麴」。雷州西湖、三元塔、梅菉登高坡等為主要活動場所。梅菉鎮之重陽節,亦稱賽詩節,由商人捐資,五月份開始籌備,文人推出一位教師出題,參加者按題賦詩作對,八月詩稿匯於教師處評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眾、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標號廠位,在坡上搭上雅緻精巧的竹樓,張貼詩對,稱「詩社廠」。其時張燈結綵,迎獅演戲,士子登高飲酒作詩,觀者數以萬計,一連數天。此活動延續二三百年,解放後曾停辦。1985年湛江詩社吳川分社成立後,此活動恢復,詩人集會賞菊,飲酒作詩。雷州市登高之風亦盛,學校師生、各方遊人紛紛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覽,競顯豪情。這一天,市區及各縣均組織老人進行文體活動。
3、湛江端午節民俗有什麼禁忌
農歷五月時節乃天粗仿絕地交泰、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是為毒月,大迅其中更有九天是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被古人稱岩姿為九毒日,而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最不能做什麼,最要命的就是不能房事。
4、湛江風俗嘴穿針的原理是什麼?
湛江風俗嘴穿針的原理是常年練習的結果。湛江旦森悔游神嘴穿針原理類似於打耳洞,只要針夠細,速度夠快,消毒工作做得好,就不會感染流膿就不會出血的。
每年的正月十七是湛江赤坎區百姓村舉辦年例的時間,在眾多的活動中,「穿令箭」又堪稱民間一絕,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頰,是廣東湛江「年例」巡遊表演的一項傳統習俗。令箭用金屬特製,有銅、鐵、銀、不銹鋼等各種材質,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
湛江風俗
即五月初五節,湛江本地民間一般作模正為「驅邪鎮惡」之節。從初一開始,農村群眾大多在居家門楣上插艾條以「驅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掛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動物形圖符)。在城市,從初一開始大街春含小巷賣艾枝、草葯,市民紛紛搶購插門及煮水洗澡。
洗澡一般定在12時正。據說,用艾葯水洗澡能將邪氣及皮膚病沖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區舉行風箏表演或龍舟競渡,此活動與紀念屈原有關。
端午節活動,最有特色的要數廉江之古鎮安鋪。該鎮每年端午節期間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這一活動歷史悠久,長盛不衰。尤以近年來,活動的規模更加盛大,內容更為豐富,參觀者不僅有本鎮、本縣的群眾,還有許多外地來客,熱鬧非凡。
5、湛江有什麼風俗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在湛江,春節剛過,各地農村的「年例」就陸續開始了,伴著瀟瀟的春雨,在各村鎮的鄉間小道上,到處都能聽到從遠處傳來的陣陣隱約的鑼鼓聲、鞭炮聲。兒時起就聽說湛江做「年例」的風俗,其熱鬧和隆重的程度絲毫不亞於過春節。在湛江有「年例大過年」之說,大多數外出的人過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時必須要回家團聚,可見做「年例」有多麼重要。 湛江做「年例」這樣的風俗,在廣東省乃至全國並不多見,聽說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年例」的壓軸戲是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討得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
6、湛江有什麼風俗?
湛江的風俗有很多,有兩個是比較特別的:
游神。在元宵節這天把平時供在廟裡面的「老爺」抬出來,沿著村莊遊走一遍,非常的熱鬧。
點燈。點燈是家裡生了男孩的,在初八這天到廟里點燈,添丁發財的意思。
7、湛江端午節習俗的作文
家鄉的端午節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准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裡面大大的棗子,家裡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裡,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裡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8、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儀式來慶祝節日,這其中就有許多風俗值得大家去了解,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1點燈又稱上燈、添燈、升燈等,「燈」與「丁」音似,點燈(添燈)則添丁,這是一項為慶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寫入族譜的傳統民俗,隆重且熱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男孩」是點燈年俗不能變通的硬性規定,添口(生女孩)不點燈。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為了小孩的升燈,早在在春節來臨之前則開始准備。
首先是「定燈」——預定走馬燈。通常情況下,一個片區——面積不大的村落的走馬燈製作,由一個手藝人負責,按照村民所需的數據及規格籌辦,而後趕在正式升燈之前交付。
其次,見告親屬——方便贈送男童新衣服,這是上燈風俗的重要構成。
年初十前後,湛江各地的上燈年俗則陸陸續續進行。
上燈有大致的儀式,走馬燈被懸掛祠堂或象徵神廟的臨時棚之後,接下來是吊上「燈卵」且點亮內部油燈,最後道公佬協同當年上燈的家庭成員(上燈的男童及其父親,祖父健在也會參與)進行隆重的拜祭儀式。
「上燈」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寫入族譜,一方面有被集體認可及接納之意,也蘊含了各種美好的寓意,平安、順遂、聰穎、有為……
「結燈」的標志是喝過「上燈酒」。
年十六,村民會再次邀請道公佬主持「結燈」的拜祭儀式,而後取下象徵人丁興旺,家族綿延千載的「燈卵」——帶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馬燈的焚燒,最後宴請親友喝上燈酒。
在梅州,各地上燈的時間因地而異,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間,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區上燈的風俗,「請」花燈為最重要之一。
空前 上燈前一兩天,新丁家庭約定成俗地組織一隻請(買)花燈隊伍,由「丁首」帶頭——上一年最先誕生男丁的家長,在鑼鼓隊及龍燈舞獅隊的相隨之下,一路燃放鞭炮且炮聲不斷「請」燈。
花燈請回家,鄭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燈當天,「丁首」將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請出花燈,懸吊祖公廳屋樑下,並掛上象徵男丁的燈帶,燈帶的數量依據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個男丁,則五條燈帶,七個男童則七條燈帶,以此類推。
當然,「升燈」不啻純粹的將花燈升起來,事實上,升燈儀式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升燈前搶白花;升燈時放炮仗、燒煙火,也會舉行舞龍、舞獅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兩地為例,同是上燈的'傳統民俗,而「呈現」差異鮮明,可是無論形式上如何大相徑庭,其寄意始終一致,一斗虧吵為添丁之喜悅,同時希望小孩快樂、平安、出人頭地。
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燈頭」算不上一個單獨的風俗,過年要說恭喜發財;端午節少不了粽子——在特定的日期進行特定的儀式,以一個詞定義湛江「燈頭」的風俗,則類似於「打下手」——因其他各種風俗的存在而來。
所謂「燈頭」,指一個地方一年中最先添男丁(必須是男丁)的家庭在次年所需要承擔的義務。打個比方,2021年,一戶人家最先誕生男孩,那麼這戶人家將包攬2022年地方廟宇的打掃、燒香、重大節日負責燒水劏豬等等,這是「規矩」,千百年來如此,盡管最年長的村民,關於「燈頭」的由來也是模糊不清。
勿以為承擔了村集體一年的「臟活累活」的家庭是「倒霉」,適得其反,包括當事家庭在內的所有人共識一致,這是責任,更是殊榮!
首先,「添男丁」——在傳統觀念濃厚的湛江,本身意義不凡,某種程度上,「燈頭」提供了一個將喜慶之事宣揚,乃至「炫耀」的方式。
其次,無論燒水,或初一十五神廟的燒香、打掃,關乎「傳統」之事都是大事,蘊含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而這些美好的寓意「由大及小」,是普及家家戶戶的平安順遂、安居樂業……
愈親力親為,願望愈接近現實,是湛江人的共識。
順理成章的,最後少不了說觀點。
空侍細心的讀者或發現,我多次刻意重述「男丁」。
是的,「添男丁」是「燈頭」的基本條件,生育女孩沒有資格,在湛江,尤其「傳統」之上,男女是有別的。
當然,我這么說,並非認可「重男輕女」的觀念,事實上,一個延續了千百年的「風俗」,倘若以簡單的「重男輕女」剖析,是片面的。
這些年,湛江變化很大,大至動搖了原本根深蒂固的觀念,包括「燈頭」在內的許多湛江傳統民俗看似如火如荼,實則疲態顯現,8090一輩,或更年輕一代生活在一個不一樣的新時代,社會已經不限於單一「添男丁」的增加勞動力的方式,人們有了更多活下去、活得好的選擇,無論傳統民俗被賦予的最初的意義多麼美好,現如今不適用了,我們尚且積極參與的同時,內心是復雜的,有刻意也有敷衍;有篤信也有質疑;有怨言也有理解,甚至不難想像,不久的將來盪然無余。
湛江生男孩點燈的風俗3點燈儀式分為好幾個步驟
一、開燈。
開燈的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間的一天。具體日子由村裡的風水師選定,但不能晚於正月十二日。風水師根據最先出生的那個燈頭的生辰八字,來推算確定開燈的吉日。日子確定後,由祠堂負責通知各個燈頭家。
開燈之前要先搭一個燈棚。燈棚是用木板搭起來的,長八米,寬四米,高四米,像一間三十多平方大的木板屋。進門後左右兩邊的木板上還雕刻有龍鳳圖案和八仙賀壽圖。
到了開燈那天,天剛亮,有燈頭的人家就要敲起銅鑼、打起鼓去村裡的「洪聖廟」。60歲以上的老人要穿長衫,將廟里供奉的洪聖爺、洪聖媽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請下來,為神像掛紅,就是用紅布披掛在神像身上,然後迎接到燈棚里,供奉在燈棚上方正中。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擺上大香爐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燈頭們由長輩抱著,先到祠堂舉行開燈禮。開燈禮按照燈頭出生的先後順序,一家家依次舉行。每戶人家先把自家的供品擺到供桌上,供品有豬肉、雞、煎堆、茶、酒和水果。在香爐里插上香燭。這時,由長輩將油燈盞點燃,放進事先准備好的燈籠里。燈籠為八邊形的長型燈籠,直徑兩尺,高三尺。
燈籠的八個面都畫有圖畫,畫著「仙姬送子」、「五子登科」等圖案。然後眾人一齊將點亮的燈籠掛到祠堂的正樑上。最後由家人抱著燈頭跪拜祖先,一邊拜一邊敲打銅鑼。一般由燈頭的父親負責敲鑼。
拜三次之後,祠堂的儀式就結束了。接下來再去燈棚拜神。燈棚拜神的儀式跟祠堂基本相同。拜完燈棚回到家裡,每家還要在自家房屋的正樑上掛一盞燈。燈的樣式同祠堂一樣,只是要小一些。至此,開燈儀式就完成了。以後每天早晚,燈頭的家人還要去祠堂和燈棚上香叩拜,為燈盞加油。燈要一直掛到正月十九,其間一直不能熄滅。
二、搶炮頭。
這是點燈儀式中的一個慶祝、娛樂活動。時間是正月十五上午,地點在村內的廣場上。
村民們用兩張八仙桌疊起來,上面再安放一張凳子,把沖天炮立在凳子上,炮頭上掛著一個彩頭。炮仗被點著後立即沖天而起,只聽半空中一聲震響,彩頭從天而降。村民們一擁上前,爭先恐後搶奪彩頭。
誰搶到彩頭,就預示著今年有好兆頭,還會獲得一份獎品。一共要放九炮。沙尾村莫氏共分為四大房,搶到彩頭的一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慶賀。今年獲得獎品的一房人,明年又會還回同樣數量的物品來,作為明年搶炮頭的獎品。
三、酬丁禮。
農歷正月十六是舉行酬丁禮的日子。這一天要在祠堂門外的廣場上舉行大盆菜宴。這天下午五點鍾左右,在祠堂門外放三聲鞭炮,村裡的男丁聽到三聲炮響,就會自動來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製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蘿卜、芽菇、腐竹、芹菜、豬肉、門蟮干、魷魚、鴨肉等十五種,每一種原料的重量都根據全村男丁的總人數按每人四兩進行計算。由有燈頭的人家集體分攤,湊齊後交到祠堂。祠堂要一樣樣驗收過秤,保證一兩不差後,安排人製作。
製作方法是先將十五種主料分別製作成十五道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後以蘿卜作為第一道菜鋪底。將十五道菜依次一層層裝在一個大木盆里,每桌就一盆菜,稱做大盆菜宴。
四、圓燈。
這是點燈禮的一道重要程序。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九日。這天早上,
燈頭的家人帶著燈頭來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擺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點燃蠟燭,燃放鞭炮,抱著燈頭向祖宗跪拜、上香、進酒;拜完後,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門外,擺到一張桌上,以同樣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門內的土地神。圓燈儀式結束後,就可以把掛在祠堂和家裡的燈籠取下來燒掉。
五、祭龍船。
這是點燈禮的最後一道儀式。圓燈禮結束後,族裡的男丁要抬著一隻龍船,到各家各戶去拜。龍船是用竹片和稻草紮成的,5尺多長,2尺來寬。每家每戶都要把家裡不要的東西扔到船上。拜完後再把龍船拿到海邊去燒掉,表示把一年的穢氣都送進大海去了。
至此,整個點燈禮的儀式就全部完畢了。第二天,即農歷正月二十日,所有燈頭人家要到燈棚去送神。大家由族長帶領,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將洪聖爺、洪聖媽的神像送回洪聖廟去。然後,在族長主持下,族人要將燈棚拆除,把拆下的木板存放到祠堂里,等到來年點燈時再用。
點燈禮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生禮俗活動,在福田地區原有的各個村落中代代傳承不衰,已歷數百年歷史,蘊涵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也體現了先人對人類生息繁衍的崇拜與敬畏,具有人類學和民俗學價值。
同時,家族、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在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點燈禮對於增進家族、家庭的和睦,發揚愛國愛鄉、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美德,建設和諧社區有著一定的作用。
由於福田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各個村落、各個家族在港、澳、台及國外定居的人員較多,點燈禮作為紐帶,將他們緊密聯系起來。
至今,在國(境)外定居的人員生育男丁後,有的還要回來到本家族的祠堂點燈、讓子女認祖歸宗,參加家鄉組織的元宵活動,吃傳統的大盆菜,這對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華人和台、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系,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9、在吳川端午節的習俗
每到農歷五月初端午節吃粽子、用艾葉沐浴,還有江上劃龍舟鑼鼓都是吳川的習俗。
1、插艾葉葉洗瘡癩:吳川與端午節有關的活動在農歷五月初一就開始了。初一這天一大早,吳川域區各個市場都擺滿了草葯,這些草葯是新鮮採摘的,還帶著青草氣和泥土的芳香。艾草、桃葉、香茅、苦草、陌葯等十多種,紮成一束束的的,每束只賣一元或幾角。
這天人們拿艾草插門來辟邪招安,初一或初五端午節買草葯煮葯水午時為小孩潔身沐浴,據傳用五月「龍舟水」和草葯煮水鉛閉沐溶,可以洗瘡洗癩,健健康康。現在插艾葉的不多了,但洗草葯水的大有人在。
2、吃粟米籺(米濃籺)、裹粽籺:五月初一這天最熱鬧的還是賣乙的攤檔,除各地共有的古粽糍外(吳)川人叫粽子為裹粽),梅菉人還熱賣栗米籺(米濃籺)。栗米籺是用果子搗粉炊熟做成的,很像年糕,但它保持果子的天然的黃拿激拍色,有的加上糯米做成兩層的。
由於栗米一需要摻和少許食用鹼水(俗稱灰水)蒸炊才能凝結成型,因而栗米一又叫灰水一或灰籠一,栗米一以當地鴨腳栗磨粉蒸炊最為上品。黃色的栗米一色彩誘人、香氣襲人,它帶有栗子的清香和鹼水的獨特香味,再澆上黃糖煮的糖膠,又香又消羨甜,風味獨特。它和爛鑊炒粉一樣,都是梅菉近郊坡尾村人創制,有幾百年歷史,是吳川川的風味小吃。
3、扒龍船,趕「水鬼」:吳川是粵西著名的水鄉,江寬海闊,河網縱橫,自古以來水運發達賽龍舟活動歷史悠久。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沿河各村都有扒龍船的習慣(吳川人叫賽龍舟為扒龍船),直到現在,梅菉、博鋪、振文、長岐、蘭石、黃坡等地民間都經常有賽龍舟活動。
其中以梅菉為最,基本上每年端午節梅菉頭的群眾都在大塘上扒龍船,前些年還舉辦過全市性的龍舟賽,圍觀的群眾成千上萬。賽龍舟的目的意義全國各地都大同小異,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吳川亦不例外,但吳川人扒龍船還有趕「鬼」驅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