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朝鮮族的中秋節怎麼過

朝鮮族的中秋節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3-26 21:02:05

1、朝鮮族中秋節風俗

在朝鮮族中,有著「五月的農夫八月的神仙」的說法。意思是每年五月份,農人們耕種勞作,極其辛苦,到了八月,莊稼豐收,人們生活富足,像神仙般幸福快樂。所以,到了秋夕節,家家戶戶都會用當年早熟的新糧食做新米飯、松糕、打糕和蒸糕,口感濡糯香甜回味綿軟,配上新稻米釀的美酒和芋頭湯一起享用,全家和睦溫馨、其樂融融。秋夕節這天早上要按照慣例舉行茶禮祭祀先人。天亮後,家族中所有的人聚集到宗家,在過世的祖父母和父母的神位上分別張貼紙榜和遺像,由家族中的代表(一般為長子)向神位敬酒磕頭,之後全家人進早餐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人們換上盛裝,成雙結伴在自家院子或村裡比較寬廣的場院賞月,祈盼土地豐收、衣食無憂,並在月光普照的鄉間空地上玩游戲、跳傳統民族舞蹈。傳統的游戲有黃牛游戲和火燒月亮房游戲。玩黃牛游戲時,由兩個人扮成黃牛,人們牽著「老黃牛」沿街行走,到本村當年收成最好的一戶人家門口停住,主人開門喜迎「老黃牛」和鄉親們的到來,拿出美酒和米糕等美味佳餚熱情接待客人。「老黃牛」和鄉親們為主人跳農樂舞,祝福他家和整個村子來年風調雨順,再獲豐收。

2、朝鮮族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2)朝鮮族的中秋節怎麼過擴展資料;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3、朝鮮族的節日風俗

朝鮮族一年都過什麼節 有什麼習俗 詳細點 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餚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
受漢民族及文化影響,朝鮮族民間節日亦有「元旦」(春節)、「上元」(元宵節)、「上已」(農歷的3月3日)、「寒食」(清明節)、「燃燈節」(農歷4月8日)、「端午」(農歷5月5日笑橋)、「流頭日」(農歷6月5日)、「秋夕」(仲秋節)、「重九」(農歷9月9日)和「入關」 「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為一大節日。朝鮮族過節,除做節日飲食外、還根據特點,組織各種游戲和體育活動,以此取樂。如:除夕,朝鮮族以碰拿猛特有的方式慶賀,親朋歡聚一起,相互拜年,食用自製的打糕、米酒和「德固」餅湯。春節期間除唱歌跳舞外,還到田間燒火堆,以驅害蟲,婦女進行跳板、盪鞦韆等活動;清明節上墳添土;中秋節除草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
另有三個家庭節日,即抓周、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嬰兒周歲要邀請客人共同歡度嬰兒的生日;後兩個是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每逢這些節日都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隻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裡還要叼一隻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觸要做成鳥獸形。所有禮儀筵席,以祝賀老人六十大壽的「花甲」席最為講究和隆重。
朝鮮族自古以來就有尊敬老人的傳統,老人在朝鮮族內普遍地受到尊敬和優待,有著很高的家庭和社會地位。他們甚至把八月十五定為老人節。藉以表達對老人的尊敬之情。朝鮮族一向重視兒童,每年「六一」節便舉行盛大的歡慶活動,舉家參加慶賀。朝鮮族平時也十分注重孩子們的培養,不惜花重金聘請家庭教師,開發兒童智力,培養兒童的智力。
在重大節日,朝鮮族往往舉辦各種多姿多彩的游藝活動。在朝鮮族的絢麗的文化遺產中,民俗游藝占據著獨特的位置。其種類可達三百種之多,一些活動簡便易行,老少皆宜。具有代表性的有盪鞦韆、跳板、摔跤、拔河等。

盤點朝鮮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朝鮮族:
在延邊, 朝鮮族傳統的節日有春節(歲首節)、正月十五、清明、寒食、端午、中秋、冬至等;6月1日兒童節、8月15日老人節、9月3日「州慶」也是朝鮮族群眾非常看重的節日。此外,還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
回甲節是朝鮮族為誕生六十周年舉行的紀念日;回婚節是朝鮮族為結婚六十周年舉行的紀念日。每到回甲節或回婚節時,兒女、親友、鄰居都要向老人祝福祝壽。
「歲首節」即朝鮮族的春節,這是朝鮮族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之一。以前朝鮮族在過「歲首節」的時候,常常要進行拔河比賽,青少年射箭或打「石戰」,姑娘們跳跳板、盪鞦韆,兒童們放風箏。親戚朋友也盡量聚在一起,吃飯喝酒、唱歌跳舞,盡情娛樂。春節是朝鮮族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初一先祭祖,而後兒童們穿著華麗的衣裳給老人和長輩們拜年。正月十五,朝鮮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吃「五穀飯」,喝「開耳酒」。
農歷六月十五,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流頭節」。眾多朝鮮族群眾聚在一起,依照習俗舉辦祭祀、舞蹈、洗頭等活動,祝願風調雨順、身體健康。

朝鮮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 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中國朝鮮族傳統節日有元日(陰歷正月初一)、上元(陰歷五月十五)、燃燈節(陰歷四月初八)、重五(陰歷五月初五)、秋夕(陰歷八月十五)等以及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流頭節春節、正月十五、清明節、端午節、除夕節等。最為重要的當屬春節。流頭節。正月初一天亮之後,先向祖先祭祀,而後兒童們穿著華麗的衣裳向老人和長輩磕頭跪拜,祝他們健康長壽。正月十五不論男女老幼食五穀飯、喝開耳酒。喝開耳酒寓意新的一年能夠聽到更多喜訊。流頭節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每年的農歷6月15日流頭節這一天朝鮮族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節日盛裝,舉行流頭薦新,祈求豐收、流水洗頭沐浴,凈身除鬼、祝敏悔壽盡孝、流頭競技、享流頭飲食、賞流頭歌舞等活動。 流頭節起源於朝鮮族古代農耕社會,「流頭\」一詞為「東流水頭沐浴\」的簡稱,主要活動是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五日,朝鮮族婦女到向東流的河裡洗頭沐浴,祭拜農神祖先,凈身驅除雜鬼,求豐收求健康。黑龍江省牡丹江寧安一帶從事農耕的朝鮮族群眾一直保持著過「流頭節\」的習俗,歷史悠久。 其他的有9.3民俗節 。。。來源:1952年9月3日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之日,每年這一天,延邊各族人民都有慶祝活動,久而久之已成為全民的一個節日。從1992年開始,在州 *** 的直接籌劃下,這一單一的州慶日逐漸轉化為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的集慶典活動、文體活動、民族風情展覽會、經濟貿易洽談會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節。

介紹朝鮮族的起源及中秋節節日風俗習慣 你好,朝鮮族的前身就是朝鮮半島的原駐民,就是原本出現在那裡的人,然而現在的韓國人其實才是真正的朝鮮族,朝鮮人並不是真正的朝鮮族,歷史的緣故,現在朝鮮半島的南部(現在朝鮮領土部分地區)曾經被我國在唐朝和元朝佔領過,清朝朝鮮王朝也是我們的附屬國,所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人其實是中國和朝鮮族的後代,韓國人是真正的朝鮮族,剛才說到朝鮮王朝(當時朝鮮和韓國)曾經是我國的附屬國,他們自然受我國文化深遠,其實不光說朝鮮半島,日本,外蒙古,東南亞,在古代都受漢文化深遠,但是中秋節在世界上只有中國,韓國,台灣地區(中國)上有記載,至於朝鮮族是如何過中秋節的,他們的習慣和中國人很相同,一般也會家人團聚,他們的月餅可能與中國的月餅有點區別,一般他們會用年糕做成食物來慶祝,總之朝鮮族的人(朝鮮人和韓國人)的祖先其實和中國是離不開的,他們的文化也是從中國文化中提取,韓語最早其實就相當與一種方言,打個比方,就好比四川話,粵語之類的,所以他們的語言中有很多漢語音,他們的習慣也與中國人相同,近代,因為戰爭等等原因,分為了朝鮮,韓國,但是韓國他其實發展的很好,他做到了亞洲韓流,風趣的開個玩笑,一個宋朝人覺得會想不到千年以後新羅人的帥哥既然領導亞洲潮流,哈哈,希望你能採納,謝謝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 服飾風俗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朝鮮族服飾,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 *** 外,朝鮮族基本 *** 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飲食風俗
朝鮮族以為米飯為主,多為大米飯、二米飯,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朝鮮族泡菜
辣白菜,一般製法將白菜用鹽水浸泡幾天,洗後,再抹入辣椒、蔥、蒜、姜等調料。有條件時還可加蘋果、梨片等,然後窖藏,半月後便可食用。還可用蘿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麵,三分澱粉、七分面壓制而成。煮熟撈出冷卻,再用牛肉或雞肉熬湯,並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薑、味精、糖醋等製成冷麵湯,吃時再放入牛肉片、黃瓜絲、芝麻、辣椒面等適口調料。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現已不見)。
居住風俗
多居馬尾式住宅,建於近水源方便之處。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用稻草覆蓋。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門(同時也是窗),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農村在房屋東端室內養一頭大黃牛,院內放牛車及搗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鮮族已發生變化,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風格的室內設計日漸減少,一切向現代化發展。
喪葬風俗
先將屍體頭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裡擺上供品,這時趕制壽衣。家人與近親穿好喪服,男子戴麻制喪帽,女戴麻制喪圈。靈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喪者向遺體三叩首,同時帶去禮物。出殯前給死者擦身換衣,並把屍體用麻布捆三處入棺。下葬時家屬抬著死者的靈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親屬對死者要連祭三年。 近年移風易俗,也出現了深葬,火化等。
禮儀風俗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婚姻風俗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訂親後,選吉日。由男方攜佳餚至女家,由女方邀親友共同飲酒。至夜幕降臨,方撤下酒席,奏樂。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歸家,以表不忍女兒即將離家外嫁。
朝鮮族人無女方向男方索取財物的陋習,只由男方買些服裝和姑娘所愛之物相贈,以表訂親之意。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各備豐盛酒席。男方先備牛車,車上鋪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儐相,身穿禮服胸佩紅花,去女家接新娘。至女家,新郎先被推進一無人的房間--室內擺放一桌豐盛酒席,女方給新郎連斟三杯酒。其後,新......>>

朝鮮族傳統節日 網路 節慶 朝鮮族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餚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 朝鮮族春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 *** ,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朝鮮族的「花甲宴」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放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葯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葯飯以江米、蜂蜜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葯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上元節有許多游戲,過去有火炬戰、車戰、拔河等。火炬戰,即賽火,看誰的火炬最亮,燃的時間最長。車戰,是比誰的車結實。所有娛樂活動,全村人都來參加。圍觀者敲鼓助威,熱鬧異常。取勝者唱歌、跳舞,歡慶勝利。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即嬰兒周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周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周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准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陰歷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六一節:六一國際兒童節在延邊已演化成新的全民節日。在延邊,人們把「六一」兒童節活動當成一項重大的愛幼活動。「六一」這一天,往往萬人空巷,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湧向公園進行游園活動。 除了......>>

朝鮮族的民族節日民族故事民族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一年主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等。

各個民族的節日習俗 網路民族節日詞條
=====================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節日簡介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之多,難以計數。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並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眾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為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關系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盡管各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過節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共同特點。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於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1]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民族節日多出於民間傳說故事,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紀念故事中的人和事,產生了本民族的節日。[2]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歷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歷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曬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

朝鮮族習俗有哪些 (1)服飾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 *** 外,朝鮮族基本 *** 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2)飲食
朝鮮族以為米飯為主,多為大米飯、二米飯,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
辣白菜,一般製法將白菜用鹽水浸泡幾天,洗後,再抹入辣椒、蔥、蒜、姜等調料。有條件時還可加蘋果、梨片等,然後窖藏,半月後便可食用。還可用蘿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麵,三分澱粉、七分面壓制而成。煮熟撈出冷卻,再用牛肉或雞肉熬湯,並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薑、味精、糖醋等製成冷麵湯,吃時再放入牛肉片、黃瓜絲、芝麻、辣椒面等適口調料。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現已不見)。
(3)居住
多居馬尾式住宅,建於近水源方便之處。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用稻草覆蓋。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門(同時也是窗),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農村在房屋東端室內養一頭大黃牛,院內放牛車及搗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鮮族已發生變化,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風格的室內設計日漸減少,一切向現代化發展。
(4)喪葬
先將屍體頭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裡擺上供品,這時趕制壽衣。家人與近親穿好喪服,男子戴麻制喪帽,女戴麻制喪圈。靈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喪者向遺體三叩首,同時帶去禮物。出殯前給死者擦身換衣,並把屍體用麻布捆三處入棺。下葬時家屬抬著死者的靈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親屬對死者要連祭三年。 近年移風易俗,也出現了深葬,火化等。
(5)禮儀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6)婚姻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訂親後,選吉日。由男方攜佳餚至女家,由女方邀親友共同飲酒。至夜幕降臨,方撤下酒席,奏樂。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歸家,以表不忍女兒即將離家外嫁。...>>

4、朝鮮過中秋節嗎,朝鮮人在中秋吃什麼?

朝鮮過中秋(秋夕),與我們中國過中秋,習俗盡管差不多,但還是有區別的。每年的這一天,朝鮮人要祭拜祖先、給祖墳除草掃墓,同時舉辦一些傳統活動。朝鮮人喜歡群慶,各種節假日,他們一般或全家老小,或親朋好友,結群成隊地帶上美食、飲料、酒水、鼓樂器,到戶外去活動。所以每到節假日,你在廣場、公園、郊外等任何一個場所,都會看到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人群圍成圈兒,載歌載舞,野餐聚會。
朝鮮過中秋也有賞月,吃月餅的習慣。吃的餅是用豆粉和糖做餡的蒸餅、煎餅,供品還有類似「八寶粥」的「葯粥」,是用糯米、紅棗、栗子、糖熬成,香甜可口。白天,舉行大型傳統體育和娛樂活動,晚上,人們換上新裝一起賞月,婦女們則在月光下手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江江水月來」,一人領唱眾人相隨,氣勢剛勁,給人以歡樂和力量。據說這一歌舞起源於16世紀朝鮮人民反對日本侵略之時。當時朝鮮名將李順堯讓婦女們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造成大部隊守衛海邊之勢,以迷惑敵人。從那時起,婦女們經常在中秋節跳起這曲舞蹈表達愛國之情。

5、各民族慶祝中秋節的形式是什麼?

不但漢族過中秋節,侗族、苗族、畲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

中秋之日,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畲族陪客唱歌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畲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

朝鮮族「探月」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黎族「調聲節」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高山族「托球舞」 台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戲。

6、緊急:都知道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請問哪位高人知道各民族的慶中秋的方式?

土族的「打月亮」: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藏族的「尋月」習俗: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蒙古族的追月習俗: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駿馬,披著銀色月光馳騁在草原之上。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他們則朝西放馬賓士,緊緊追隨月的足跡,不到月下,不止「追月」。

鄂溫克族的供月習俗:鄂溫克族同胞過中秋節以合家歡聚、供月為主要內容。節日期間還探親訪友,互相宴請。中秋夜晚,人們聚集於篝火旁,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廣西侗族的「行月」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廣西壯族的「祭月請神」: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們便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個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此外,壯族還習慣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則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飯:布依族人會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須要請送瓜人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帶來子女。對於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會在意,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德昂族的「串月」習俗:對於雲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便會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黎族的「八月會」(「調聲節」):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每逢此時,各集鎮便會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則選此良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朝鮮族的中秋習俗:朝鮮族在中秋這天宰牛殺雞,烹煮佳餚,用新谷製作打糕和松餅等節日食品。松餅是把米面蒸熟後打成粘團,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蘇子、栗子、糖等做餡,包成彎月形菱角狀,入鍋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湯圓,別有風味。入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傣族的拜月習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三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曾率領傣族人民擊敗了強敵,深受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去,變成月亮,升到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光輝,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每逢中秋,小夥子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則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點燃冷香,全家老少開始「拜月」。之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闔家圍坐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阿昌族的攔耐特俗習俗:雲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了簡族春。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穗雹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高山族的托球舞習俗: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魚度日。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老婆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然後他們拿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了征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綵球,不讓綵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苗族的跳月: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在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後,深深地愛上了月亮。此後她又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最終與月亮幸福地走到一起。
 故此,苗族父老為表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載歌載舞,並稱之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另外,雲南的阿細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習俗。

客家中秋習俗:客家人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其實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這時正是他們的天堂。對於吃東西,是有些講究的,往往先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這是華夏祭祀文化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的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客家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湖南侗鄉的「偷月亮菜」:傳古時候,中秋月夜,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把甘露灑遍人間。這甘露是無私的,人們此時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而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

7、韓國中秋節怎麼過,你了解嗎

中秋節 ,一個家人團圓的日子。自古中秋節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習以為常的民俗,韓國文化大多受中國影響。許多節日都是從中國引進去的,其中包括中秋節。那麼韓國中秋節怎麼過,你了解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韓國的中秋節叫做秋夕節,韓國放假4天,喜歡韓國文化的朋友們可以在秋夕節期間來韓國旅遊,感受異國文化的中秋節。

中國的中秋節是一家團聚的日子,韓國人的「中秋節」,除了全家團聚之外,也是追憶祖先恩德的日子,更為重要的是祭祖和掃墓。

在首爾,人民通常會去南山公園、首爾動物園、汝矣島公園、南山谷韓屋村、首爾歷史博物館等地玩侍襲咐翻板子、投壺、抽陀螺、踢毽子等這些傳統游戲。

中秋節期間,韓國到處都能看到免費的文藝演出。「藝術的階梯」系列公演將於19號至22號每天下老純午4點在世宗文化會館的中央階梯舞台進行演出。包括首爾市舞蹈團的精彩表演,豐富多彩的公益禪鬧演出都將會在這里上演。18日晚上7點,「漢江水光爵士音樂會」將在汝矣島水光舞台進行。20日晚上3點,民眾在廣津橋8號街可以免費體驗「中秋國樂特別演出」。

中秋期間,韓國民眾還可以在國立金海博物館盡情體驗翻板子游戲、跳跳板、滾鐵環等多種多樣的傳統游戲。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這里都會進行「中秋民俗游戲」活動。

8、國外中秋節習俗 國外中秋是怎麼過 各國中秋不同

1、朝鮮半島

韓語稱「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節)」「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節)」。是掃墓並用新收獲的穀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Korean Thanksgiving Day)。

2、越南

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3、日本

日本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芒草、芋等。

(8)朝鮮族的中秋節怎麼過擴展資料:

中國的過節習俗:

1、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