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帳本端午節寫的什麼
1、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的內容如下: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2、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可以從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的習俗等等資料寫:
1、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2、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頸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包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3、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4、端午節的早上,人們起得非常早,人們去草地上收集露水,人們相傳用露水洗臉可以讓皮膚變白。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里邊曬太陽邊吃粽子。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賽龍舟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5、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3、端午節手抄報上寫什麼四字詞語
四字詞語:
一、五月端陽[ wǔ yuè ān yáng ]:
1、翻譯:即端午節。
2、出處: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二、屈志從俗[ qū zhì cóng sú ]:
1、翻譯:指抑制意願遷就世俗。屈原因志投江。紀念他吃粽子。成為風俗習慣。
2、出處:《漢書·儒林傳·嚴彭祖》。
三、食古不化[ shí gǔ bù huà ]:
1、翻譯:指對所學的古代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於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東西不消化一樣。端午節吃粽子,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沒有改變。謎底頓讀為「食/古不化」。
2、出處:清·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
四、風雨端陽[fēng yǔ ān yáng]:
1、翻譯:指端午節出現大風大雨。
2、出處:元代貝瓊的《已酉端午》。
五、粽葉飄香[zòng yè piāo xiāng]:
1、翻譯: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
2、出處: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
(3)手帳本端午節寫的什麼擴展資料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4、端午節小報內容怎麼寫?
端午節小報內容: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3、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5、端午節手抄報的字怎麼寫
端午節手抄報的字如下:
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懸掛艾葉與菖蒲。端午節不僅有許多風俗,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關於端午節來源的傳說故事裡,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故事了。
相傳,在春秋時期,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心如刀絞。於農歷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之作《懷沙》,然後抱石跳入汨羅江中,以死報國。後來,人們就用吃粽子和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2、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有許多別的名稱,如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浴蘭節等。端,始也,初也,午與五同音,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日當為、午日,所以五月五日稱端午。
3、古人此時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叫浴蘭節。唐宋時代稱此日午時為「天中」,故名「天中節」。午時為陽辰,又叫「端陽節」。
4、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先秦時「午」與「五」相同。故「端午」也稱「端五」。後來由於唐玄宗的生辰為農歷八月初五,為避唐玄宗的諱將「端五」一律改稱「端午」。此外它還有許多別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
6、端午節的手抄報可以寫哪些字?
端午節的手抄報當然可以寫些關於端午節的來由,端午節的地方習俗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