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秋節有什麼
1、上海人中秋節必吃的食物是什麼?
過去上海人中秋必吃三樣東西:毛豆、芋艿和鴨子,這些食物各有其說法。江南仲秋,正是新鴨上市,毛豆、芋艿採摘的季節,此時毛豆飽滿,芋艿香酥軟糯,都在最佳品嘗期,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毛豆、芋艿就是最好的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品。
毛豆音諧「毛頭」,在滬語中指嬰兒或稚童,而芋艿食用部分是長在地下的塊莖,出土時,一定是中間一隻頗大的芋艿頭,四周相圍著許多個體小一點的芋艿仔,如把芋艿頭比作「阿奶」(滬語祖母),那許多相圍的芋艿仔不就是「阿奶」生的許多子嗣嗎!而且眾多的子嗣圍在「阿奶」身邊,那就是闔家團聚的形象。所以中秋食毛豆、芋艿出典於中秋「薦先」風俗,蛻變為祈子、祈禱團圓風俗。
今天的上海仍有中秋吃毛豆、芋艿的習俗,本地毛豆搭配本地芋艿,洗凈後兩樣一塊兒放入鍋中,放些鹽、加水,大火燒開後再轉為小火慢「烤」。這是中秋時節上海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名菜——芋艿烤毛豆。
2、中秋節上海有什麼風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起來看看中秋節那些傳統習俗。
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賞月
賞月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裡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3、地道的上海人中秋節都吃些什麼美食?
上海寧中秋節必吃的幾道菜,看一下都有什麼?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就儀式感滿滿!阿拉上海寧,看看你的中秋節菜單欄上有這樣的嗎?上海人只有吃完這些有喻意、有時代、有口感的傳統式菜餚,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中秋佳節!
小鮮肉月餅
在上海許多老一輩的朋友都知道,更能意味著上海寧的中秋美味可口的那就是小鮮肉月餅。許多百年老字型大小月餅例如老大昌、杏花樓等,一到中秋節前夜,大門口就排了很長很長的隊。為了能吃到正宗上海月餅,分毫不願湊合。
扁尖鴨子湯
秋的家鴨,肉質地美味,滋陰生津,是上海寧中秋節家宴上必點的一道菜。做這一道湯也有講究,食物有:瘦削的老鴨,香腸,鹹的扁筍,枸杞子等。小火燉2個個小時以上,營養成分全都在鍋里。那也是秋季滋補養生的最佳選擇菜。
芋艿
芋艿這個東西,挖起來時,的中間芋艿頭被很多芋艿仔圍住,江南地域覺得這是多子多福、合家團圓的標志,在中秋時吃,更為應情。比較常見的芋艿可以製作油蔥芋艿,顏色口味淡、味道鮮香。江浙一帶,芋艿發音與「運進」類似,因此中秋節吃芋艿,也暗示著喜事連連。
豌豆角
吃毛豆這樣的說法更加趣,有一種說法要在江浙一帶,豌豆角稱之為毛豆莢,而莢楷音「佳」、「吉」等字,因而吃毛豆是希望可以萬事如意,
上海寧吃毛豆時,都會將豌豆角的首尾剪去,讓調料能夠更好地滲進里邊,進味。因此,針對吃這件事情,上海寧真的是細獲得。細致的意味著!
螃蟹
俗話說得好,秋風瑟瑟,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針對魔都上海的吃客,怎能少得了螃蟹呢?並且,優選陽澄湖的螃蟹,上海寧一到秋天,自己開車買,出去吃,繁華的很。
響油鱔糊
伴隨著滾油淋在蒜末上傳來的「吱——啦」一聲,香氣瞬間騰空而起,響油鱔糊因此而出名。這個菜看上去色調偏深紅色,可是新鮮的爽口,沒什麼油膩感所感。鮮嫩的鱔肉味兒濃厚,轉秋吃一點泥鰍~有健脾開胃鍛煉健身作用。
4、上海中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上海中秋吃的傳統食物如下:
1、芋頭。中秋節期間,除了吃月餅和鴨子,上海人還吃芋頭。有的把芋頭放到老鴨湯里,再加一些扁尖的竹筍吃,有的直接用畢緩喚蔥油炒。芋頭是通過鱗莖繁殖的植物,象徵「母子相互依賴」。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具有美好的意義。在江南方言中,芋頭的諧音是「全運」。因此,在中秋節吃芋頭不僅可以品嘗到味道,還可以表示吉祥。
2、毛豆。《上海縣志》有句俗語「八月半,也是芋頭生日和毛豆生日」。慶祝中秋節,每個人都必須使用「毛豆莢烤芋頭」。毛豆是從當地哪喚的「牛大扁」那裡產生的,這種毛豆的豆是扁平而又肥的,好像它們被牛踩過一樣,味道有點甜。毛豆中有幾種豆子,也象徵著兄弟姐妹的團結,毛豆在當地也被稱為毛豆莢,食用毛豆希望是吉祥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3、八寶鴨。上海人重視健康保護。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有益,這是鴨子飽滿的時候,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成為上海的傳統習俗。
4、月餅。在中秋吃月餅象徵團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詩句中,到了清朝,開始有許多詩詞體現這一寓意手凱。清代上海人秦榮光作的《上海縣竹枝詞》中有一首這樣寫道:中秋賞月競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禮斗香還燒大斗,南園向最盛香煙。